乌斯特雷姆(2021)

OuistrehamUP:2024-07-28

乌斯特雷姆

评分:7.9 导演:埃马努埃莱·卡雷尔 编剧:弗洛伦斯·奥本纳斯 / 埃马努埃莱·卡雷尔 / 海伦·德文克
主演:朱丽叶·比诺什 / 路易莎·波切卡 / 史蒂夫·帕帕吉安尼斯 / 奥黛·鲁伊特 / 海伦·兰伯特 / 杰瑞米·勒切瓦利尔 / 凯文·马斯皮姆比 / Faïçal Zoua / Arnaud Duval / Didier Pupin / 蕾雅·加尼 / Nathalie Lecornu / Joël Graindorge / Clémentine Tehua / Wendy Quéguiner / Epiphanie Leloup / Chrisfield Brasseur / Patricia Prieur / Isabelle Hanout / Pascale Delevoye
类型:剧情
片长:107分钟地区:法国
语言:
影片别名:世界之间 / 两个世界之间 / 失业风暴(台) / 两个世界 / Between Two Worlds / Le quai de Ouistreham
上映:2021-07-07(戛纳电影节)
IMDb:tt10088984

乌斯特雷姆简介

本片根据弗洛伦斯·奥贝纳斯撰写的小说《乌斯特雷姆的码头》改编,比诺什饰演一位知名作家,她想要通过亲身体验去撰写一部有关工作状态中不安感的书。她化身成清洁女工,在工作中发现每一元钱对生活都很重要,而这是社会上很多阶级看不见的层面。当她经历过这场考验,她与一些不幸的同伴结下了真正的友谊,温暖而且快乐的关系。

简评

两个世界是最真实的存在,任谁都无法改变。底层人民的生活被大家看到了又如何?唯一的意义是让那些在邮轮上的游客对清洁工更尊重些。跨阶层的友谊会存在多久?估计玛利亚认识得最清醒,所以在电影的最后一幕她拒绝了曾经好友的建议。冷漠与心酸吗?但这感觉也就一晃而过,一生相处经历过那么多人,当时互问冷暖,分开后有多少还一直默默牵挂的?只会偶尔想起罢了...现实生活就这么残酷无情。朱丽叶·比诺什的表演还是那样让人惊叹,除了清洁工的动作娴熟之外,表达的情绪和每个环境都自然融合。好友趁她加油时翻包,她惊讶,恐慌;邀请她到家里给她过生日时又惊喜感动;被发现真实身份后她向好友解释时又真挚诚恳,带着亏欠流泪......每个细节都被她演绎得精准到位。即使不看情节,就冲着这位女神表演本片还是值得一看。

影片讲述了一个值得人深思的社会现象。一个知名作家化身为底层清洁工。以体验生活的方式融入到小人物的生活中。带着对穷人的怜悯,跟他们成为了朋友。然后再回到自己的生活中,靠着书写穷人的悲惨,收获了名和利。而他书中书写的那些穷人依然过着悲惨的生活。富人对穷人自上而下的感同身受。其实是一种自我感动,而且是一种残酷的感动。这就好比富人看到穷人在泥潭里苦苦挣扎。于是身上绑着绳子跳下去,体验穷人的绝望。等他体验够了,一拉绳子飞走了。留下穷人在泥潭里仰望着富人。富人含着泪,感动了自己,觉得穷人真可怜。

喜欢的情节有三:一是在海边Chrystèle看着Marianne发疯,大冷天去海里游泳;另一则是翻看Marianne包查她生日,为她准备蛋糕还送了四叶草项链;最爱的是三人因回去找外套被困游轮,在头等舱放肆(因为她们后来散了,此刻的聚更难能可贵)。为了写出身临其境的书,“居高临下”是Marianne最大的错。PS:在船舱里限时清扫,光是看看就深感疲累,跟餐饮后厨有一拼。

前十几分钟很好,把处于困境的人的现状和常态展现出来。之后节奏太快,每一步剧情都在意料之中。剧情的俗套却又无法获得印证的快感。所有的视角都围绕作家展开,居高临下的跨阶级观察,journal de bord,即使被无意揭穿自己的身份后,面对穷人,作家所展现的却是受害者的角色。从远去的公交厚玻璃拍摄的离开打扫团队的高个子女人的舞蹈,结束时公交上的静止镜头,这两幕让我着实生理难受。从中产被“误解”后,直接跟进中产审美下,针对穷人所发掘出的猎奇视角,镜头所展示的完全是包括导演在内的,本质上无法接近的题材。我自己的作品怎么打破隔阂呢

有趣而温情的故事,作家深入群众路线,了解零工的真实生活,做清洁工,期间收获了友谊和故事,也连带出底层人的生活。自我身份的掩盖和暴露成为电影的关键悬念,最后也让她失去了珍视的友情。电影比较好的一点是,并没有掩饰作为中产的视角和感受,没有伪装(M拒绝了最后一次清理厕所),当然,这也决定了电影只能在无法改变任何社会情况的前提下召唤人和人最基本的连接(最后定格在两位清洁工的脸上,他们的生活还要继续)。电影的名字设定有趣,一艘区隔-阶层-不稳定的现代之船,作为“两个世界”的连接的隐喻。

央视六台佳片有约,译制片名为“两个世界”,电影原名是渡轮码头的名字,也是原著小说的名字。电影探讨的是,跨越阶级确实有友情么?当友情存在的时候,也是基于双方是坦诚的,但是友情的逝去也是必然的,双方的阶级差距过大。对于女清洁工而言,这不可逾越的阶级差距,需要向上级阶级证明自己的价值才可能维系的友情,不再是平等关系。之前看过类似的事情,是拍纪录片的导演拍算命的故事,遇上一个老鸨。老鸨请求纪录片导演拍摄自己为主角的一系列故事,上层阶级的人不是想知道下面的人怎么过的么?还希望通过这种方式挣钱,那么是否可以参与获得一杯羹?也许这是一种参与思路。但是真实的友谊是不存在也很难实现的吧。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无法进行道德评价,精神洁癖的人不配拥有任何纯粹的感情关系。

失业风暴稍大些繁体中字,友谊是互相真诚且不虚伪,不过当女主发现皮包被翻后电车早就开出去好几站了。无解的故事便是只好站在自己所处的立场尝试理解,永无交点的平行线罢了。返回码头后清洁工衣服怎么也穿不上去了,类似报复倒也可以说通。一直以来我有个心结就是对当年那些霸凌过的同学抛洒百元大钞,可惜数字支付横行,纸币实物好久没摸过了。那几位好些已经移民兑现了人上人,而我这边继续底层糊饭艰难度日。

作家伪装身份进行田野调查,收获友谊后又面临身份拆穿。再一起共事一个半小时并非毫无意义,只是她可以回到自己的中产生活。三人坚固友谊只要面临不同的身份底色就会摇摇欲坠了。作家有第二选项,清洁工工作只是体验生活,可其他人没有选择。看海和聊人生对她们而言太过虚无,全然没有闲情雅致去享受。可送给作家幸运草项链桥段还是很感人,她原以为她翻钱包是疑心油钱,大家的思维方式大相径庭。重燃对比诺什的爱火

双周开幕片,真诚却令人心碎,比诺什饰演的作家玛丽安,怀着热诚深入底层,与奔波在法国北方码头邮轮舱房中的清洁女工产生热烈却短暂的友情。所有的女性角色都完美地贴合自身的处境,无论是乔装的中产阶级,还是在困境中仍旧努力挣扎的底层。在《乌斯特雷姆》中,贫困与失业真正变成了一个”背景“,一个并不被强调却无处不在的现实,而玛丽安的困境与失落,何尝又不是缠绕着我们所有所谓”文化人“的现实。#Cannes2021

当丑小鸭蜕变成白天鹅时,鸭群里其他的鸭子又会怎样想?身处困境的人,并不那么需要别人为他们发声、收获身份上的认同;除了金钱之外,可能更需要的是平等的关系、和互相帮衬一把的情谊。不同经济水平、社会阶层的人,都有自己的棘手问题要处理,从这个角度来看,人和人并没有多大差异;同时人又是环境塑造的动物,就像黄宏在小品里讲的,「穿着衣服能分出三六九等来,到澡堂子脱光了都一个样」。我觉得电影讲得挺深入、视角挺多元的,不输出「圈子不同不要硬融」这种粗暴的口号,而是展现了人和人之间更复杂的、矛盾的情感。很喜欢法国这些年频出的浓厚现实主义色彩的电影,有种让影像艺术回归原点的好。

#LFF# 直击要害的结尾,现在的你回到了原来光鲜亮丽的生活后,还能操起刷子清洗公共马桶吗?正因为我们曾经那么要好,现在才会分别得如此令人心碎。谁能想到那一天她偷偷翻你的钱包,只是为了知道你的生日日期然后给你准备惊喜呢?朱丽叶·比诺什让这个作家可以开个副业做演员了(清洁工演得真是毫无违和

电影一开始没多久,我的眼泪就开始忍不住,是这部片子多么好吧?我不知道。友谊能经历阶层的考验吗?didier eribon在《回归故里》里讲述道,很难。能理解她们发现女主竟然是“体验生活的作家”时感受到的背叛,对于她们来说,作家所谓的写出作品“让更多人知道”简直是个笑话,因为人们一直都知道这个系统对于底层的压榨,只是选择视而不见罢了,而这样的“体验生活”后,她便可以回归自己原本中产阶级的生活了,她们之后的生活像无法相遇的平行线一样,不再有任何交集。

乌斯特雷姆演员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