笨鸟(2017)

UP:2024-07-22

笨鸟

评分:6.7 导演:黄骥 / 大塚龙治 编剧:黄骥 / 大塚龙治
主演:姚红贵
类型:剧情
片长:118分钟地区:中国大陆
语言:湖南方言
影片别名:The Foolish Bird
上映:2017-02-12(柏林电影节)
IMDb:tt6533000

笨鸟简介

秋末冬初的中国南方小镇,留守少女林森(16岁)正在准备高考,远赴广东打工多年的妈妈一心要她考警察大学。林森却在班里每天被同学霸凌,在家亦常被三个表弟捉弄,十分烦躁,邻近高中女生梅子是她惟一的疏解对象。身为养女的梅子不想照顾脑瘫弟弟,两人常逃离家人彻夜呆在网吧。
  梅子高中发生了女生被奸杀案,梅子手机被养母没收,林森趁帮班主任没收同学手机之际,偷了霸凌自己女孩的手机送给了梅子。之后又受梅子怂恿继续去偷手机。梅子带她用低价出售手机的钱去做发型,并与发型师们一起夜宵。林森被灌醉,醒来不见梅子,此后也不再接林森电话。
  林森开始了独自去卖手机的冒险之旅,她遇到了同校男孩大威,林森开始依靠身为派出所所长儿子的大威,逐渐忘了梅子。妈妈为了跟亲朋好友借钱突然而归,她察觉到林森的变化,伺机检查了林森的下体……妈妈的发现让林森困惑不安,对方是谁?

第54届台北金马影展金马奖 最佳剪辑(提名)廖庆松 第11届FIRST青年电影展竞赛 最佳剧情片(提名)大塚龙治 / 黄骥 第4届豆瓣电影年度榜单年度华语独立佳作(提名)

简评

这才是真正的《少年(女)的你》,《黑处有什么》《少女哪吒》与之相比只能算无病呻吟。以极度沉稳的镜头,将极度残酷的现实娓娓道来,跳跃、留白,文本的缝隙里,全是龃龉的生活逻辑。在原地重现伤痛的个人经历,不知需要唤起多少勇气。不堪忍睹的布景(成长环境)是真实,无法承受的结局也是真实;被遮蔽是她的宿命,而看见她、记住她,是我们的使命。四年过去,笨鸟不笨,她依然在中国大地的无数暗夜里,低空飞行。

真实有余但余味不足,原因可能在于片子的贴地太强,反而忘记了人物的某刻情感溢出的飞行能量,根本无法共情。我觉得从一开始选择局外人的这种视角就很不舒服,太旁观冷静克制了(和侯孝贤的现实主义并非一种体系),看不到对于人物的关照,里头的人物都让人喜欢不起来。当然这不是问题(比如《狗镇》,《鬼子来了》),但现在更多感觉是无感,没有立场的暧昧态度我不喜欢。片中有多处对于人物(尤其是群戏)的调度处理显得人都很脸谱。片尾唯一一首林强的音乐,很像套用给贾樟柯电影配乐的感觉,同质性太强了。如同片名the foolish bird一样。是的,so foolish。

听说剧本源于导演过去的亲身经历,情感上确实有真切和细腻的地方,校园欺凌、留守儿童、养生骗局、青春迷惘......涉及到的话题挺多,但深度都不太够,有几场戏是很有力量的,就是叙事有点问题,段落之间存在撕裂,当回归到整体时总会感觉欠缺点什么,女主演姚红贵还是很有气质的,少女一次次地穿梭在这个阴沉潮湿的南方小镇,望着其孤独无助、不知所措的背影,心头间积满了郁与闷。

。为姚红贵的表演+。大冢的摄影还是那么沉稳娴熟,一直很好奇这对夫妻导演是如何分工的?我猜镜头语言还是由大冢决定的吧,剧本主要由黄骥?从看《鸡蛋与石头》开始,就有这个暗自的判断。因为那种笃定老练的镜语,太不像黄骥的风格了。看这两人的作品忍不住会感慨:黄骥和中国独立电影能拥有大冢这样的电影人真是太幸运了,不过反过来说,也许是日本电影的损失?因为如果大冢在日本电影圈发展,凭他的才华,也许也能达到滨口龙介这样的成就和瞩目度吧。

挺好的,深刻地反映了中国大多数年轻人——县城、小镇年轻人——的生活现状,城市人应该多感受感受这种生活,但我不是说城市人就该吃苦,就该觉得自己生活没有问题。……制作上也不错,前期团队很小,设备简单,但成片看不出问题,光线的把握和处理很好。前边有些剪辑有点碎,可能也是拍摄模式、低成本制作造成的。后期据说团队还是有不少名师的,不错。整片情绪、叙事节奏都把握得很棒。

情节设计不似同时代的很多青年作品那么功利,这种功利指的是为推动主题表达或叙事发展而塑造的人物行为逻辑;但影片在这一层面上的处理也在隐晦而缓慢地践行着「笨鸟」二字的意涵——通过半纪录片式、浸入式的拍摄与人物特稿式编排(遵循着做了海量工作而意图不让观众感受到的声音设计也是建构笨鸟世界的关键因素),组织小镇青年人的阻滞生活。完成这一点并不容易,尽管它看起来是笨重的,并且缺乏人物对经历事件的反应层次,但如何站在无法理解自我与他人因而无法表达爱的笨鸟视角表达这一自省,《笨鸟》在这上面迈出了艰巨的一小步。

国产片很少能这么冷静且残忍地表现少女的性事,很少能客观真实地再现父权制对女性特别是成长中女性的碾压。片中的人物都是边缘化的小人物,是小镇上形形色色的畸人。像这样一个偏僻多雾、精神贫乏的小镇在中国有许多,那里的中学生们在忙碌的学业之余,用手机和网络游戏发泄过剩精力。性,是他们谈之色变但绝对依赖的精神食粮。这些半大孩子其实司空见惯,但在文艺作品中仍是沉默的大多数。整部电影仿佛就是泡在小镇的灰蒙之中,呈现出阴暗的底色。纪实风格很明显,每一场基本上都是固定机位,自然光,同期声,基本上无配乐,真实还原在场的音效。不过部分成年人配角表演有些尴尬,个别的叙事线索也没有清晰地铺展开,但就女性主题、小镇空间这些角度来看,已是完成度较高的作品。

。看完导演的近作再来看这部就更能理解作者的创作意图了。虽然与近作一样有着一些显而易见的叙事逻辑问题,但如果不纠结于剧情,那么你会看到一个鲜活的时代被记录在眼前。在这个移动互联网的盛世,那么多人争相闯入,却看不见他们自己。特别庆幸,有人依然在坚持记录我们的真实,用一种冷眼旁观的方式。

还说什么呢,内地多少导演拍少女的成长 堕落 欲望甚至毁灭,难免有服务于剧情的虚浮与服务于市场的伪善,看了这部才明白原来拍少女镜头越平实就越有力,因为留守少女青春期的血雨腥风已经够疯狂了,功力与才华只是决定了你如何去取舍与排列这些故事。而关于狗血命运的成因,从校园到家庭,从童养媳到官二代,社会早已画好了层级分明的游戏地图,有人被规则绞杀,有人清醒地看到肮脏的众生相后只能隐入街道。女主并非什么善良少女,她有底层的狡黠更有为欲望豁出去的觉悟,她想要钱,失败后引出追求安全感,再失败后她想要正义,正义不成身体无处发泄的热量让她想要性,试图掌控自己的身体来获得更多,最后还是失败了。而这一切的失败其实都指向永远无法得到的自由。

三星半。导演是我的湖南老乡,看片的过程中一直在关注演员说的方言和出现的字幕,转换得可真妙啊,在后期的制作中竟可以用这样的方式来弥补非职业演员台词的不足,从而实现导演最初想要的效果。,有些部分略显生硬和尴尬,有学生青春短片的感觉,不过导演的思维还是非常强的,视听的处理上有不少惊喜。,拿龙标上映的事估计没考虑过吧,奔着电影节还是可以的。3. 题材和拍法都不错,但是确确实实审美疲劳了。

影片的气质相当压抑,看完后,我的内心无比沉闷,抑郁,看的过程中也移情到自己曾经的坏生活,以至于我现在的心情对生活失去渴望。本片在批判生命的无奈上做的还不错。女主首先缺少父爱,本片就没有出现过父亲。母亲也是一张钞票的照顾,母爱也缺失,爷爷奶奶更是不会爱她,爷爷的关爱也是仅仅的10块钱而已。也没有爱情的滋养,如我此刻,极其缺爱。爱和性她也分不清楚,正如我也无能为力一样。纪实手法拍摄更能增强真实性,剧本仿佛源自真实新闻事件,以前更喜欢这种纪实风,因为那时候正在寻找真实,试图通过一切方式去理解真实,感悟真实。今天,不知道为什么,我更期待电影的造梦功能。

粗糙生猛,但是讲述的手法过于单调,于是乎本来就阴郁的南方小镇衬托下,使观看体验更加压抑。留守少女的青春困境里,被同学霸凌,最亲密好友被奸杀,自己遭受酒后性侵,亲密关系里也得不到任何尊重。一切地苦闷都聚集在女主的双腿,奋力瞪着自行车向前冲,是急迫地想要逃离,寻找一个出口。

获得奖项

  • 第11届First青年影展
    第11届First青年影展
    获奖:最佳艺术探索
    提名:最佳剧情长片 / 最佳导演 / 最佳导演 / 一种立场
  • 第54届台湾电影金马奖
    第54届台湾电影金马奖
    提名:最佳剪辑
笨鸟演员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