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菲斯(1950)

OrphéeUP:2024-05-18

奥菲斯

评分:8.3 导演:让·科克托 编剧:让·科克托
主演:让·马莱 / 弗朗索瓦·佩里埃 / 玛丽亚·卡萨雷斯 / 玛丽·德亚 / 亨利·克里梅约 / 朱丽特·格蕾科 / 罗热·布兰 / 爱德瓦·德米特 / 皮埃尔·贝尔坦 / 雅克·瓦雷纳
类型:剧情 / 爱情 / 奇幻
片长:95 分钟 / France: 112 分钟地区:法国
语言:法语
影片别名:奥菲斯三部曲之二:奥菲斯 / Orpheus
上映:1950-09-29
IMDb:tt0041719

奥菲斯简介

剧情梗概:奥菲斯是一名成功的诗人,有一次看到咖啡馆外另一名英俊诗人被车撞死。一位神秘公主向他示范如何让撞死的诗人死而复活,后来又让自己的司机送他回家。奥菲斯回家后全然不顾周围的事情,连妻子被杀也惘顾,一心从收音机接收神秘信息,并潜心创作诗歌。司机怀疑是公主觊觎奥菲斯才杀害他妻子,于是他跟奥菲斯一起穿越镜子,到另一个世界寻找公主和他妻子。本片中死亡的形象(即公主)跟《第七封印》齐名,里面融入了纳粹的元素。

第11届威尼斯电影节主竞赛单元 金狮奖 (提名)让·科克托

简评

科克托用一些现在看来有些幼稚粗糙的特效镜头来营造一种忧伤痛苦的诗意美感,比如说戴手套,去往冥界和返回人间、镜子的破碎和恢复的镜头就是简单的回放处理,科克托还乐此不疲地使用,更有趣的是奥菲斯的庄严的希腊神话故事被彻底的改编了,科克托不仅给了他一个法国名字还加入了自己的亲身经历甚至一些烂俗的通俗剧情节,让这个四角恋变得惊世骇俗,当然作为诗人的主角面对的公主(死神)是一个抽象化的概念,他看到了后辈诗人的攻击,害怕失去灵感与地位,从而接受了艺术(公主)的引诱,在知道她其实是死神后也无所畏惧,飞蛾扑火,杀手与看门人的角色是点睛之笔,因为这些人物混沌了现实与冥界,让一切变得不再确定,当然最后死神的为爱放手和诗人对现实与家庭的回归很符合当时的主流,在经历这场灵魂的历险后,奥菲斯的神话也终于回归了爱本身

。①两男两女的四角恋:诗人和与他相爱的妻子,相爱的诗人和死神(开头的公主),爱诗人妻子的公主司机,等。因诗人沉迷诗歌不关心妻子而引起的血案。②镜子分割开的阴阳世界;到处是断壁残垣的冥界。③水平很高的(低调的)表现主义光影营造了诡怪神秘感(尤其是配上冥界的废墟置景);几处魔术镜头(有些是特效【如穿越镜子、飘飞的人】,有些是倒放【如人复活、碎裂的镜子重归完好】)的声效处理地很好:也许有配乐但一定没自然音,于是配合上表演制造了一种幽灵般的魔幻质感;配乐大赞。④公主表演地太没存在感。

创作者的困境是永恒的——— 导演仿佛将自己梦中的世界明白的剖析出来了,镜子的一边是带着死亡气息的残垣断壁,一边是令人疲倦的家庭生活;人在期间,被困在永远求而不得的爱情和理想、几近枯竭的灵感里、祈求天线那头在传来几句可以传世的诗句。而镜子映出来的事物表面清晰确定,其实只是由人们虚伪的相信组成的。从拍摄手法的角度来说,电影剧场式的呈现效果非常好:从布景、到演员的肢体动作、以及一系列运镜方式在今天都是难以想象的。可以通过电影的形式,将想象一览无余,已是一件非常了不起的事。更别说是在技术及其有限的时代。总体来说是一部如诗般美丽的电影,虽然也仅限于“不死不活”的诗,空有想象力,缺乏生命力,但仍然是美丽的。

【死亡表达与女性形象|生死两界】能以死神的介入构建出独特的虚实并存的超自然世界的作品,前有郎的《三生计》,后则伯格曼《第七封印》。当然,本片更偏向前者,以镜子作为链接现实世界与外域的媒介,并以一种私人化的变奏美化诗人。影片除了大量原创性的丰富影像外,还充分体现着科克托对于魔法与妖术的喜好,运用简陋而富有戏剧性的特效和特技镜头来表现,能如此轻巧的在电影中使用这些特效(倒放、停机再拍、假透视、背投等),甚至简陋稚拙却如此大胆,来保留那个神秘世界的氛围。这样的视听效果也颇像早期的实验先锋派电影。|男主与导演恋人关系。300

1、俩用人都是东亚面孔。2、片名感情是男主的名字。3、看懂了,原来是俄尔普斯的故事。4、那个穿过镜子的正面镜头是怎么拍的?竟然看不到摄像机。5、让科克托的地狱虽然简陋却充满了神意。这种举重若轻的手法,帕索里尼应该受到启发了吧。6、这故事改成了这样!奥菲和女死神相爱了。

死神夜夜来看我——诗人见过死神一面,自此便向死而生。开头和死神相遇有种黑色电影的感觉。诗人之血里的镜子湖面、墙壁爬行,美女与野兽里的魔力手套,镜中行走-景深游戏。创作即转述死神之电波。谷克多给死神赋以人格(所以比伯格曼的死神更动人)。当我们沉迷于解读其中意象,谷克多却让她深深感到等待的煎熬,以此来彻底拒绝将死神符号化。诗人与死神的爱情也因此脱离了文学的骨架而被赋灵,真的是很感人的笔触!谷克多的电影里相爱的人总会突然说出些很美的话

2023上海法影展-2。经典的希腊故事俄耳甫斯与欧律狄刻改编演绎的最喜欢的版本,诗人流连徘徊于时间与时间的折叠裂缝之间,面对死亡与生存,真实与虚幻,创作灵感的枯竭与抓取,遵循与反叛,反复碰撞,一首悲怆之歌。大量慢放、倒放的蒙太奇剪辑,古典之魂却绽放超现实之光彩,科克托像一个光影魔术师,展现他电影世界的非线性时间流动的魅力。最爱奥菲斯跟着司机来到生与死阴阳之间、时间之外的那串场景,光影勾勒废墟中的游魂,比如带着生前工作惯性背着玻璃吆喝是否需要装玻璃的亡灵。奥菲斯漫步其间,踉踉跄跄,这是对死亡的诗意想象。死神爱上诗人,背弃条条框框,却又使奥菲斯复活重回妻子欧律狄刻身边,时间再次重塑,爱就真的能被如此轻而易举的抹杀吗?再《奥菲斯的遗嘱》中揭示,诗人并未复活,不过是一场幻境。

本来搜的《奥菲斯的遗嘱》,优酷直接给我播放了《奥菲斯》,想来这三部曲观看先后次序应该没多大差别。做着看一部晦涩难懂电影心理准备看了一部情节性颇强还蛮有意思的电影。那个年代的特效放现在也毫无违和感,镜子水波一样的质感,人在废墟斜面如纤绳牵拉的木偶。把死神解读成缪斯也说得通,诗人这个人类中自恋(镜子),苦求永恒(死亡)的特点和奥菲斯对公主死神的迷恋不谋而合。这部里死神形象像是《第七封印》的女性转版,一丝不苟的头发和修身典雅的衣着,优雅又急促的步伐,冷酷又妖娆的面容着实迷人,与之相比诗人的妻子真是索然无味的俗气美貌,意图用孩子、家庭锁住诗人天马行空,探求真理的想象。广播那段真有意思,年轻妇人守寡时间和日光一样短暂,ps,谁能想到有个这样的“地狱”法庭,你要承认对暗恋人的情愫并与之对质,画押签字~

【C-】不知道科克托是如何理解电影这一媒介的,情节推进生硬,场面调度干涩——群演机械地走进走出画框。只男二号Heurtebise的角色塑造尚可,Orpheus和女死神之间的推拉应是Vertigo的雏形,却呈现得干瘪无聊,丝毫不见引诱-被引诱关系所应具备的吸引力。同样都参考自舞台剧形式,也远没有The Seventh Seal那样生动有趣。厚古薄今真的差不多得了,先驱不过如此,占了第一个吃螃蟹的便宜而已

很有意思的电影,电影中那些神奇的画面,诸如主角穿越镜子,两人物不同步走在废墟世界、艰难走过围墙又被风刮走,都能脑补拍摄手法,特别是戴手套的倒放镜头,到最后还给了正放的剧情闭环,在技术有限的年代,相当有意思。法官审判有着法西斯纳粹的隐喻,主角与死神的相爱是主角对于诗歌的喜爱胜过了对妻子,后来不能看妻子的设定仿佛对妻子与第三者的视而不见的比喻,而第三者反而一直周旋于他们夫妻之间,这都很有意思!

非常严肃的论文式构思,而却选用荒诞的手法来展现,所以看表面剧情会觉得这是一个非常简单的爱情故事。为何导演采用如此有误导性的设计?需research。死神引诱奥菲斯接近她的手段是制造诗歌、奥菲斯爱上了死神、透过每一面镜子都能看到死神在工作,那么奥菲斯爱上的究竟是自己还是死神?又或许奥菲斯对死亡有某种迷恋?奥菲斯最终回归妻子和生活,不过这并不是凯旋,死神对此无能为力。他们可能会试图倒退岁月,并为奥菲斯破碎的生活带来圆满结局,但死亡仍将占据统治地位。

挺喜欢那个时候处理超现实场景的方式的,利用一些原始质朴的光学原理创造的视觉骗局。科克托这里对俄耳甫斯故事的解构是非常彻底的,俄耳甫斯不关心妻子而一心爱恋他的死神,这样看科克托从某种意义上贬损了爱情而歌颂死亡,但纵观整部电影中荒唐的社会争斗以及趋之若鹜的人群,这其实还是在颂扬爱,但这爱是站在死亡、永恒及诗一侧的,相对应,欧律狄刻则被塑造成了一个可怜的反面,在这样更崇高的追逐中被抛弃的一个角色。对“另一个世界”的描绘很迷人——那里是人习惯和记忆的残骸,而其中镜子元素的使用则更巧妙——另一世界不过是此世界的重影和模仿,你日日在此生凝视死亡的自己,而真正的永恒的死亡是更难抵达的,它来自诗,只靠收音机的电波无法复刻的诗。但具像化“死”究竟是好是坏却难说,稍不留神,这部电影便沦落成一个荒唐的言情故事。

获得奖项

  • 第4届英国电影学院奖
    第4届英国电影学院奖
    提名:BAFTA Film Award —— Best Film from any Source
  • 第11届威尼斯电影节
    第11届威尼斯电影节
    提名:金狮奖 / 主竞赛单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