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斯陆(2021)
OsloUP:2024-02-22
奥斯陆简介
获得奖项
- 第73届艾美奖
提名:最佳限定剧或电视电影
- 巴特利特·舍尔 Bartlett Sher导演
- 露丝·威尔森 Ruth Wilson饰 Mona Juul
- 安德鲁·斯科特 Andrew Scott饰 Terje Rød-Larsen
- 耶夫·威尔布什 Jeff Wilbusch饰 Uri Savir
- 萨利姆·道 Salim Dau饰 Ahmed Qurie
- 瓦利德·祖伊特 Waleed Zuaiter饰 Hassan Asfour
简评
故事本身是5星的,拍的也狠不错。一个房间中承载了两国人民的血泪与和平意愿。记得很小的时候新闻联播就说以色列和巴勒斯坦在打架,这几十年过去了,依然流血冲突不断。自从阿拉法特死后,巴勒斯坦的领土又在内塔尼亚胡的抢夺下越来越小。这里面最坏的当然就是美国,在中东安放以色列这枚棋子在阿拉伯国家,方便随时搅局,全世界都乱都不好,只有美国最好,才是美国最喜欢看到的。
作为局外人,对两国的恩怨并不感兴趣,纯粹是高铁上太无聊了才有机会相对认真地看下去。战争与和平是人类历史的永恒话题,如何处理好两者间的关系不论何时都是值得思考的,这也是本片的意义之一,但对谈判艺术的表现太少了些。或许是基于历史事实的改编,有一些可有可无的细节让故事节奏显得有些不够连贯。最后的一问有些高达00的味道。
感人至深的影片。原本不是一个好故事,大多是屋内戏,情节上也没有太多的悬念,但演员的演出异常精彩,在一个狭窄的舞台上,呈现出和平的艰难,几次关键时刻,人性中的柔软起到了关键作用,然而,奥斯陆谈判最终没能成功。和平需要勇气、耐心、建设性、同理心和巨大的而悲悯,该片很好地呈现了这些因素,从一个违法的小创意,到一步步变成几乎改变历史的伟大事件,每个逾矩者都有人性的缺点,但缔造和平的愿景压倒了一切。把干瘪的情节演绎成惊心动魄的故事,该剧堪称是教科书级,相比于重大题材只能还原其过程,本片算是有一定的创新。
这是历史上巴以最接近成功的和平协议,但是很快在1995年11月4日,以色列总理拉宾被以色列极端分子刺杀身亡(和萨达特一样,谋求和平的总是不得人心),取代他的是内塔尼亚胡这种强硬派,随后几十年把持以色列政权的长期都是右翼强硬派,奥斯陆协议成为废纸。
如果摩加迪沙有4星,奥斯陆给予五星丝毫不为过。。。人性并不是通过一些感人的镜头来强化的,因为现实中面对zz冲突,流血事件是异常残酷的,而对于统治者来说,战争时期的充满人性,无疑是将自己置于死地的捷径。。。所以在这种大环境之下,,那些保有人性的行为本身就已经足够伟大,根本没有必要渲染。。。所以这是我喜欢奥斯陆的原因,人性在战争面前模糊,在谈判面前脆弱,可是无论如何,我们坚决不能丢失,所以,吃饭的时候就是最好的时候。。。另一方面,明面上是阿拉伯人夺回自己的家园,似乎是占据着正义性,可是历史上不愿和平相处的是他们,建立政权以后无法治理好国家的,似乎也是他们。。。反思一下我们自己,忽然觉得好可笑。。。
任何重大历史事件都不可能仅仅靠几个政客就能左右,当年奥斯陆协议的签订,全世界似乎都看到了以巴全面停火走向和平的希望,可是两年后拉宾遇刺,之后巴勒斯坦分裂内战,奥斯陆协议早已形同虚设。作为旁观者,选边站也许是最不明智的,这里没有绝对的是非对错正义或邪恶,而中东和平必定是一个遥不可及的愿望。
不管巴以现状是否真的和平---事实上没有---都不能否定奥斯陆谈判的积极意义。没有人会相信巴勒斯坦能和以色列和谈,彼此仇杀了50年积怨不可能一朝烟消云散。但这起码带来了一丝和平的曙光,看到了希望。建设性的模糊彼此不能让步的条款,这就是外交谈判桌上的艺术。一部本应中规中矩的历史题材电影,拍出了紧张跌宕的感觉。谈判末电话里传来的哭声,很好的全篇点睛之笔,也给巴以百年冲突赋予真正的悲情色彩。一部非常值得一看的电影,满分。
英国人拍政治戏真的是驾轻就熟,连看两部都是政治电影,一部卷福,一部莫娘。一部冷战,一部巴以。都是小人物影响历史,都是偶然的因素造成巨大历史转向。演技卷福当然更胜一筹,但这部其实更难拍,因为剧情平淡,缺少爆发点,但导演还是完成的不错,并不沉闷。只能说一切偶然也是必然,戏里的蒙骗、装腔作势、尔虞我诈。一点都输卷福的《信使》。几位演员都演的很好。
作为电影来说,挺好的,环境场景单一,拼的就是表演,各个角色都比较有特点,随着谈判的深入,更高层次的官员加入,政治性越来越强。各国利益的抗争也很激烈。表现的挺好。但从政治角度看,就没有什么可看性了,虽然奥斯陆协定促成了巴以双方的和解,但起到决定性作用的还是美国。
一部电影记住一个地方系列—挪威奥斯陆。最近看了太多的战争片,各种血淋淋的场面看得让人痛恨战争。相对比看到两个战火不断矛盾延续千年之久的民族,能够各自退让坐下议和实在太舒心。可世上总有些少数人无视人民利益出来破坏,使得巴以关系在得以改善进步一段时间又死灰复燃,时至今日再也没有出现过之前友好的关系,最大受害者依然是两国的人民,但是历史不会忘记参加奥斯陆秘密谈判人员作出的贡献。
这片和绿皮书的观感很像,都是把一个巨大的、延续几世纪的社群矛盾,聚焦到几个特定的人物身上,用一种轻飘飘甚至偶尔诙谐的氛围表演,只在某个停顿或眼角的余光里泄露一点暗汹。障碍设置的不足,导致剧情稍欠深刻,甚至有一种爽片感。但观影过程还是很畅快,质感很好。“拖鞋”很可爱
尽管把以色列的外交官们塑造成傲慢的自大狂,但作品视角仍然是从普世价值出发的。好的政治领袖不该一天到晚叫嚣着收复失地同时梦想着自己成为千古一帝,而是该思考如何才能让和平尽可能持久的覆盖到自己权责所及的每一寸土地上。部分台词很精彩,如以方向巴方提的都是关于收垃圾和征税的问题。巴方不解为什么要谈论这些小事。以方代表回答这些才是一个合格的政府最应该考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