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们在岛屿写作:如歌的行板(2014)

他們在島嶼寫作:如歌的行板UP:2023-11-23

他们在岛屿写作:如歌的行板

评分:9.5 导演:陈怀恩 编剧:徐浩轩
主演:痖弦
类型:纪录片
片长:143分钟地区:中国台湾
语言:汉语普通话
影片别名:
上映:2014-10-18(中国台湾)
IMDb:tt4801654

他们在岛屿写作:如歌的行板简介

回顧1950年代迄今台灣詩壇與文壇,瘂弦的參與及貢獻,幾乎可說是從一個人的身體力行,縮影了超過六十年的現代詩與文化史。
  在創作上,公開發表詩作雖然只有12年(1953-1965),然而作品經典淬煉,經過好幾世代潮流的浪頭,仍傳頌不輟。在編輯事業上,從《創世紀》、《幼獅文藝》到《聯合報副刊》,前後45年編輯生涯開枝散葉,以特有的溫情、智識、人緣風度,前溯五四與日據時期文學傳統,從島內到海外,打造文壇盛世。
  紀錄片《如歌的行板》從瘂弦現下在溫哥華的日常生活展開,描繪詩人「退而不休」的文學進行式:依據瘂弦廣結人緣的寬闊關懷,與林亨泰、林懷民、蔣勳、席慕容、吳晟、蘇偉貞、黃永武、馬森、阮義忠等好友,回憶詩、副刊與文壇種種,交織呈現詩人與華文文學界的綿密交流;與張默重回高雄左營眷村,同遊《創世紀》創刊與1950年代創作狂飆、抄寫禁書的「左營軍中廣播電台」、「高雄煉油廠圖書室」等場景;南下成功大學,踏訪「旭町營房」舊址,回憶初來台灣的軍營生活與文友結緣;和接任副刊編務的陳義芝一起到圖書館,翻閱昔年《聯合報》副刊檔案,回憶「副刊王」與「副刊高」(高信疆)競爭互動、合縱連橫的臺灣文學副刊盛世。同時,拍攝團隊也隨詩人重返故鄉河南南陽,回到童年住居與學校,踏勘古城人文環境,追索詩人生命與詩意的根基。
  歷經大時代變遷、壯闊波湧的文學生活,在本片中藉著抒情詩般的動人影像,生動而優美地鋪展瘂弦的生命之詩,成就了超越「記錄」的傳記電影新風貌。

简评

镜头很美,念白很动人,《深渊》让我落泪,“一日诗人,一世诗人”,他“盗火”手抄被禁的书,改掉作者姓名在创世纪中发表先进思想的文章,讲到梅兰芳因不想让人看到他不完美的样子而死在厕所里时情难自禁,将桥桥的书信都保存好锁在一个大箱子里却不敢打开来看…在大一的时候就读过“温柔之必要,肯定之必要”这首诗并用它做了个剪辑,但没记住诗和诗人的名字。大四考研的时候开始因托尔斯泰说的“这一作品接触到忍受苦难人民的灵魂深处。”我开始听《如歌的行板》,在寒冷焦虑又孤独的冬天单曲循环。现在,因为“如歌的行板”这几个字,我看了这部纪录片,啊 我竟然才知道,大一时就读的那首忘记了名字的诗,原来也叫《如歌的行板》。真的好巧,原来早已遇到。

痖弦,看过纪录片从此记住这个名字。老爷子温柔而善良,非常可爱并且长情。感动,也看到了台湾诗歌文学的非常好的传承。我们跟他们还有很大一段距离。他跟夫人张桥桥的爱情是我看到最美丽的爱情。看到他坐在夫人墓前那一幕,配上夫人的诗句:你若到山里去采云,请不要走的太深,采的太多,因为会惊醒到那朵云根下银髯白发的老公婆,瞬间泪目~

1964年,我们写《如歌的行板》:温柔之必要,肯定之必要,一点点酒和木樨花之必要,正正经经看一名女子走过之必要,君非海明威此一起码认识之必要,欧战,雨,加农炮,天气与红十字会之必要……2022年,我们写《非必要离校》:实习、挂号、雅思课,算是必要的吧;那 蹲守一朵飞檐上的云呢;捂回一袋板栗呢;被落叶淋上头发呢;坐两个小时昏昏欲睡的校车 去牵另一半的手呢……

在深渊这种诗歌中感受到了一种迫击之力。看到了诗人圈的生活,深感每代人的生活无不是在时代的大齿轮之下,至于被带向何方终究又有谁知晓。在体面和孤独中,走向衰老和死亡。 理发师贯穿全片,最后点睛到文学的人会永生,每当一个人开始读他的作品,他便是活着并留存着。 亚玄自己说年轻时写的意识流不忍再读,只有意识没有思想是浅薄的。诗人的灵感是给爱思考者的礼物

啊,年过八旬记忆力跟逻辑思维都惊人果然就不会变成让人讨厌的老爷爷啊。喜欢写信,喜欢整本禁书,发掘了席慕容、蒋勋,林怀民因为痖弦诗集转而开始跳舞。上午帮国民党的同志买床垫,下午帮波兰共产党买椅子的爱荷华精神教授。本季岛屿写作到目前为止最值得看的一部 @2016-01-04 22:35:15

痖弦写得诗极有味道。影片有一幕,画面是两位老人坐在不远处,静静看着滚动的车轮,背景音似乎是河南梆子,痖弦念《乞丐》,“依呀嗬,莲花儿那个落”,诗和画面的冲击力都极强。管管念的《盐》也很有味道,“二嬷嬷压根儿也没见过托斯妥也夫斯基。春天她只叫着一句话:盐呀,盐呀,给我一把盐呀!”现代诗携乡土色彩,造境奇妙,兴味浓郁。

像一部艺术品。痖弦其人可谓全才,无论是演戏、播音、写作、还是编辑都游刃有余,看似毫不费力,但却至善至美。最难能可贵的是,他慧眼识珠,对后辈不吝鼓励提携,为台湾文化事业的发展居功至伟。当然,最触动我的还是他对病妻“桥桥”真挚深沉的爱。伏案哭泣的那一幕,无言胜似有言,让人久久难以忘怀。

此前不知道瘂弦,不晓得他的影响力,也没有读过他的诗。看完非常非常喜欢先生的人生故事,是萦绕那个大时代的一首温柔却执着的将进酒啊。从读抄禁书的左营青年,到在爱荷华与国际友人谈笑风生的文学青年,和桥桥写了一封又一封的信,再到楚汉争霸的联合报副刊王,为《幼师文艺》《创世纪》贡献,又做了商禽、林怀民的密友,蒋勋、席慕蓉的恩师。家事是战争年代留下的永恒伤痛,“红玉米挂着,一九五八年的风吹着,红玉米挂着”。//想读书单又厚了一摞!

他們在島嶼寫作系列,陳懷恩執導,拍瘂弦,素材非常齊。居地溫哥華開場,理髮師做訪談,界線很模糊,蠻好笑的,很快就抓到一種幽默的調性,朗讀〈如歌的行板〉太好。外省史觀,1948 之鬱。見南部創世紀詩社老友,細數當年的爽朗。自白動人,也現風采。『自由比食物更重要』,戒嚴、政治禁忌、看禁書、抄禁書時如獲至寶。對政治的反思。報人之爭,1977 鄉土文學論戰,以《寶刀集》表態。酒棋。商禽。洛夫、林懷民、吳晟、席慕蓉、蔣勳。重生。

这个系列这一集拍的很好,像诗一样,看到他坐在妻子的墓前,墓碑上有首诗,“你若到山里去采云,请不要走的太深,采的太多,因为会惊醒那朵云根下银鬓白发的老公婆” 这是他妻子张桥桥写的诗。影片里面有段是,他与友人散步,聊到他们年轻的时候把女生都变成爱神,给他们写诗,结果那些女性没有变成爱神,都变成诗神了。 哈哈,好有意思。

看到最后特别特别地不舍,很难用言语来表达对这部纪录片的喜爱,只能说庆幸能够接触到这整个系列的作品。第一次知晓痖弦的名字是读到《如歌的行板》时,温柔之必要 肯定之必要 一点点酒和木樨花之必要。而从这短短两个多小时的片子里,了解到了一位可爱有趣又诗意的老人。最后引用一段纪录片里老先生说过的话:生活在一个纸本最重视的时代,电脑还没出现,写了大量的信,写文章字斟句酌,那个时代纯洁,认真,值得怀念,那是最后尊敬文字的时代。

飘零君莫恨,好句在天涯痖弦,看纪录片之前没读过他的诗,只闻其人,看完以后,想去读他的诗,摘抄他的诗。如果说白先勇是翩翩公子,你看他的人生心潮澎湃,仰慕其光辉,难以望其项背,痖弦更像你幽默又沉稳的叔伯,他背负着很多很多的东西,走过长长的路,偶然间你从他的背影中品出几分孤独落寞,那零星的脆弱令人动容,那不算成功的人生充满诗意。

获得奖项

  • 第17届台北电影节
    第17届台北电影节
    获奖:最佳纪录片 / 最佳摄影 / 最佳剪辑
他们在岛屿写作:如歌的行板演员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