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镇(1997)

KasabaUP:2023-10-28

小镇

评分:7.8 导演:努里·比格·锡兰 编剧:艾岷·锡兰 / 努里·比格·锡兰
主演:穆罕默德·埃明·托普拉克 / Havva Saglam / Cihat Bütün / 法特玛·锡兰 / 艾岷·锡兰 / Sercihan Alevoglu / Semra Yilmaz / Latif Altintas / 穆扎菲·奥德默
类型:剧情
片长:85分钟地区:土耳其
语言:土耳其语
影片别名:小城岁月 / The Small Town / The Town
上映:1997-11-28
IMDb:tt0143334

小镇简介

本片从两个孩子的视角出发,以季节更替为线索,分四个段落讲述了一个以土耳其小镇为背景的家庭故事。故事第一段展现了一户人家,家中11岁的女儿正是上小学的年纪。她还不习惯面对无情的社会现实以及生活给她的残忍伤害,但她必须学会适应。第二段发生在春天,女孩和小他四岁的弟弟相伴前往玉米地,他们的家人正在那里等着他们。穿越玉米地时,他们似乎体悟到了自然与旷野的神秘。第三段中,这对姐弟目睹了成人世界的复杂与黑暗。最后一段发生在家里,梦境与现实在这里平静地交错。本片以导演的个人回忆与自白为基础,辅以大量自然取景与固定镜头,可看出锡兰标志性的导演风格已初具雏形。 由于过去一段难以磨灭的痛苦经历,一对老夫妇分居已久。阔别多年后,终于有一天,他们再次相见,打算开诚布公地谈一谈,以期时间能够修补情感的裂痕。但是这次本应弥补伤痛的谈话,并没有像他们预期的那样进行。

第11届东京国际电影节主竞赛单元 最佳影片(提名)努里·比格·锡兰 第11届东京国际电影节主竞赛单元 银奖努里·比格·锡兰

简评

锡兰长片处女作,小镇三部曲首篇。这部体现了锡兰由塔可夫斯基风格的茧,向个人风格转变是过程。开篇残忍的小孩们故意绊倒一个落落寡欢的大叔,这块太像镜子中的情节了,然后大叔迷惘中笑了起来,我都快要哭了。小女孩(很有穆谢特的感觉)上学,迟到小男孩晒袜子,大家朗诵教化的文字(原来土耳其也搞这一套啊,但感觉设置这段应该饱含导演的嘲讽),还是带着塔可夫斯基的影子的;但是小姐弟二人坟头吃水果,和一家人在深夜户外火堆胖唠嗑,叔叔的西化的知识分子的视角,侄子的反驳,展现的则是小镇青年对现实生活的不满,格格不入,渴望去大城市闯一闯的愿望,但现实是大城市并不接纳他们,他们终将回到小镇,而这正是锡兰最好作品中的一条主线。表弟和父亲的对话好毒奶啊,表弟没有活到很大岁数,对于死亡没有预警,匆匆地就离开了这个世界!

回头来看第一部长片,后来的风格这里都有:树梢的风,漫天的雪,夜晚的火,古老的往事(更重要的是口口相传的形式),喋喋不休的老年知识分子,不安现状的小镇青年。当然还有“突如其来”详细展开的谈话,从平淡到冲突,再到因为某个自然环境因素的打断而戛然而止,化成梦境,这在几乎后来的每部长片中都有出现。锡兰喜欢拍风景,但也抑制不住“知识分子”的话痨本色。这样的段落和叙事节奏放在不同的故事里,有时舒适,有时有些过头。我觉得《小镇》还好。

小镇做题家,当兵的后生,勤劳的女人们,在教室里吹着羽毛的孩子们。一双吊在壁炉上方还在滴着水的袜子,熊熊燃着的炉火,困了的孩子走到窗前喝一杯热水,雪山上跑下来一个裹得极为严实的汉子。他们故意让疯子在冰上滑倒出糗,可疯子爬起来只是温柔地注视着他们…土耳其小镇上的一首散文诗,锡兰将这诗递到父母面前。

和《茧》互文的风,墓碑,蚂蚁,乌龟…树林、田野的取景地也一致,或许这些都是锡兰独特的私人记忆吧。一般看到这些自然影像都会多加一星。//从无对白变成了话痨啊!树下火堆边的场景看得很疲劳,看到孩子被无聊到睡去的时候很开心,以为这冗长的谈话终于要结束了……或许这是导演刻意为之,想把童年记忆里无聊的大人谈话加进去,增加故乡的真实感,这种百无聊赖的小镇日子。

我找到的是没有字幕的,但是电影摄影风格很不错,黑白光影……我想知道他们在一起谈论的那些内容,只能看着他们表情的变化……小镇的声声息息每日如每日,看似平静但其实又更多的意味,比如没有生机~同人一样陷入“迷茫”的小镇,不知去向,是停留还是毅然决然离开呢

尽管很多场景和特写让人自然想起塔可夫斯基(没办法,塔氏已经成为了此类电影的象征),却没有塔可夫斯基那样晦涩。回忆是碎片的,印象的,朦胧的,交织着真实和梦幻,从这一点上看,电影做到了准确地表达。一夜篝火,家人围坐,占了影片几乎一半的篇幅。这是无数人,有过农业社会生活经历的人,最难忘的情景。篝火,仿佛让人回到了初民时代。人类多少故事的产生和流传,就在这余烬之前。

黑白摄影极美,一幕幕乡村空镜头勾起了被淡忘的空间记忆。但在视觉层面过度宠溺观众后,无法在文本上进一步满足。外乡人漫长的围炉夜话总带有某种疏离感,只是引起了我的郁闷而非共情。将静物赋予人性的概念,却是显现出悲天悯人的存在主义。锡兰家乡三部曲之一。

不知道土耳其怎么划分,凭个人印象,小城与小镇还是有着本质区别,再小的城也是县城,再大的镇却只能是乡镇。听上去,《小城岁月》是比《小镇》舒服且文雅,看完后却发觉片名只能选择后者。树林与田野的连接相交,变幻的晨曦暮霭,加上稀疏散落的房屋,实在构不成一个小城。结合锡兰的自传文字,那么它就只能是个小镇。影片带有田园牧歌的天然风格,乡村故土的亲切与贴近。其中又不能不掺杂着锡兰大量的自我回忆和个人经历在里面,通过作品流露出的个人气质,在《小镇》里展现无遗。

摄影很美,有黑白图片摄影的雕琢感。一些情绪和表意能通过摄影的构图、元素表达,而不是简单的叙事或画面层面的。有一些老塔的质感。喜欢开场的城市空镜蒙太奇、教室戏、两小孩森林戏。喜欢梦境的表达,想象力、残酷感、诗意、忧伤皆有。重场的长段对白戏,由于语言和字幕关系,较难进入。剪辑没那么流畅,有些布列松的间离感,是早年的锡兰没处理好,还是刻意为之,在后来的《climates》里,虽在构图和剪接上也有特色,却是极为流畅的。很难进入这样的剧情,是个问题,得好好想想。

不时插入的梦境非常值得称赞,两个娃又可爱又懂事很让人爱。有几个镜头漂亮得让人印象深刻:男青年头像在近景、游乐场的旋转飞椅在远景的那个镜头(后来还有一个两个的人脸在前景、同样背景的镜头)、对着布满苍蝇的驴眼的特写(和后来对着人脸人眼的特写有呼应)……林中的大段对话不是太能进入,可能我自己缺乏这样的经历吧。总体语调还是挺舒服的:诗意的乡村,纯真的童年;每个人每个动物和植物都有各自的生命力,构成一个一致的整体;在这样一个乡村世界里把这个世界的困境娓娓道来,绝不美化贫穷。

影片开始时,一群孩子围着一个村里的疯子,嬉笑看他在雪地里反复摔倒。按照惯例,故事也许该如此了结,不过是调皮孩子嘲笑一个傻子的普通故事,何必围观,成人们都可以散场了。然而镜头给到了疯子,几秒特写镜头,他由傻笑突然变得茫然,仿佛一切静止,这种呆着的游离,一片空白,是人最原始的状态,也是我内心最恐惧的东西。人常常为了避免陷入这种停滞的空白里,读书思考谈笑八卦进食睡眠。

本片从两个孩子的视角出发,以季节更替为线索,分四个段落讲述了一个以土耳其小镇为背景的家庭故事。故事第一段展现了一户人家,家中11岁的女儿正是上小学的年纪。她还不习惯面对无情的社会现实以及生活给她的残忍伤害,但她必须学会适应。第二段发生在春天,女孩和小他四岁的弟弟相伴前往玉米地,他们的家人正在那里等着他们。穿越玉米地时,他们似乎体悟到了自然与旷野的神秘。第三段中,这对姐弟目睹了成人世界的复杂与黑暗。最后一段发生在家里,梦境与现实在这里平静地交错。本片以导演的个人回忆与自白为基础,辅以大量自然取景与固定镜头,可看出锡兰标志性的导演风格已初具雏形。 由于过去一段难以磨灭的痛苦经历,一对老夫妇分居已久。阔别多年后,终于有一天,他们再次相见,打算开诚布公地谈一谈,以期时间能够修补情感的裂痕。

获得奖项

  • 第20届南特三大洲电影节
    第20届南特三大洲电影节
    获奖:Best Cinematography
    提名:Golden Montgolfiere
  • 第11届东京国际电影节
    第11届东京国际电影节
    获奖:Silver Award / 主竞赛单元-银奖
    提名:金麒麟奖
  • 第48届柏林国际电影节
    第48届柏林国际电影节
    获奖:Caligari Film Awar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