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黎在燃烧(1990)

Paris Is BurningUP:2023-10-28

巴黎在燃烧

评分:9 导演:珍妮·利文斯顿 编剧:
主演:Brooke Xtravaganza / André Christian / Dorian Corey / Paris Duprée / Pepper LaBeija / Junior LaBeija / Willi Ninja / Sandy Ninja / Kim Pendavis / Freddie Pendavis / Sol Pendavis / Avis Pendavis / Octavia St. Laurent / Stevie Saint Laurent / Anji Xtravaganza
类型:纪录片 / 同性
片长:71 分钟地区:美国
语言:英语
影片别名:
上映:1990-09-13
IMDb:tt0100332

巴黎在燃烧简介

1989年,在纽约,电影人珍妮•利文斯顿以一部《巴黎在燃烧》记录了地下舞场的奢糜场景。影片是一部夜店时尚大片,也是对那些因勇于追求自我而被逐出家门的同性恋、跨性别者的一份家一般的慰藉。虽然笼罩在艾滋病与偏见的重重阴影之下,《巴黎在燃烧》依旧为我们带来了一场炫魅与激情,梦想与渴望的盛宴。它更是引领着迷失的人们不屈畏惧而继续前行、不屈审视而继续闪耀、不屈于世俗而勇做自我。

第41届柏林国际电影节泰迪熊奖 最佳纪录片珍妮·利文斯顿

简评

SHQFF# Found158,。激烈的舞蹈和Harlem区的黑人同志社群、尤其是诸多House的故事互相激励,非常好看。在舞蹈中成为无法成为的“正常人”乃至其上层、成为自己、成为理想中的自己、成为一切人,但同时在舞蹈的间隙能感到个体生活、社群状况中真实的痛苦,需要再看一遍。

一个稍微题外话一点的问题就啊关于LGBT的定义和界限...片子的群体其实更偏向于是希望成为女人的男人们,.,偏离性别认知而更可能是性癖的LGBT定义...另外有几点耐人寻味的就是片子人物的几个背景,出身不好带来的一些稍显奇特非主流的思路,对0元购和卖淫的挣扎矛盾立场,对女性弱势地位的清醒认知,以及house这类白人高等社会的向下阶级折射和模仿...算是一个蛮全方位立体的纪录片性质...

我一直不喜欢看边缘人群题材的纪录片,因为常有一种居高临下的态度,放大穷困,哭诉苦难,旁白煽情。这部电影则完全没有这糟粕。没有旁白,只有这些变装斗舞的gay和trans们的表演和自由诉说——或想赚大钱想出名,或想相夫教子,或带着一点智慧的人生感悟,就和其他普通人一样。他们骄傲地介绍和展示,憧憬着美好的未来,甚少诉苦,种族性向等等点到为止,连十来岁被赶出家门也是轻轻带过,懂得都懂。他们能这么快乐,少不了这些“家族”的收留和照顾,他们相亲相爱也勾心斗角,我一下子就感受了这个群体的强烈归属感,没有任何居高临下的评判或煽情。纪录片的一大抓人之处是几年后的回访,他们有的成名了,有的则下场凄惨,并无新事。13岁无父无母小朋友在凌晨街头的自如快乐最戳中我,不知他后来怎么样了。

在我心中,一个好的纪录片应该是像讲一个故事一样娓娓道来,而这部影片在我看来并没有做到。但观影的过程中总有些熟悉感,像是在看POSE姿态的番外一样,把那部美剧所映射的真实历史拍摄出来,这大概也是其他影评中提到“学术价值”的含义吧。在那个年代就把镜头对准了被人忽略的性少数群体,记录下了他们的生活。,,女生节还是妇女节的争论还在学校如火如荼的展开着。特殊的节日,虽内心还没有一个明确观点,但还是随潮流送上了礼物。希望以后可以多阅读,多思考,让自己的思维更成熟吧。

19年看的现在补mark。虽然这个社会边缘群体世界里的glamor在主流社会看来更似是一种自娱自乐,尽管每一个追逐故事背后潜藏各种令人扼腕的辛酸苦楚以及反映各种顽疾难除的社会问题,但我觉得最动人的地方正正在于,人的这种存在,只要有一定的自由支配空间,无论这个空间的条件多么不理想,他都能活出尊严的模样

纪录片的外壳,却类似戈达尔最激进时期的论文电影。醒目的插卡字幕增加了宣言效果,抛出众多新术语(house, shade, realness, reading等)并加以诠释,不同访谈者的对立观点也使论题逐渐复杂,避免纯粹的政治煽动而追求较全面的认知与理解。如同《中国姑娘》,访谈人与虚构角色的区别并不容易界定,每个人都是表演者,性别表演、舞会表演与镜头前的表演结合,让真实身份显得格外成问题。在片尾得知受访者之一Venus Xtravaganza被勒死,这是电影录制中发生的真事,也在叙事中精心设置为压轴情感高潮,感染力对我却很有限。记不清雷同的名字是一方面,但受访者所呈现出的面向非常单一扁平,自信自恋、反叛狂放、慕名拜金,代表着我最不欣赏的美国品质。我承认偏见影响了我的接受,但我仍希望看到不同的酷儿,而不是由美国激进话语主宰,塑造又一刻板印象。

不太了解变装皇后的历史,为了了解课上讲的camp文化来看这个片。以前不理解为什么男同一定要和drag queen联系在一起,意义又是什么,所以影片给我留下印象最深刻的一句话是,弱势群体融入主流的唯一手段就是变装。变装是一种时时刻刻被迫和主动的生活,同性恋装异性恋,黑人学习白人规则,女人学习男人,想要过一种常规的生活,你的伪装和表演就必须持续下去,不能被主流识破…..另外,我太为Venus Xravaganza难过了,她那么美丽、温柔、轻盈,而且那么聪明,她的梦想还没有实现…实现她的梦想也没有伤害任何人,但因为保守和偏见,弱势群体一直在承受所有的伤害。看了别人整理了变装丽史,其中的很多人都因为疾病(尤其是hiv)早逝,又想起了rent里的angle,真的很难过。

了解LGBTQ亚文化必看的一部纪录片,也其实是每个LGBTQ+或者为人所最好了解的社会一貌:处于美国压迫底层的黑人、男同、跨性别者/异装癖等自然而然的属性或标签与这个社会的主流似乎格格不入,而这里依旧兴起了打入大众的Voguing、服装、模特等优秀亚文化元素。本片几乎将与主题相关的所有需要了解的关键词都展示了出来,以一种平等而纪念式的口吻,告诉我们曾经黑暗里的微光。

()Livingston将镜头对准80年代末期纽约地下舞会的参与者,从个体角度出发构建了真实生动的酷儿群像。有人说她们病态疯狂,也有人说她们美好独特。她们就是这样一群因种族、性取向和阶级而被社会误解和抛弃的矛盾体,活在幻想之中,却清楚地认识到现实。在舞厅里,她们可以得到在外面的世界里得不到的关怀与认可。

今天才发现原来自己在nyu夏校的时候就看了这个片子。当时上的课叫“the family”,用这本纪录片来表现LGBTQ群体是如何被biological/unchosen family排斥,从而找到了能够接受他们的chosen family。当时社会学教授是个很可爱的中年男老师,上课的时候时不时就会很幸福地说my boyfriend怎么怎么样~现在想想一晃真是过去好久了

抱着对Ballroom文化的好奇来看的,看到Venus的结局后很难受。刚喜欢上这位娇小美丽自信的变装皇后,她的人生故事就戛然而止,充满了悲剧色彩。还有凌晨在街头的两个小男孩,轻描淡写自己没有家人,始终微笑的回答着采访。看完纪录片又看了一个视频,谈及片中变装皇后们的生命轨迹。心情很复杂。之后准备去看看POSE

很奇怪,人在镜头前拉拉扯扯拍严肃剧情片的时候我要分心去看吃穿用度,观摩一个久负盛名的“学习材料”的时候却开始抽抽噎噎;被反射到特定位置的欲望是真能燃烧的,熟极而流的摹仿者反而可能是幸福的,天知道,我频频换用这张欧洲中年妇女读ELLE的剧照做avatar,是因为我多么多么地没法读进去ELLE

获得奖项

  • 第56届纽约影评人协会奖
    第56届纽约影评人协会奖
    获奖:Best Documentary
  • 第41届柏林国际电影节
    第41届柏林国际电影节
    获奖:泰迪熊奖-最佳纪录片
  • 第8届圣丹斯电影节
    第8届圣丹斯电影节
    获奖:评审团大奖-美国纪录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