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文漫游东湖(2015)
UP:2023-10-22李文漫游东湖简介
李文在东湖周围寻找一个“精神病人”。这部影片受“东湖艺术计划”启发,并以此为契机,通过模糊纪录和虚构的界线的方式展现了东湖边的一些人和事。
第44届鹿特丹国际电影节亚洲电影大奖(提名)李珞 第3届豆瓣电影年度榜单年度华语独立佳作(提名)
获得奖项
- 第33届鹿特丹国际电影节
提名:Netpac Award1 - 第44届鹿特丹国际电影节
提名:亚洲电影大奖
李文在东湖周围寻找一个“精神病人”。这部影片受“东湖艺术计划”启发,并以此为契机,通过模糊纪录和虚构的界线的方式展现了东湖边的一些人和事。
第44届鹿特丹国际电影节亚洲电影大奖(提名)李珞 第3届豆瓣电影年度榜单年度华语独立佳作(提名)
简评
几天吃饭断断续续看完,重燃对记录影像希望。虽然方言听不懂但还好有个英文字幕。幽默,挑逗,也沉重,严肃。他能够像学术报告一样的展示现状,也能捕捉到主人公对着文革唱爱国歌曲。始终认为在我们这样的土地上记录影像可供玩味的空间是无限的。看似平静旁观,实则足够叛逆。把太多的内容揉进了东湖,却能够接受,也把太多的内容揉进了李文,却是一个极真实的人,真实便是残酷、便是讽刺。在纪录片的语境里,对于有意识展现自己的拍摄对象,你无法定义这是好是坏,好像他的生活就充斥着半释放的“表演”,我并不觉得他敏感于摄影机的在场。爱极了每一个“尴尬时刻”,人物在摄影机前不得不继续的对话,类似于恐怖片里需要透过手指偷看的部分。
若将这部电影与导演的前作《唐皇游地府》放在同一视域下分析,即发现导演的“作者性”也与其武汉人“身份”,以及他有意识地在作品中讲述的“武汉故事”有关。在这两部作品中,我们既看到了日渐明晰的当代武汉“面孔”,也能较为清晰地窥探到李珞如何在讲述武汉故事的过程中显现出“作者轨迹”。
这是我一直以来期待的电影。虚虚实实,真真假假,看似随意散漫,其实暗藏锋芒,环境、社会、历史和人性如那茫茫东湖水一样深不可测,后劲太大了。每一个武汉人都和东湖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但大多数人并不会真正关心,只是当作放松休闲的场所罢了,包括我在内谁能想到欢乐谷也算是东湖之殇呢?诚如那位白发老人所说的那样,见多了就习惯了,这就是人的本性,挺悲哀的。在十年前却有一群有理想并付出实践记录的人,这还只是个引子,其背后更深层的我国的复杂气质,被李珞以一种伪纪录的形式写成了一个魔幻现实主义寓言,某种意义上,我们都是李文,活着也没有活着。还看到了生命之饼的吴维,想想他的故事确实和本片气质也很搭。
东湖真是一块魔幻现实主义的土地,这种夹叙夹议的拍摄风格也是充满了魅力。听到了李文讲领导发烟那个场景忍不住大笑起来,还有那个吃龙皮的神经质青年,以及与女大学生的争论,真是有趣极了。李文的东湖漫游实际上折射了中国发展进程中的诸多民生问题,它更像是一种人文地理层面的探索,彩绘出时间里逐渐堙灭的江湖气息。
实在太有趣了,每一帧都可以作为纪实摄影的画面,充满隐喻和讽刺,被填掉的东湖就像被阉割掉的男人,一方面房地产连着欢乐谷粉饰太平盛世,一方面做着湖底藏龙一飞冲天的美梦,一个小公务员,一方面看不来年轻人的激进思想,看不来同性恋,一方面又躲不开体制内的风气,推不开领导递的烟,李文这种凡人的烦恼,太适合这种伪纪实风格,作为世界的一个小切片,上面长满了细菌,真是太精彩了
形散神更散,真假虚实,魑魅魍魉,纪录和虚构相结合。片名“李文漫游东湖”即全片概括,社会体制、环境问题、少数群体、官僚主义、红色历史,一整个在“漫游”中铺陈开来。我倒是很喜欢导演不批判、只陈述、点到为止的作者态度。英文字幕不太舒服,听得懂武汉话将对理解本片有极大帮助……
(如果没有提前了解过的话说不定真的会以为是纪录片)我在湖滨看完了这个片子,如果不出意外的话接下来的四年我都将住在湖滨,隔着凌波门遥望东湖,而在傍晚的时候那里会很像《樱桃的滋味》里的一个场景,我就这样与东湖一起,它将见证湖滨的所有人,但也许我们并不知道的是它在合适被填埋何时被缩小。不过很显然影片想表达的也不仅仅是这样,政治的历史的民族的,如果说我最喜欢影片的哪一点,那必然是它漫游般的行进方式,一切都被自然地串联起来,因为李文在漫游东湖。
昨天才夸过东湖绿道,今天就看了这部关于填湖的影像。笃定地认为是东湖计划催生出的纪录片——就像《何以为家:沉默》一样——越看越不对劲直到吴维也作为演员出现,我才反应过来这原来是一部伪纪录片。最近对待记录片的态度非常暧昧,不存在编剧,真实世界下镜头的态度也十分直白,留不出周旋的余地,虽然看起来过瘾但没法去评价。后半部分的单口相声的确显得松散,但我相信并不是因为导演不会讲故事才杂糅记录的形式。伪纪录片现在是我最感兴趣的类型,可惜大部分是恐怖片,十分反感。最后李文抱住的那根柱子也出现在葛宇路的《东湖站》之中,看过之后多多少少对Fill Lake乐队的那句“只身填湖”产生了一些新的共鸣。追评:在网上找了好久燕子作的那段吉他也没找到。
“政府就是一个机器,一个权力的暴力机器。机器就是在运转,我们都是在这个机器里。”“像你这个人就不正常,你这,想这些事情有什么意思?问题多。” 从东湖沙湖南湖的填湖、华侨城欢乐谷的开发、武汉第二机场的构思,“每个人的东湖”艺术计划,莫名转入了李文的嘴炮戏,争论弗洛伊德和阉割、寻找一个精神病人。东湖真的很适合漫游,夜游确实很好玩,下次我也想去东湖划船,要是能游泳的话也太棒了,可以办个铁三比赛。SY
若在电影院看完,要站起来鼓掌。模糊纪录与表演边界的手法并不新鲜,但作品的灵气真是万里无一。构图、调色、表演、口音,足以建构充沛的真实感,而传说与弦乐提醒着观众这是虚构的浪漫。不断注视古物与旧照,是徘徊在东湖边的幽灵视角。那些看似被漫不经心交织的场合,却犹如幽冥附体,它逡巡在粗糙平实的表面,诗意隐秘,悲歌唱晚,看懂的人也许会偷偷落泪。昨日今时甚至未来,被一条细线串起,东湖中央的李文,如同在历史湍流中的自相矛盾的我们,渺小,随波逐流,无船,裸泳。
最精彩的莫过于长达八九分钟的争辩,对于阉割、对于建构、甚至于弗洛伊德。我一边赞同女生对于陈旧思想的据理力争,一边又发觉自身难逃的劣根性。可在现实中当新旧思想产生冲突,我多数情况只是像另一位男生一样默不作声。城市发展的日新月异,意味着另一种形式的消亡,新与旧是个很难去展开的命题,而《李文漫游东湖》做到了。非常考验听力和英语水平的一次观影,如果有中文字幕一定再看一遍。
16年标的想看,标签是纪录片。这片子太神奇,说是纪录片吧很多场景是演的,说是剧情片吧又没得剧情。但不可思议的是,这些看似散漫无章的片段相处得那么融洽。它们有共同的舞台——正在消逝的东湖,正在消亡的记忆。李文爱收集老照片,这些老照片锚定了影片,给它同时打上时空交错的恍惚与现实的沉重。结尾对着犯人的照片唱红歌超神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