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青(2021)

UP:2023-10-17

柳青

评分:6.7 导演:田波 编剧:田波 / 王苗霞 / 马秀华
主演:成泰燊 / 丹琳 / 师清峰 / 卢学习 / 韩帅 / 魏子杨 / 费伟妮 / 唐伟鹏 / 郑新胜
类型:剧情 / 传记 / 历史
片长:115分钟地区:中国大陆
语言:汉语普通话
影片别名:LIUQING
上映:2021-05-21(中国大陆)
IMDb:tt14766858

柳青简介

新中国成立初期,百废待兴,国家进行农业社会主义改造。作家柳青认为这是千年不遇的大变革,决心亲自参与实践,书写这场重大的历史变革,他深入农村,扎根人民,为农民办实事,面对急躁冒进的“大跃进”运动,他始终坚持实事求是,为农民发声。在各种压力下他创作出《创业史》第一部,轰动文坛。就在他雄心勃勃展开第二部创作时,一场更大的风暴席卷而来,面对苦难,他不忘初心,追求真理,最终成为中国文坛的一种精神。

简评

去年电影院有上线过一天,当时没能去看,好在现在1905网站上可以在线观看了,由于之前有了过分的期待,导致看过全片之后并没有感觉它有宣传的优秀,剧情上由于是按照时间线叙述,很多人也许对故事背景时代并不清晰,只是每隔一段增加一个年份提示过于简单了,不容易让普通人了解,而且故事进程速度很快,没有让人印象深刻的段落(后半部分还好),再有就是男主的表演上有些地方略显尴尬,就像是融入当地农村的环节就很随意,感受不到那种深刻,希望以后这样又强烈历史意义的节目可以拍的更优秀一些,让更多人的看到才好,PS我看1905那网站上的数据统计,只有1人看过31人想看,好凄凉 PSS批斗之后夫妻最后见面的那段配乐很优秀

基本靠家庭和生活(皇甫村)来建构叙事,两个空间很割裂,像要强行拼凑一个柳青人格。家庭线上的马葳完全是为柳青而存在的附属,工作线上的俩主任也立不住。全剧最有意思的是柳青别扭的瞬间(老汉卖马、写作竞赛、偷吃豆腐、大炼钢铁),可惜只给了一瞬间又摁下去了。前半部分通过柳青之眼聚焦农村困境拍的蛮好,后半部分真正聚焦柳青的时候就很虚。想了想,想柳青这样的镜头中介确实不多,他的独特性很难复制。

当然算不上一个特别优秀的电影,但对于我们了解柳青这个人足够了。看过电影我想可以给柳青冠一个“伟大”,这个伟大是人格,是理想,是实践。到后面的四清和文革,我看得有些共情,我爷爷当年也是合作社互助组的积极分子,而四清和文革也没有落下。柳青没有离开这个社会独立存在,柳青生活在这个社会,书写了这个社会。

很感动!场景布置真的很用心,很小很小时候的农村生活记忆早就涣散,其实也没真的住过,只是回姥姥姥爷家做客体验一下,能从电影里撇到一眼,能重新看到已经忘却的记忆真是莫大的褒赏,所以最后一个镜头,柳青说还是看到农民亲的时候,感受到的可能根本不是柳青的情绪。很俗气地话说,无论柳青的人生追求还是合作化的后半段都挺有悲剧色彩。后期才开始着重看陕北土地气候和种植的书吗?在整部影片里有这么一个短暂片段还挺出乎意料,应该跟呈信有关,但呈信一事也不是这时候才开始。合作化受挫的时候,给出的回答是工作要对得起自己的"良心",但这种良心仿佛对应的是普遍的伦理道德,跟合作化以及社会主义语境下的良心似乎无关,合作化对人的触及似乎不大——但我也有疑问:合作化对人的触及曾经到底有多大呢?

以编年史形式(1952-1955-1958-1964-1970)结构顺时叙事,讲述作家柳青扎根陕西皇甫村和农民一起搞农业合作化运动,并据此写出著名长篇小说《创业史》的故事。影片在处理轰轰烈烈的农业合作化运动时,同时展现了合作社内部矛盾,并涉及大跃进、四清、文革等政治运动,但后期或因审查较蜻蜓点水仓促带过。摄影上,构图、俯拍、远景、逆光都很美。布光上前期开始搞合作化运动时极其强烈的光形成“阳光灿烂的日子”,而随着矛盾和政治运动发生,光逐渐消隐,同时摄影机从前期灵动、轻盈、欢快活泼的运动镜头到后期变为越来越沉重的固定镜头。视听有50-70年代英雄人物塑造的政治修辞的延续,比如时常对柳青使用仰拍,有几处镜头使得柳青整个身体被比农民们更强烈的光所照亮,在视觉上就已形成文学评论家李星所说的“宗教感”。

柳青的二女儿刘梅风看完影片后说了这么一段话:“这个电影,我最初很不看好,不希望他们拍摄。但是我们身边总是有,具有积极的人生态度的人,尽全力去做有积极意义的事情,如同我父亲一样。现在这个电影完全推翻了我原先的想象。看到现在这个电影,我们回望,他们最初的认识,他们的理念,他们的坚持,他们的一丝不苟有多么可贵。我为此深感敬佩,感到欣慰,感动和感谢。也感谢全体演职人员感谢他们的精彩演绎和付出”。所以我们还有什么理由不去看呢?

一部很真实的关于作家柳青的传记片。从意气风发的知识份子,到主动融入农村生活,从调解合作社琐碎的矛盾,到妻子一开始的不理解以至离开,从来自上级作协的压力,到呕心沥血地创作长篇。有些作家以智识见长,有些作家习惯跟随潮流,但像柳青这样的作家才是真正属于人民的作家。在柳青之后是又一个个影响中国文坛的名字。

6月25号观看了田波导演执导的电影柳青,在大银幕上欣赏了柳青传奇恢宏而又惨烈凄美的一生,是一次非常难忘的观影体验,导演以细腻唯美的镜头刻画文学巨匠柳青放弃高干,扎根农村,深入人民,一次次带领皇甫村民追求美好生活的艰难历程,最终实现心中理想完成文学巨著创业史,柳青对文学的态度与坚持,让人动容,那种追求理想的神圣精神,让人震撼。

在一个大部分观众不知柳青是谁的时代来拍《柳青》,是勇气,情怀,也是坚持,这有点像柳青自己写《创业史》。片子一方面塑造了人民作家柳青的形象,追溯了他创作《创业史》的过程,也通过此将新中国成立初农村农民农业的社会主义建设探索进行了较为中肯的反映。同时,柳青对延安文艺座谈会精神的自觉实践彰显了现实主义在新中国文艺生产中是如何成为一种创作原则的,而电影本身的现实主义追求又与此形成映照,构成历史和现实双重现实主义的互文。塑造英雄首先要变成那样的人,这宣言朴素又深切。对这土地和土地上的人爱的深,才能写出这土地和人民的魂。柳青,路遥,陈忠实,陕西文学也有自己深厚的土壤和坚韧的灵魂。

一部扎根泥土的接地气之作,近年来国产片中难得见的关于文学的电影。本科中国现当代文学史课上对于《创业史》这部小说还是有涉及的,但却没想到作者柳青为这部作品付出了如此努力,将自己的后半生都献给了土地。本片整体上匠气比较重,只能说成片中规中矩,所幸导演过往的拍摄经历使其对文学的认识还是相当深刻的,因而可以看出导演是带着对柳青的崇敬和自己的几分理解去认真创作的。成泰燊演活了柳青,1955年部分两段长镜头令人印象深刻(尤其是丰收后村民们在村子一片大空地上打谷那段),但本片的布景服装还是有些新,个别室内场景打光很奇怪,阳光不该是那个样子的。

电影的剧情叙事都有非常多的问题。导演用了全部力气在塑造柳青的角色上完全忽视了群像的塑造,其他人都是为了衬托主角的伟光正而存在的工具人。而且中间加入大量的旁白,我觉得是非常偷懒的事情,叙事电影要用画面来讲故事,而不是用大量的旁白来推动情节,这样的话我还不如去听有声读物。真正的好电影会被人发现,而不是需要主创团队去哭惨,明明电影里有许多瑕疵却怪观众不识货是最让人反感的。但是电影美术这块还是做的不错的(除了一些奇怪的光)希望主创团队可以好好反思一下自己的问题,期待下一部电影会有进步吧…

陕西人看的热泪盈眶!做一个传记式的电影,按时间顺序来描绘人物经历,个人认为剪辑并不混乱。有些人追求电影故事能够精彩吸引人,但我认为传记本就是一个相对来说比较严肃的事情,不是为了有趣就能加以夸张的。大家都懂的原因,其中一部分不能细致描绘出来显得轻描淡写,有提到这个部分没有回避,已经是很大的进步了。主演的演员非常出彩,能让观众一直紧紧跟着角色去体会其中的生活。总之,我认为已经在有限的范围内,尽力做好了这个电影。

获得奖项

  • 第24届上海国际电影节
    第24届上海国际电影节
    获奖:电影频道传媒大奖-最受传媒关注编剧
    提名:电影频道传媒大奖-最受传媒关注影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