遗忘诗行(2017)

Los versos del olvidoUP:2023-10-08

遗忘诗行

评分:8.1 导演:阿利雷扎·哈塔米 编剧:阿利雷扎·哈塔米
主演:胡安·马加略 / 托马斯·德尔·伊思塔 / 曼努埃尔·莫龙 / 伊西娅尔·艾斯普鲁 / 胡利奥·晶 / 安帕罗·诺格拉 / 贡萨洛·罗伯斯
类型:剧情
片长:92分钟地区:智利 / 法国 / 德国 / 荷兰
语言:西班牙语
影片别名:遗忘诗篇(港/台) / 湮没的诗 / Oblivion Verses
上映:2017-09-02(威尼斯电影节)
IMDb:tt7224496

遗忘诗行简介

The elderly caretaker of a remote morgue possesses an impeccable memory for everything but names. He passes his days showing corpses to those searching for their lost ones and tending to his beloved plants. When protest in a nearby city breaks out and the militia covertly raid the morgue to hide civilian casualties, he discovers the body of an unknown young woman. Evoking memories of personal loss, he embarks on a magical odyssey to give her a proper burial with the help of a mystic gravedigger who collects stories of the dead, an old woman searching for her long-lost daughter, and a hearse driver tormented by his past.

第74届威尼斯电影节地平线单元奖 最佳影片(提名)阿利雷扎·哈塔米 第47届鹿特丹国际电影节KNF奖(提名)阿利雷扎·哈塔米 第39届南特三大洲电影节南特三大洲电影节 青年评审团奖阿利雷扎·哈塔米

简评

电影里少有推轨和变焦镜头,低影调和固定镜头下的景深运动像是安哲的手笔,冷静克制地反映出守墓人的状态:记忆是潜在的抵抗。成为帮凶的杀人犯/忘记闹钟目的的办事员或许没有将遗忘本身遗忘,天空中的巨鲸象征着被掩埋历史的再现。七八十年代的军政府和社运(康米和基民),九十年代的虚假民主化——导演书写智利,暗喻伊朗,其实是为无处不在的抵抗者奉上颂诗……电影的态度不也正是subaltern study和生活史方法里的态度吗?

历史总是铭记那些丰功伟绩或者罪恶滔天的人,但是夹杂在历史洪流中那些挣扎的无名之人也值得被铭记。讲诉了一位看守尸体的老人,给一位在抗议中丧生的女孩安排葬礼而引发的一系列故事。画面真的太美了,每一个镜头都如同一幅油画一般,特别是鲸鱼第一次出现的那组镜头,充满了魔幻色彩,真的震撼到我了。“世界已经分裂了,我必须带你走。”“每当有人死,他的内心世界也会跟着一起死,不是随随便便的某个世界,而是他的世界,因为他们还得独自继续为自己的故事寻找一个结尾,每个故事都需要一个结尾。”

鲸鱼并未在浅滩搁浅,化作逝者灵魂遨游天堂。回忆全然被世人遗忘,铺展绵延诗行层叠雾障。无眼方能喝掉圣水,无名皆可掘尽墓葬。雨脚细密,水声潺潺,淋湿智利之夜。泥土迷蒙,锹声利利,埋落羔羊之棺。独裁手掌下,扇落鲸鱼耳坠、跳滚车轮、淡黄晨光。遗忘诗行中,奏一曲保罗·策兰的死亡赋格——任世界消逝,我自背负暗蓝。

遗忘诗行,的确观这部电影就像跟着镜头在读一行行的诗。导演和摄影的用心是不是只有在严肃题材中才大手笔表现?现在有些影片特别是喜剧电影,镜头只有记录功能或商业广告式表现。我们一个出过各种诗歌类型的国家,怎么都该有更多有诗意的电影镜头吧。对人家历史了解不够,隐喻没看出多少,只觉得影片里有遗忘有希望,遗忘和希望是人生在世踽踽前行而必须具备的两种能力。

结构有点散但不影响观看和理解。用鲸鱼搁浅串联起故事情节从无名者的角度讲述历史。没有拍反抗者与政府的正面冲突但每个细节都透露出一种一种无声的压抑和恐怖。老人为无名的反抗者编写故事,掘墓人听完死者的故事后才会为ta挖坟,地下室的迷宫里存放着沉重的历史。特别喜欢最后葬礼结束就是婚礼,从死亡走向新生,掘墓人在听完新人相遇的过程后才开始演奏音乐。这是一部献给无名反抗者的赞歌,结尾鲸鱼徘徊在死去同伴的身边,也许这些英雄的灵魂也从没有离我们远去。

伊朗导演拍智利,南特获奖片。这种小魔幻的程度大约可以认为是拉美那种魔幻之地的日常。守墓老人所观所见,有了日日端详死亡这个临界界碑在,因为生与死如此密密相近,一切活着的杂陈都有了比对反讽的意义,倍增了原本人生标配的苦咸。譬如印刷店里,左边的人印婚礼册,右边的人印讣告,因为纸用完,就给讣告用了已过时的选举宣传单的反面。挖墓穴的人改行去做婚礼乐师等等,结尾一幕老人去海边看到了那条鲸鱼,它守着搁浅死亡的同伴不肯去远,老人微笑,可能自己也是它的一部分,孤僻和孤独的所有者的相对,暂时可以不必理解现在以外。标准的文艺片,看个人耐受力的杂乱沉闷对话少意象双关,和色彩优美抒情的镜头语言,可容你无数次走神恍惚再回返。

就像水消失水中,那被遗忘的一具具肉体、被深埋的一段段记忆及其背后的罪恶之底也会汇入到被遗忘的历史深渊与无法正视的现实黑洞中;而在这样的世界中,即便你能记住一切,你记住的也无非是遗忘。魔幻现实主义的手法、诗意又不失生活气息的展现方式以及对于历史与真实毫不矫情、毫无牵强而是清晰可感的隐喻勾连,使影片既获得了诗性的灵动也具备了诗意的深沉,相比几处纯粹的超现实幻景设计,档案室吞噬感的表达、女孩头部偏转一刻的温柔以及送葬人、掘墓人、守墓人三者的互动呈现等一些将魔幻与现实交融为一的笔触更为动人。在这样一部整体氛围和导演表达为先的影片中,主角老看守者胡安·马加略的表演有着出乎意料的精彩。而编导阿利雷扎·哈塔米更是让人无比期待。

6/10。电影将历史淡化,情节推动的迟滞也让不少观众费神,但许多厉害的魔幻元素还是从无味的故事里暗示了智利独裁时代:暗黑天色茫茫大漠中被枪决的死刑犯,渗水漏雨的邮局,用竞选传单做的葬礼邀请函,一系列报纸上政府镇压游行的讯息,最能体现历史之黑暗血腥的是无底洞般无灯的档案室,入殓房工作的老人得在入口插上线轴,这样在他找到死亡证明后才能摸着线返回,不断滚动的线轴暗示政治死亡人数之多。影片最突出的符号莫过于搁浅的鲸鱼忽然从天空飘过,它是那些被遗忘的无名受害者,个体遭遇的伤痛犹如搁浅求救的鲸鱼,需要反抗者去发现,老人将遇害的年轻女性偷放到入殓房、清理遗容,为女性尸体办理繁琐手续以体面下葬,就是一种无声的抗议,但老人的狱友(帮当局掩盖死者的血迹而获减刑)和寻找女儿下落的老太太,都体现了民众想溯源历史的无力。

这部电影有些晦涩,节奏缓慢,叙事分散,很多细节充满了魔幻主义的色彩,游过头顶的巨大鲸鱼,荒漠上的巨型手掌,墓园里的一千座坟墓,还有暴徒、游行、昏暗的灯光、被风吹散的讣告,掉落在路上的橘子,虚幻与现实交织,一丝悲伤冷寂的氛围萦绕在整部电影当中。遗忘发生在这个世界的每个角落,刚出狱的男人急于忘记自己的恶行,政府的人员忘记了闹钟响起的作用,总是不断重复几秒前的问题,报纸上的标题昭示着大量的无名者死于暗处,无人所知…老人和他的伙计们却努力在墓碑上留下他们的姓名,为那些死去的人书写故事最后的结尾。

智利的zz背景,我仅在贾雷德戴蒙德的《剧变》中匆匆一撇,但是知识盲区并不会太多的限制我对这部作品的理解,因为人类的历史总是想通的。如今的我们就活在后遗忘时代,50—80年代的yinying、改开初期的luan象、封控中苦苦挣扎求救的绝望,都如被潮水掠过的沙滩,如那被遗忘的诗行。

惊艳,像是阿巴斯影像风格与拉美魔幻现实主义的混搭。生与死、记忆与遗忘、极权与民主、归宿与新生、浩瀚历史与微渺个体都如潺静流水徜徉与影片当中。而所有人都被“遗忘”所裹挟,有人想重拾起昔日记忆,有人想却想忘却前尘重获新生,但最终这份记忆与遗忘的无奈与无力被克制又温情的质感缓慢消解,而只剩下温柔的醇厚回味。鲸鱼的意象运用相当好,最后鲸鱼在水中的起跳欢腾象征女孩尸体最终得到归宿、老人也终于完成了自己的故事结尾。圆润,通透。

沙漠之手,象征弱小的人们。被埋在沙里向上伸出的手,仿佛在奋力呼救。天空翱翔的鲸鱼,是勇往直前、再生、自由的象征。老人将鲸鱼耳钉戴在逝者女孩的耳朵上,为她举办一场体面的葬礼。在黑暗的社会环境中,在墓地这样一个悲凉的环境下,本片的色彩是柔和的。人们的情绪克制,没有出离愤怒,实际是量变积聚质变的过程。守墓人执着记录善与恶,虽然踽踽独行但永不妥协直到死亡的身影;挖墓人逐渐从坑里只闻其声不见其人,到露出脑袋、半个身体,从坑里出来,体面的出现在公众场合;运尸司机的挡风玻璃被击碎、完全掉落、换上新的挡风玻璃,女儿结婚;坚持几年去停尸房认尸,到后面放下执念将女儿出生身份给了另一个无名女尸,从而让她能够被认领下葬的母亲;搁浅的鲸鱼,最终有一头被成功救援,影片最后跃出水面、奋力一跃的镜头…所有的一切都走向希望

获得奖项

  • 第39届南特三大洲电影节
    第39届南特三大洲电影节
    获奖:青年评审团大奖
    提名:金气球奖
  • 第74届威尼斯电影节
    第74届威尼斯电影节
    提名:地平线单元-最佳影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