豺狼时刻(1968)

VargtimmenUP:2023-09-29

豺狼时刻

评分:8.1 导演:英格玛·伯格曼 编剧:英格玛·伯格曼
主演:马克斯·冯·叙多夫 / 丽芙·乌曼 / 耶特鲁德·弗里德 / 乔治·莱德伯格 / 厄兰·约瑟夫森 / 英格丽·图林
类型:剧情 / 恐怖
片长:90分钟地区:瑞典
语言:瑞典语 / 挪威语
影片别名:狼之时刻 / Hour of the Wolf / Die Stunde des Wolfs
上映:1968-02-19(瑞典)
IMDb:tt0063759

豺狼时刻简介

剧情:
  这是个诡异的故事,画家约翰和妻子艾尔玛居住在荒凉的孤岛上,画家经常为怪诞的梦境困扰,醒来他总是将梦境绘在速写本上。妻子有天碰到了一个精灵般的老婆婆,催促她去读约翰的日记,看后她发现了丈夫的秘密,后来,日记里描绘的城堡主人梅堪约他们做客,在城堡里艾尔玛发现了这些人曾经出现在丈夫的速写本上。回家路上,艾尔玛恳求丈夫远离那些人,而画家一言不发走了。回到家中画家对妻子承认在悬崖边杀害过一个孩子,第二天,城堡里神秘的访客再度约翰的家,并诱惑约翰再次来的城堡,看见了恶魔的仪式也陷入无法自拔的境地,而城堡外艾尔玛徒劳寻找着约翰,但是,她找到的是他的遗物,却永远失去了他。
  幕后制作:
  影片将惊悚片和超现实的元素相结合,表现艺术创造和疯狂之间的内在联系,是伯格曼导演的惟一恐怖片。两位主角以精湛的表演,展现了心理扭曲的痛苦,极具震撼力。

简评

有点像是另一个视角讲述的《月亮和六便士》,比起陪伴了自己五年的妻子,即使事无巨细,但是情愿投入“食人魔”幽灵,终其一生的责任就是“看见”,而伯格曼的伟大之处就在于他不掩饰对世俗生活的厌恶,厌恶的反面是爱,但是他又抗拒这种爱,而想做出真正的艺术也就是活出真正的自我一定要以伤害他人和自己为代价,一定要超脱“世俗”,被当成异类也依然选择那种生活,从这个角度讲艺术家是极端自私的,但也是最大程度的负责,只能是“尽量”,无论什么的艺术都离不开人,离不开人与人之间的互动。而这部电影让我有些许乏味,没有给我太大惊喜,也许是因为当今的“现代”社会已经诞生不了那种极端的艺术家了,我们越来越承认艺术和世俗是可以共存且平衡的,而且极端是不会被纳入主流价值体系的,因此也就不会被看到,这是让我警惕的一点

没有觉得特别恐怖。。反而觉得有些self-indulged的artist自我身份探讨,实在无法看到漫长的台词之间的联系,是我看的英译版的问题吗,还是就是欠背景知识... 总觉得逼仄的感觉可以通过调整节奏控制得更好一些??有很喜欢的镜头和场景。不过我对68年的瑞典能拍出什么样的恐怖片确实也毫无概念...【有些地方会想到灯塔,显著更喜欢后者】乌曼好美啊呜呜呜呜呜呜

比较取巧的是建立在伯格曼的心理文本上,加上演员们大胆的表演以及摄影的配合,是很容易进入这个心理惊悚的故事,它不过是选取了寻常的一个开头,一个许多侦探、悬疑、志怪小说都拥有的开头,一对夫妻来到陌生地方住进陌生的建筑,如果这个回忆是瑰丽而美好的,那就是温情而缠绵的心理戏,但如果这是个噩梦,那必定是令人恐惧的,所以这个设置的开关,我觉得在伯格曼这里比其它人相对要容易和简单,而他的难处是在要那么不柔和的挖掘,在丽芙乌曼无数次对镜剖白的这一次房中,眼神更为闪烁,而神情又更为坚毅。

伯格曼的一部“恐怖片”。豺狼时刻,是暗夜降临以后,旧的生命逝去、新的生命降生的时刻。一个幽闭环境下艺术家的分裂,以及他和周围人的关系的变化,主题和表现风格有点像《灯塔》,黑白色调和象征手法有点像让·科克托。看到最后,女主角反思自己在亲密关系中的处境,让我想到最近陈朗所写《缅怀晓宏》一文,女性往往受男性或隐或显的权力压制,这部电影简直就是陈朗文章的影像化表达。

[B]+ 无感佳作,不觉得恐怖,挺哥特的。由外而内,环境使人异化,依然映射作者自己,剖析艺术家心理,情感生活中的忧虑,心魔,是对恐惧吞噬灵魂的影像呈现。拍摄方法相当前卫实验性很强,有趣的镜头与剪辑,首尾对镜讲话,大量怼脸特写和餐桌戏的环绕运镜与快速摇镜来表现压迫感与内心慌张不安,喜欢混乱扭曲甚至有颠倒镜头的表现主义超现实段落和噩梦。尤其想起《柏林亚历山大广场》尾声。

对伯格曼没有太多期待。预设情境的形式,注定不能从亘古不变的特写面孔获取更多能量,偶尔感到僵化,觉得他对情感的表达不那么敏锐高效。《豺狼时刻》并不是很典范的伯格曼电影,介乎德莱叶与费里尼之间,前者是表现主义遗风,后者是现代观念下离散的意识流动,对熟悉的观众而言,察觉语言上的此番调整是必要的。

。①一位画家不顾妻子的害怕与反对在荒凉灵异的孤岛上寻求艺术灵感(妻子通过日记发现这座岛的诡异之处)。②充满了阴郁诡谲的气氛(这种气氛来源于内容上男主对艺术创作的焦虑,但这种焦虑并未被充分描绘,导致代入/共情有一定门槛),渲染技法如:极高水平且很有表现主义韵味的打光(除了常规意义上的打光还有过曝,如谋杀小男孩那段)、构图、角色的表演(尤其是(特写的)面孔和手);少即是多:缓慢克制的叙事/剪辑/表演节奏、固定或缓慢的运镜;角色多次直视摄影机(制造不安气氛);一些灵异段落(人的瞬移跳切、走在墙上和天花板上的人、脱下脸皮的人与摘下的眼球、等);声音(如:环境音静音;以蝉鸣鸟叫和流水声增加可怖灵异场面的真实质感)与诡异配乐的运用;晚宴那段多次以快摇表现女主的惊怕。

想想还是打四星。也许是由于这部片的叙述要求较强,有些拍法有“借鉴过往佳片”,当然又看到一些后续爱片的影子。鬼魂佳宴后关于《魔笛》的讨论煞是迷人;城堡里游走的光影组合很多,剪辑却很流畅。每次看伯格曼,也都像进入一次“豺狼时刻”,不“免俗”地陷入对婚姻爱恋和艺术的沉思,因为他靠自己太近了,也意欲把观众拉得非常的近,以至于就像来到此片中后段,回到妻子向观众/第三者的叙述时,竟让我真有种脱出了一下下豺狼时刻的感觉。

小时候被关黑屋子一定很恐怖吧,那个咬人的小矮人、那些惊吓幼小心灵的恐惧幻想…逐渐长大,这种恐惧依旧会定期光顾,它就是“豺狼时刻”。在由欲望、害怕、阴暗、狰狞等混合构成的自我异化世界,可以找到最爱之人,但内心的恶魔会将那一刻当面捏碎,最终让你自我毁灭。以上是画家的自我沦陷过程,但妻子并不知道。某天在他人告知后,妻子通过偷窥丈夫日记了解了“豺狼时刻”的恐怖,并发出了疑问:“一个女人长时间和一个男人在一起,她最终会变得像那个男人吗?因为她爱他,他们说可以变成同一个人,如果我不介入那么多,我是不是可以更多保护他?或者我嫉妒的原因是因为我爱他爱得不够…”

看完《羞耻》接着看本片有一种奇妙的衔接感。看海报好像是个恐怖片,实际一点不恐怖,更多的是压抑和诡异。脸部特写,明暗打光,一片迷茫。海边杀小孩,尸体沉浮,发飘如海蜇。一些不合理的如同梦魇的场景在后面接连出现,心魔所致,难解难分。那幅画我们终究不知道画的是啥。“豺狼时刻”在片中有解释,虽然说到生死,而我把它理解为每个人都有的心理困境,寻求答案而不得的痛苦时刻,循环往复。01:28:14,mkv,,idx&sub外挂中文字幕

好多脸部特写,好多打破第四面墙,也好催眠。让我比较惊艳的地方是中间有一处将丈夫由左上角直视镜头的画面与城堡主人在右下角承接这个直视的画面剪辑在了一起,我一瞬间就被带到了下一个时空,一股特别明显的迷失感撞击了我,非常诡异。另一个我比较喜欢的地方是结尾妻子的疑问:两个人在一起久了会越来越像对方,我之所以后来能看到那些鬼魂(分享丈夫的梦境)或许是因为我爱他太深了,如果我爱他少一分我也许就可以救他。什么虐爱哲学好戳我

#伯格曼补齐计划#晦涩更甚于《假面》。影片以44分片名字幕为界分为两段,“豺狼时刻”就在片名之后开启。豺狼时刻应和萨拉·凯恩的4:48相似,处于梦与醒的交界处,人最脆弱的时刻。画家的谵妄如导演自身的解剖,鸟(Vogel)之恐惧是哥特式恐怖,杀与被杀是一种宿命的轮回,最惊悚的时刻当属小男孩站在背后,童年的阴影挥之不去。后世的心理惊悚如《闪灵》,《群鸟》甚至去年的《灯塔》似乎都可以看到此片的影子。某种意义上说,此片和费费的《八部半》,老塔的《镜子》属于相同的自我表达。

豺狼时刻演员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