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春(1956)

UP:2023-09-27

早春

评分:8.1 导演:小津安二郎 编剧:野田高梧 / 小津安二郎
主演:淡岛千景 / 池部良 / 高桥贞二 / 岸惠子 / 笠智众 / 杉村春子
类型:剧情 / 家庭
片长:144 分钟地区:日本
语言:日语
影片别名:Soshun / Early Spring
上映:1956-01-29
IMDb:tt0049784

早春简介

奔波忙碌的现代化都市,男男女女为了生计疲于奔命,却往往让内心的情感无处安置。在东京某耐火材料制造公司上班的普通职员杉山正二(池部良 饰)这是这群大众中的一员,他眼巴巴地等待着升迁的机会,苦熬年头。婚后多年情感转淡,加上孩子的夭折,让正二和妻子昌子(淡岛千景 饰)的关系变得冷淡而微妙。无聊枯燥的人生骤起波澜,被称为“金鱼”的公司女职员金子千代(岸惠子 饰)闯入正二的视线,更让这个男人有了出轨的机会。原本便濒临崩溃的婚姻开始皲裂,昌子悲伤绝望,而正二也突然得到外派偏远分公司的调令。
  杉山夫妇的关系受到严峻的考验……

简评

严谨而优美,臃肿而乏味,两种气质的拉扯让时长两个半小时的《早春》注定是一部磨人的电影,一边痛不欲生,一边害怕是自己浅薄了。小津的锋芒这次同时指向工薪阶级的苦闷和婚变夫妻的矛盾,穿插其间的话题则是死亡——自然,被以最不动声色的轻柔笔触描绘。可问题是,手法再高端,它讲透了这些话题的任何一者了吗?即将步入无与伦比的创作晚期的小津似乎迟疑了,即便他努力在举重若轻,可如此冗杂的叙事又注定其局限。《东京暮色》式诗意的凝重,显然还未能酝酿成型。

半个多世纪前的黑白片子,看起来竟然没有违和感。那个时代的人们和今天一样,同样为工作、婚姻、生活烦恼着,小津不负责解决问题,他只是把事情原本的样子呈现出来。他镜头的平静之中有不动声色的幽默,剧中演员们唠家常似的说出“人生就是很无聊啊”之类的话时莫名有喜感,小三找上门来被太太拆穿那段一直是祭典的欢快音乐,太太离家出走去闺蜜家那段的背景音乐则是歌剧,一群大男人凑一起吃乌冬面那段也是莫名搞笑。

不是很喜欢小津这次的表达。这片子在小津的电影里面稍显异类,重心并没有放在家庭之中,而是放在了那个年代,或者可以说在整个社会运转中所牺牲的工薪阶层们共同拥有的苦恼。每天穿相同的西装,走相同的路线,做相同的工作,井底之蛙永远只能是井底之蛙。关于自由恋爱,在早先的《晚春》《麦秋》也提到过,并且最后的下场都不尽人意,在这部《早春》则体现为丈夫出轨。可即便如此,在《麦秋》最后,原节子还是鼓励每一个女人不要害怕失败,要去勇敢地追求幸福。可是在这部《早春》,我便看不懂小津的想法了。淡岛千景离家出走,池部良被教导开化,可最后两人还是跟平常一样和好如初。我想说的是女人面对男人出轨一定不能忍啊,无论工作多么辛苦,都不是男人出轨的借口。但是小津对东京的爱,从三浦的话语中,以及最后两人对火车的感慨,都能被捕捉到。

开场拍人群静默聚集,城市空间如同履带,吞吐的通勤日常轻松牵引出今日现实。小津就是好看,字面意思的好看,画面内运动的感觉挡不住,看空间和人物僵硬地运转,转着转着就生动得很,忍不住叹息。人的运动是音乐性的,回环、摇摆、接续、同步,拍回光返照拍得死气沉沉,拍修罗场又拍得生机勃勃。这部里婚姻战争痕迹和工薪阶层都面面俱到了,而真正属于早春的只有一个罕见的激烈的金鱼小姐。没什么表情的妻子几次拉灯,干干脆脆很有性格。动作设计真的好高效。

虽然故事依旧发生在家庭中,但这部里面小津铺得很大,反映了日本战后经济蓬勃,随之而来的工薪阶层却遇到种种困境。格子间工作单调重复,人们不安内心的躁动,在这样的背景下发生了出轨。片中不同年龄段的人对工作有不同的理解,但都在向往不受束缚,去世的同事对工作憧憬的状态大概只是存在于理想之中。片尾二人选择重归于好,远眺驶过的列车,眺望未来。平凡的工薪阶层很难有什么其他选择,只有继续平淡的人生。

这部片子的名字其实值得玩味。主人公无论男女,都是三十多岁的年纪。无论怎么看,都称不上早春。早春,正是他们失去的东西。所以才有了所有对于疲乏的挣扎,出轨,酒醉和令人窒息的工作。金鱼小姐正是早春,她想要爱情,男主却把她当逃避的工具,最后他只能说对不起,互相已经听不懂对方,只留下几记耳光,那是森然的鸿沟。最后,男主坐在河边,看见年轻人划船,感慨失去的青春,让我想起了自己在看《风柜来的人》时的心情。

电影表面上充斥着家长里短,实际上是战后整个日本资本主义和工业化加快发展背景下的社会生活图景。空镜头里轰隆隆的火车和冒着浓烟的烟囱被放大,而人则被挤压到一种进退两难的处境,他们哀叹战败,哀叹生活的贫困,哀叹故友的离去,哀叹日子的重复与单调无味,唯一能做的就是在哀叹中接受与隐忍一切。电影里的女性角色——无论是在职场还是家庭中,都有种令人意外的独立与坚强,男人很颓很丧,一副被职场锤爆了的衰样。

早春是僵死了一冬天的自然再度蠢蠢欲动的时候,战后十年的日本,工薪族家庭和工作中社会范式的死板里也随即萌生了个人欲望的苗头。电影核心剧情的这组三角恋关系是整个社会在现代化和传统之间协调过程的缩影,为了明示这一点,小津不惜将主人公连接到许多无关人物之上,好来揭示人生老病死的轮回,其中的重手痕迹破坏了故事本身的美感。温婉恬静的小津是真的不能像成濑一样拍出确实针针见血的庶民剧,因此最终他只能把出路寄托于渺远的未来。这对早已疏远的夫妻再度回到家庭里,搬到了更为传统的小城,看着远方代表现代化的火车在眼前呼啸而过。早春后的盛夏会降临在这个家庭么?

#BFIPlayer 故事很简单,角色设定非常喜欢,几处剧情被揭开的时机非常好,属于去戏剧化的极简主义。视觉上依然是大量低机位固定镜头,仅有几场推轨镜头,人物正面的正反打较少,印象最深的是男女主的深夜对峙,室内群像戏挺多,镜头和剪辑挺喜欢的,前期的空镜较多,不光控制节奏也铺开时代变化。折页有介绍小津对上一部作品《东京物语》的结尾非常不满意,因为戏剧冲突影响了整体表达所以在本作中尽量的减少戏剧冲突。看完《秋日和》后找大佬讲解了一番小津,以无法守住日本传统和对现代生活的不信任为出发点解释嫁女儿这点可以理解,但依然也不太能接受他所假想出的小津,加上今天看的这几部作品仍然有些奇怪的感觉,不少情节都有种反战败的军国主义表达,如果也算被包含在缅怀旧时代中让我不禁思考这种“真诚”是不是有些过头了?

经典之所以是经典,就是尽管聚焦于一件小事,可是拍出了事件背后更深刻的东西,看到安静的巨大人群涌入火车站台,早晨每个家门自动走出的上班的人,我们如何完成了整个的体系,如何实现这种规训,人们在其中无意义而痛苦地生活下去,三浦早早死去竟然被人认为是幸运的,因为他没有来得及对这种工作体系这种人生绝望,真是好无望的一部片子,与之对应的是巨大的建筑与无边的春天。深刻悲悯的小津安二郎,太爱他的这种拍摄的角度了。

稍微散了一点,毕竟两个半小时时长,理解小津想做一些工薪族众生相的描绘,但他们也只是在口述多辛苦和时间荒芜。夫妻间的疏离拍的很好。看多了就觉得小津每个画面都是算计过的,这里他居然拍了搬家!可以想象呈现杂而不乱,现场摆放要花多久。而且的确比较了某个正面和侧面两个镜头,小津为了2个画面都好看,微微移动了脸盆的位置。

小津虽然在改变,变得可能没有以前尖锐了,但是他的那股子锐气,积极向上的能量依然还在。本片更注意细节的刻画,人物塑造更加丰满,同时小津开始关注另一个群体:大机器背景下的所谓“工薪阶层”的生态。毫无夸张滴说,不管是作为一个艺术家,还是作为一个思索者,小津对时代、人心的变化是敏感,他的片片往往捕捉到了时代的脉搏,不但记录下来了脉搏的跳动,而且给予了一个艺术家、思索者的答案。

预告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