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可能是魔鬼(1977)

Le diable probablementUP:2023-09-26

剧照演员表影评
很可能是魔鬼

评分:7.9 导演:罗伯特·布列松 编剧:罗伯特·布列松
主演:Antoine Monnier / Tina Irissari / 亨利·德莫布朗 / Laetitia Carcano / Nicolas Deguy / Régis Hanrion / Geoffroy Gaussen / Roger Honorat / Vincent Cottrel / Laurence Delannoy / Laetitia Martinneti / Martin Schlumberger / Thadee Klossowsky / Miguel Irissari / Nadine Boyer-Vidal
类型:剧情
片长:95分钟地区:法国
语言:法语
影片别名:大概是魔鬼 / The Devil Probably / 心魔
上映:1977-06-15(法国)
IMDb:tt0075938

很可能是魔鬼简介

该片以回忆的方式记叙了一个忧郁的巴黎青年人努力寻找现代大都市生活的意义和生命的故事。他在宗教,政治中找不到幸福和生活的理由,甚至在他自己身上也找不到。于是他把时间花在两个女人的身上,希望这样能够永久联系在一起。

第27届柏林国际电影节金熊奖 最佳影片(提名)罗伯特·布列松 第27届柏林国际电影节银熊奖 评审团奖罗伯特·布列松

简评

与安东尼奥尼《红色沙漠》相似,控诉种种“现代性”对人的摧残,同时,二者形式与内容都达到统一,电影所表达的苦闷、迷茫、无趣与电影本身的苦闷、迷茫、无趣相统一。而布列松来的更绝对,用彻底的虚无主义否定现代社会。布列松采用的模特式表演在这部电影中的应用是合理的,至少比他其他电影里的模特式表演更合理,这恰好体现出人被异化的机械属性。

喜欢简介的介绍,该片记叙了一个忧郁的巴黎青年人努力寻找现代大都市生活的意义和生命的故事。他在宗教,政治中找不到幸福和生活的理由,甚至在他自己身上也找不到。有一些思考,一些困惑,不知是否原因在于不够深入,不够宽泛,因此没有答案;我厌恶生存,我也厌恶死亡。我想虚无主义者的脚下是一条打开了很多分叉路口的人生路,踏进危险的岔路口都很可能是在提前走向死亡。

隐喻的关系(虚伪的文明与狂热的蛮荒构成信仰的一体两面,摧毁秩序的权威。而欲望磨灭存在的正当,终究导致对无意义的发掘)尽数夭折在以交流为象征的、转译的失败里,透过演员僵硬的迷茫折射进观察的视野,在那里搭建出某种傲慢的共鸣——它用误解与偏见修复了断裂,错把规律与宿命当成可矫正的罪孽,极尽讽刺一厢情愿的施救,又只能无力地哀叹通往自我毁灭的控制。本质而言,是对自身失去信心而最终面临的莫大恐惧。

心意相通的瞬间,原来世界上还有其他人觉得K488第二乐章是将死之人最应该听的音乐。除此之外,仅是让一个长得有点像拉斐尔画作,和波德莱尔同名的青年主演了一幕有些后现代性的渎圣庆典剧。转场和运镜都如此地学院派,以至于最后看到“后现代的朗基努斯之枪是字面意义上的枪”这种直白强劲的玩笑,就还挺惊讶的。

6/10。布列松很多镜头都是人物下半身,无头的青年像盲人一般行走,这种没有生命力的状态源于没有出路的社会,到处是海洋污染、核爆和食物中毒的畸形儿。查理女友众多却感受不到幸福,在街上不停行走,借了把枪往湖里胡乱射击。在教堂大厅,宣讲者被尖锐的风琴声不断干扰,年轻女孩也说教堂音乐枯燥乏味,宗教的羸弱令查理失望;他坐在车里捂住耳朵,看着伐木的重复镜头,倒地的树木隐喻了精神世界的倒塌;他尝试与吸毒的瓦伦丁建立关系,带着睡袋、播放着留声机到教堂过夜,但瓦伦丁不想和他一起感受宗教的幸福,只顾抬起手臂注射毒品和撬开教堂的捐款箱,因音乐寻来的警察也冷酷无情,将他口袋中揉成一团的传单当作反社会证据。结尾查理求瓦伦丁帮他自杀,遗言未了,朋友就开枪杀了他,把枪放在他的手心,取走了兜里的钱,用自杀来逃避绝望也是徒劳的。

在我看来其内核与几年后的L'argent无甚不同,但此片采用的是更广阔的背景,甚至为此插入了纪录片片段。然而这种无职业(具体来说是富有的处境被默认为理所应当)青年的故事与劳动者的故事(指L'argent)比起来显得轻飘飘,失去了重量和锐利度,实在逊色不少。(不过被棒杀的小海豹冲击力很强,看完几小时后就梦见被海豹追逐的场景….

云With庭壹。前一小时很戈达尔,多形式的影像介入、关注社会议题(环保、战争、学运、政治)、虚无主义倾向,两人街边闲聊,西勒尔突然坐上路人女孩的车扬长而去的情节更是置于戈达尔集中几不可辨。但布列松到底是个冷淡人,戈达尔电影里的人物就算自杀也是充满激情的,更不会说出“拒绝一切政治”“厌恶生存也厌恶死亡”的话。西勒尔大抵确实是不想死的,结尾赴死这段情节,一贯简洁的布列松整整用了七分钟拍他们步行前往目的地,其犹豫不定可知,再对比被杀的仓促,极尽嘲讽。

源于《夜色行动》的教训:让年轻人围绕后现代议题去输出理想主义观点是一件幼稚而危险的事情。显然,这比让一个哲学门外汉去探讨哲学命题还要残忍。残忍到什么程度呢?有人叫席地而坐的大象去死,他就去死。没错,人类是在犯罪,但人类同时也在承受上帝的惩罚。克雷蒙认为,这正是《禁忌游戏》的法则和代价。但在布列松看来,这《很可能是魔鬼》捣的鬼。对于《钱》是不是存粹的魔鬼,不善辩论的布列松明显不确定。相对一腔热血的激进主义者,他更愿以一个保守的退步主义者自居。一脸无辜的《扒手》悄然潜入教堂并对其环境造成了严重污染。此时,他正以恶的形式向善宣战。布列松这部晚期作品再次证明了宗教文明在对抗现代文明时,具体战略上的落后、无用和力有不逮。在试图帮助《穆谢特》走出贫穷、异化与灵肉分离等一系列议题上,宗教再也不能提供方法。

。简洁的、单向的、精密的,基本摄影方法是在严格的景别选取之内由动作(尤其是手部动作)牵引镜头运动,进而不断构图-运动-重新构图。布列松的作品虽然是机械的,但并不是缺乏感知刺激的,只是各类视听元素都脱离了原本的位置和性质并被重新定义——演员脱离情绪成为动作机器和构图装置,声音脱离空间和音源进而重组为音符。为什么布列松电影是外星人电影?因为观众必须摆脱地球人感知世界的惯性思维才能进入它们,「经验式的观看/感知」就此失效,其中的一切都不可能被还原至对应的日常经验。这要求观众必须建立全新的观看逻辑以匹配并嵌合布列松的创作逻辑,因而开放的观看态度是必备的,否则便只能指责其电影风格「失真」。布列松主义的超验性就在此,不具备任何超现实的内容或反现实的逻辑,只是借由纯理性来构建一个反经验的银幕空间。

影片第51分钟,也就是公交车刹车前,台词点题“很可能是魔鬼”的含义:那么是谁和人类开玩笑呢?谁牵着我们的鼻子走呢?可能是魔鬼。其实片中片播放的人类毁坏大自然的片段,直接点明了人类本身就是魔鬼。回到剧情,如果有人问我布列松《很可能是魔鬼》讲述了一个什么故事呀,我完全答不上来。还来不及描述,穿过的子弹就带走结局。01:32:40,mkv,,SRT外挂中文字幕

作者纬度里为数不多的有鲜艳时代背景的作品。冷战后期的核恐怖、后工业化环境污染、宗教规劝的无效,布列松仍然机械地将时代热点“冷”处理了。只是这一次电影中的主角呈现出了某种异质性:巴黎青年的痛苦很大程度上来源于知识分子式的高度自觉,心怀人类的悲悯不如《乡村牧师日记》般具有普世性。这可能也是李沧东的某些作品的问题所在:批判时代症结的锋利或许会在病理性上停留过久,从而使得具体情节桥段功能性过强。

①68年后,文化左翼青年们处于寒冬之下,对社会/现代性失望随之而来的价值虚无。非政治性的叛逆青年(流氓无产)涌现。 这是一种结构主义以及决定论的虚无?「一切都会变好」靠的不是「我的头脑和智慧」,引导我们的是难以理解的「隐匿力量的规则」,即「魔鬼」。不得不「顺其自然」。 ②贯穿在宗教、政治、爱情三种拯救方式之中的是永恒性的缺失——「跟不上时代」的基督教、六八之后对一切意识形态与组织形式摆出拒绝姿态的l'ultra-gauche的盛行、她说对滥交的否定只是一种「资产阶级的偏见」。

获得奖项

  • 第27届柏林国际电影节
    第27届柏林国际电影节
    获奖:OCIC Award - Recommendation —— Competition / Interfilm Award —— Competition / 银熊奖-评审团奖
    提名:金熊奖-最佳影片
  • 罗伯特·布列松 Robert Bresson 罗伯特·布列松 Robert Bresson导演
  • 亨利·德莫布朗 Henri de Maublanc演员
  • 菲利普·萨德 Philippe Sarde音乐
  • Jackie Budin Jackie Budin服装
  • 赫伯特·巴尚 Humbert Balsan副导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