吾等何处去(2011)

وهلّأ لوين؟UP:2023-09-23

吾等何处去

评分:7.9 导演:娜丁·拉巴基 编剧:娜丁·拉巴基
主演:娜丁·拉巴基 / 阿德尔·卡拉姆 / 法雅徳·耶敏 / 卡琳·多 / 弗雷德里克·斯坦福德 / Claude Baz Moussawbaa / Layla Hakim / Yvonne Maalouf / Antoinette Noufaily / Julian Farhat / Ali Haidar / Kevin Abboud / Petra Saghbini / Mostafa Al Sakka
类型:剧情 / 喜剧
片长:110分钟地区:法国 / 黎巴嫩 / 埃及 / 意大利
语言:阿拉伯语 / 英语 / 俄语
影片别名:人妻冲冲冲(台) / 何去何从? / 我们现在去哪儿? / Where Do We Go Now? / Et maintenant, on va où ?
上映:2011-09-14(法国)
IMDb:tt1772424

吾等何处去简介

在坑坑洼洼的路边,一小队妇女正在向村庄里的墓地前行。她们走得很郑重,好像正在参加什么仪式。走在最前面的分别是塔克拉、艾美尔、伊冯娜、艾法芙和赛德。她们捧着自己心爱的男人的照片,行走在正午的烈日下。照片上的这些男人都在毫无意义的战争中一命呜呼,只留下自己的家眷在国内辛苦地生活。一些妇女带着面纱,一些人则背着木质的十字架。她们身着黑色的衣服,虽然来自不同的地区、不同的家庭、有着不同的信仰,但是这一路上,她们共同的情绪就是——悲伤。
  到达墓地门口,出现了戏剧性的一幕:这些女人主动分成了两堆,一堆是穆斯林,另一堆则是基督徒。
  在这个被战争常年蹂躏的国家里,这一小群妇女打出的反战的旗号,并且身体力行地做着反战的事情。从外界到内部,她们都在经历着洗礼。所幸的是,她们的信念经过了怀疑、宗教和反对之声的考验,她们的友谊存活了下来。但是,当悲剧性的事件发生后,还会不会有人继续做着反战、祈祷和平的事情呢?

第64届戛纳电影节一种关注单元 一种关注大奖(提名)娜丁·拉巴基 第64届戛纳电影节天主教人道精神奖-特别提及娜丁·拉巴基 第17届美国评论家选择电影奖最佳外语片(提名)

简评

片尾男人们抬棺走到分叉路口,问出了片名里的问题,“我们要去哪儿?”,看完的我依旧很难想出合理答案。人们希望借由宗教寻找救赎与慰藉,却因为宗教引起冲突纷争,因为宗教导致母亲失去孩子甚至还要藏起尸体隐瞒此事,她们该由谁救赎?或许电影会显得略有些理想化,不妨将其看作一个寓言故事好了,每个人都会获得自己的感悟。

导演拉巴基很大胆地进行了叙述和构想,估计会得罪一些宗教人士,但是影片的确是富有情怀和真诚的,也正因它抛开了民族文化差异,直指人性的柔软与诉求,能够令世界不同的国家都为之动容与侧目。虽然,影片看上去理想化,但是这种理想的,略带荒诞性的剧情,正好也吻合了艺术的虚构特点,所以也没什么不妥当。而理想点燃的本身,就足矣照亮和改变现实。相信看完之后,会有有更多人,宁愿用鲜花和祈祷作战,用和平和爱去征服。

89了解一些背景知识的话应该会有更深的理解,但即使是现在这种程度也已经让我很喜欢这部了。我其实对演着演着就唱起歌跳起舞来的情节无感,但很喜欢开头那段,一种寂静的悲伤,令人因共通而难以直视的众人头垂下来的角度,一种说不清楚但打到我的艺术性。中间做饭那段突然唱歌也觉得合宜起来,一种舒服的自然而然,就是会这样的,女性在一起时候的开心。翻越山坡的两段也很喜欢。少妇和情人美的很有神性像亚当和夏娃。母亲挥散着圣母的光,她的悲痛像圣母抱着耶稣。女性也许是共用一颗心脏,想你所想,爱你所爱,一起为你死去的儿子哭泣,一起反抗为了共同的命运。男的是不是一辈子都这么幼稚无聊。

一如既往的给了我惊喜 ??把宗教冲突,战争与和平的故事讲的很生活化,不乏味。同时,通过生活中的日常展现小村庄里的两大教派之间的暗潮汹涌,更加的真实。影片中感动我的部分是女人们,她们手无寸铁,却敢于以自己的血肉之躯去阻挡战争,与其说她们勇敢,不如说她们别无选择,为了她们的小家,为了她们视为支柱的男人们。影片的结尾可以是点睛之笔了,不仅点题,而且升华了主题,伊斯兰教和基督教应该是相互依存的,应该是人们心中的信仰和对未来美好的期望,而不是战争的原因。

,没给高分不代表它不触动我,只是影片中有几个片段的设计显得有些刻意,目的性比较明显不够自然,且这个故事讲得还是不够有力,这样的解决办法也只能适用于一个小山村,也只能是暂时性,并不能从根源解决问题,但宗教冲突从来都是带来伤痛的,大抵从过去到现在再到未来都难以解决根本问题,人类永远都难从历史中得到什么教训。

204/365 我就感觉拍摄手法有点熟,原来是《迦百农》的导演。折断的十字架、流泪的圣母、半夜把电视信号折断的妇女们……但故事本身的说服力有点弱,每一次冲突都发生得很生硬,主要是我觉得黎巴嫩的某个小小的山庄应该不会有这类女性出现,基督徒和穆斯林应该也无法在某个小村落一起共生。总之,荒诞的宗教啊,哎。

非常cute,把宗教冲突导致的暴力和战争变成了一个女人拯救男人的故事。看似不可调和的矛盾,最后被人与人之间的感情化解。本是彻底的悲剧,表达却那么幽默,如此温柔而善良的讽刺很少见,导演姐姐又美又有趣,多场戏真的很独特。如果世界上的是能被这样解决还真挺好的,嗑磕药看看美女,peace & love。

人类孕育女性的同时,女性孕育了整个人类。女性是生命的创造者,战争是生命的掠夺者,女性运用一切手段保护生命,阻止战争,但暴力的基因在男性血管中涌动,任何可笑的煽动和刺激,男性都像饥渴地吞下,与宗教无关,与民族无关,与尊严无关,就是要厮杀,要毁灭。影片最美的地方在于,虽然这是一个哀伤的故事,却用喜剧和歌舞的方式来讲述,女人们歌唱,劳作,嬉笑,牢骚,在绝望里缝补希望,跳着美丽的舞蹈去祭奠死去的亲人,收拾一颗破碎的心继续寻找活下去的方式。这当然是有些超现实的,就像这些女人们坚韧,善良的有些超现实一样,可我无法怀疑这些美好,因为如果连这些都没有,这个世界还有什么值得留恋的呢?

复杂宗教体系中的女性话语权争夺,一袭黑衣,神圣教袍,指引者究竟是真主还是圣母?黄沙之上皈依不同教派的黑压压一群人聚在一起,如寒鸦袭来,看似方向明确,实则漫无目的。男人的拳头下,穆斯林与基督徒枪火大作、势不两立,心甘情愿飞蛾扑火一般白白送死;女人的头巾或吊带裙下,她们才是为了宗教战争无私买单的群体。电影用看似诙谐的叙事把两个宗教团体做出巧妙链接,并在最后画龙点睛地打碎了它:修复破损玛利亚塑像的穆斯林妇女和包裹起头巾的基督教信女,为了微小的和平合谋一出出闹剧,结尾又点出了信仰体系的复杂分裂性。吾等何处去?个体身份究竟由何定义?宏大时代背景之下,吾等根本无处可去。

上战场的是男人,承担战争后果的却往往是女人,在族群、宗教杂处的村庄里,见微知著地放大因为信仰和习俗的差异造成的冲突,却又用歌舞和玩笑戏谑的消解了这种冲突,让这部作品营造的时空有着一种童话般的单纯,因为它的机锋、巧妙,让电影很具有趣味,甚至有一种独特的精致,燃鹅回到现实的世界却很难让人相信这是真实的逻辑,或许电影终究是造梦的,让人能暂时逃避现实,但也只是逃避而已。

质问,反思具屠戮本质的宗教冲突的影片。“难道生来就是为你们哀悼的吗”,这是深受宗教冲突毒害的女人们的呐喊,为消除隔阂,小村里来自不同宗教的女人们联合起来,做出了令人匪夷所思的不懈努力。虽然本片立意甚好,黎巴嫩的宗教氛围也稍微宽松点,但影片创作夸张过度,感觉不自然,比如女人们信仰互转等,在现实中不太可能发生。

获得奖项

  • 第17届评论家选择奖
    第17届评论家选择奖
    提名:最佳外语电影
  • 第63届戛纳电影节
    第63届戛纳电影节
    获奖:天主教人道精神奖-特别提及 / 弗朗索瓦·加莱奖
    提名:一种关注大奖
  • 第64届戛纳电影节
    第64届戛纳电影节
    获奖:天主教人道精神奖-特别提及
    提名:一种关注大奖
  • 第59届圣塞巴斯蒂安国际电影节
    第59届圣塞巴斯蒂安国际电影节
    获奖:Audience Award —— Best European Fil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