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们见到的还不算什么(2012)
Vous n'avez encore rien vuUP:2023-09-19
你们见到的还不算什么简介
本部影片重新谱写经典之作《欧律狄刻》,演绎了一出“戏中戏”的好戏。编著《欧律狄刻》的剧作家安托万(德尼·波达利德斯 Denis Podalydès饰)过世,召集了多年前曾出演过不同版本《欧律狄克》的老友到家中重聚。生前,他录制了一段声明,让这些好友欣赏一部由年轻人重新排演的《欧律狄克》。众人在观影中,不禁想起当年出演此剧时的情景。安托万在大家的感动中现身,可好戏还在后头,“你们见到的还不算什么”。
本片改编自法国著名剧作家让·阿努伊的希腊神话题材戏剧《欧律狄刻》,将耳熟能详的经典爱情故事搬上现代舞台,赋予全新剧情,向原作致敬。影片更启用阿伦·雷乃御用班底,曾和雷乃在《疯草》一片中有过合作的编剧洛朗·埃尔比埃与雷乃一同完成了影片剧本的改写工作,女演员萨宾·阿泽玛更是与导演合作九次之多。91岁高龄的雷乃宝刀未老,携新作征战戛纳,入围第65届戛纳国际电影节主竞赛单元-金棕榈奖。
第65届戛纳电影节主竞赛单元 金棕榈奖(提名)阿伦·雷乃
获得奖项
- 第65届戛纳电影节
提名:主竞赛单元 - 第64届戛纳电影节
提名:主竞赛单元 - 第3届北京国际电影节
提名:致敬大师(评委会主席回顾展)
简评
恋爱脑创作者走到的极致就是如此吧,而雷乃甚至在此之上还能继续做影像本体论探究和电影语言创新……欧律狄刻是实体之缪斯、也是称之为电影的追寻,他的回头和决意赴死皆是对于非实然的抽象概念的双重肯认——它不仅限于一场需要被珍存的美好幻梦,而是毅然决然逆转神话,确认自己一生不计代价的付出终得完美落幕。
生活与戏剧交织,通往理想的入口是死亡。C'est la vie 本来戏演完了人没死,皆大欢喜,结果这又只是一个开给观众的玩笑。一幕戏剧时常以死亡收场,前面跌宕的情节过后,好戏仍在后头,“啊,我死了”,人物退场时终得来上这么一句
戏剧不死!诗歌不死!诗人奥菲斯的故事续集,在改编思路和形式手法上都是科克托的继承者,戏中戏的嵌套很有时间感,阿伦雷乃一直都是时空探索者。分屏竟然很有诗意,结局也太美好了,终于见到喜剧版的奥菲斯了!(要是这部作为遗作该多好啊
。《欧律狄刻》(下简称《欧》)的剧作家A去世(后面反转:并没去世),曾经出演过不同版本的《欧》的老演员全部齐聚一堂看一部由一些年轻人演出的新版《欧》的录像,看着看着这些老演员也情不自禁地重演了起来。影片在《欧》的叙事推进的过程中反复在几组表演线之间跳跃(有时甚至用分屏同时展现多组表演/时间线),这营造了虚实相交的有趣魔力。但这种跳跃一方面很大地破坏了传统故事片式的戏剧性吸引力,另一方面却并没重建出情绪冲击力强的新影像体系。
我个人的经验,好片子里的时空都是立体的,时间在这里不仅是“直线”(好戏在后头),还有“线段”(不同时期的演员的接力式表演以及画中画与分屏等画面形式),不同时空,同一个剧本,这种有趣的方式就产生立体的幻觉,像哈尔的移动城堡
我见到的是什么呢?一场形式感强烈的戏中戏,一场交织着生死爱恨的改编神话?但是真的无法共情,感觉不是一处好戏。我理解不来刚认识一天就死生与共毫无过渡到强烈的爱,放到年轻时候,也觉得甚是奇怪,神神叨叨。每次看这样的电影,我就觉得自己是和西方神话有壁的,比如美狄亚,比如欧律狄刻。
从希腊神话,到法国剧作,到antoine的话剧,再到这部电影本身,这些层次的确很棒,但是emmm...对普通观众不太友好吧?我个人还是比较看重电影的观赏性的,中间实在无法不快进,最后10分钟才好起来。在几幕交叉里看到了熟悉的欧容,在故事里看到了《偷心》。还是很敬佩导演和演员的。wa
雷乃的电影总爱跟回忆缠在一起。这片对大的魅力还是形式,在结构上的花样,不同的人演绎相同的情节。代入感处理的很好,从一开始的银幕拓展到观影室,再走出房间更多的布景,层层推进,接受起来也更好。分屏用的也很有趣,尤其是最后的四屏,让回忆与现实交织。演员更迭,戏剧的魅力却是永存的
台上台下三重演绎--Orpheus感知世间所有的情感,他们活着的连同死亡的一生,所有记忆、周围和过往的人,都驱使Orpheus回头,欧律狄刻便一去不复返,死亡之门永远关上,直到界线不再。所有人都沉浸在这个诗一样悲伤的上古神话里,观众之外,老雷乃兀自坐着,瞅见这拉扯的生命,淡然而笑。
我们认为真实的生活却构筑在巨大的谎言之上,我们公认的虚构(小说、戏剧、电影)却为我们提供了真实(例如包法利夫人)。过往戏剧为我们提供了一个马里昂巴德,我们都作为奥尔菲寻找已死的欧律狄刻(过往),而过往恰恰是我们逃避现实的出路和麻醉剂。只有我们下到冥界,才会知道过往也没有比当下好多少,我们的回望或出于自私而热烈的爱,或出醒悟。只有当梅雅黛伦镜头下的手的影子触到花的影子,我们才能真正得到那朵柯尔律治之花。为内涵加一星吧,影片并不出彩。
对人生意义的明晰和安心赴死贯穿了戏中戏中戏。不过本质上还是戏剧,而且是我很讨厌的,冗长空洞的,被套入戏剧本身壳子里的那种。这样的戏剧又被套入了同样故弄玄虚的电影设计和情节。实在让人喜欢不起来
4+ 结尾太令人失望,如果能停在俄耳甫斯的回眸那里就是影史级别的作品。体式的概念在此一概被重审,本片通过不同形象、空间与视看机制(电影及戏剧的基础构造,如同形状和色彩之于绘画)的统合生成结构,个中微小的情状都生产出丰富的含义,相当复杂。于是我们在元素的流转、交合与对立中本质地思索既成物的构成(有些类似《浮士德》第二部,不过本片还涉及对媒介的研究),亦思索呈现此种研究的结构自身。在某种程度上,雷乃部分作品与康定斯基的方法论是近似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