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瓶(2010)
PoticheUP:2023-09-17
花瓶简介
故事发生在1977年的法国,罗伯特(法布莱斯·鲁奇尼 Fabrice Luchini 饰)是一位作风十分独断专行的工厂老板,他不仅对手下的工人们十分严格苛刻,在家庭里亦是一位不折不扣的“大丈夫”。长久以来的压迫令工人们愤怒的呼号声到达了顶峰,他们举行了规模浩大的罢工示威,他们要更少的工作和更多的薪水,还逼迫罗伯特下台。
就在这个节骨眼上,罗伯特那平日里默默无闻的妻子苏珊娜(凯瑟琳·德纳芙 Catherine Deneuve 饰)站了出来,她不仅利用自己灵活的社交手腕安抚了工人们的愤怒,甚至让他们乖乖的回到了各自的工作岗位之上。在苏珊娜的领导之下,工厂恢复了生产,工人们的工作条件得到了改善,然而,对于这一切,此时正在外地疗养的罗伯特一无所知。
第67届威尼斯电影节金狮奖(提名)弗朗索瓦·欧容 第24届欧洲电影奖观众选择奖(提名)
获得奖项
- 第36届法国电影凯撒奖
提名:最佳女主角 / 最佳女配角 / 最佳改编剧本 / 最佳服装设计 - 第65届英国电影学院奖
提名:最佳外语片 - 第67届威尼斯电影节
提名:金狮奖 - 第24届欧洲电影奖
提名:观众选择奖
简评
法国电影看多了之后,反倒越来越觉得,他们的爱情婚姻观念比较真实。女权故事这样讲,也挺有趣的,感觉是半道上才让你觉得这其实是一个有点严肃的女权故事。尤其是一些女性角色的行动转变瞬间的呈现。(一个略有危意的设定,儿子和可能的私生女,儿子和可能私生子配对,哪种组合更符合观众的联想)
弗朗索瓦·欧容电影的另一番面貌,复古喜剧。乍看一点也不欧容,内核却依然是他:一个浪漫自由的、对待所有性别平等的、宽容睿智的,总要出乎意料的俏皮欧容。意识形态放弃了“缝合”的策略,放大那些色彩浓厚的词汇,巧用错位,通篇小幽默,一个接着一个。再加上译制版配音,开始觉得违和、刻意,一旦进入语境,会发现它加重了幽默感在输出过程中的连贯流动,完全服务了影像的整体气质。上一次击节称叹是多年前的《登堂入室》,《弗兰茲》的沉郁唏嘘,《新女友》探索性别极限,《双面情人》滑出边界一度迷失,但欧容从未离开我的视线。期待《85年盛夏》,想看看旧瓶如何装上限量版·。PS:德纳芙老年比年轻时演技更好,自然放松。德帕迪约永恒的大鼻子情圣形象。法国人告诉你,关于浪漫,还包括用一种乐观的角度去看待糟糕的事情。
婚后女性觉醒,从无人问津的花瓶到受人爱戴的参政者,是典型欧容的法式小品,在家庭和社会设置了两个反面形象,都是典型的大男子主义男性对女性压迫,尽管女性自立议题贯穿全片,但最后却被女儿以缺少信服力的动机摆了一道,有点迷惑,当然也是一如既往欧容式的讽刺?表演布景转场上的高雅复古质感,当今也只有欧容用的不俗气
没有上一部《八美图》紧凑,感觉是为了当时的女权而女权的感觉。一个家庭主妇的常规“反操作”,追溯放荡的青春,展现甘于平淡的家庭,却因为丈夫的冷落、外遇、奚落而重拾自我。从争夺公司掌控权,到竞争市长,家庭妇女,你惹不起!因为你赢了,她不让你上床;你输了,更没资格上床!
好喜欢这部电影啊,从头到尾我都是一脸微笑,一个举重若轻的故事,偶尔还会有一些法式的幽默,不仅很欣赏欧容非常会拍电影这一点,也很敬佩他对于女性的尊重。喜欢凯瑟琳·德纳芙的表演,集美丽、端庄、可爱、狡黠与强大于一身,举手投足毫无造作的戏剧痕迹,仿佛就是一个真实的「花瓶」强人。值得一提的是,自己阴差阳错地看了中文配音版本,发现CCTV6风格的配音意外地很适合这部电影:)
《花瓶》的很多画面色彩太像《瑟堡的雨伞》,况且电影里还有无数把雨伞和凯瑟琳-德纳芙。当然电影中更重要的是电影中的阶级与女性。凯瑟琳自始自终是温和的,她并不是一个激进的夺权者,她的觉醒是拒绝做一个花瓶式的女人,是与过去的自己道别。《花瓶》中的精致年代风格是用心刻画的,包括苏珊娜与巴宾在酒吧里跳舞的段落:迪斯科的霓虹光线下,声音的轨道被配乐占满,似乎很像八十年代《初吻》之中的苏菲-玛索的慢摇舞。有新意的地方是苏珊娜双目直视镜头并不断向镜前走来,相接的画面是巴宾直视镜头也面向她走来,为观众打破了怀疑自己在看MV的错觉。
配乐一直在耳旁蹦蹦跳跳十分少女,和着某几段诡异跳脱的伴奏思绪被莫名拉到「失魂家族」。除开头其他地方的风格仿佛不属于欧容,像在拍一部陈词滥调充斥的电视剧小品。色彩用得倒很漂亮,低饱和度却明快和谐的糖果色与片名很契合。Deneuve完全撑起大半戏份把女主诠释得自内而外神采飞扬容光焕发。小打小闹触到女权皮毛却又流于表面不够颠覆。
全世界大概只有视爱如命的法国人才会将婚姻危机与社会议题联系起来一起思考和探讨。夫妻间的和谐关系不该像雍容华贵的《花瓶》那样是一个面子工程,它应该真真正正为契约双方带来共同的利益和幸福。欧容将一个家庭主妇的觉醒与工会罢工编织进了他这部漫画风的喜剧作品,工人阶级的怒火也瞬间点燃了一个原始人内心尘封已久的欲望。不幸的是理性而悲观女儿却公开反对妈妈的提议,感性而盲目的儿子也在与父亲的体制暗自为敌。民主——这个真正意义上供人观赏和瞻仰的《花瓶》最终仍然是电视广播里的一场秀。所幸每一个自然人都还有投票表决立场的权利,统计结果显然是古典浪漫主义的胜利!但随着视角的流转和切换,欧容对于共产主义乌托邦的态度彻底变得暧昧不清。这恰恰是这部电影的胜利。
歐容的作品一般都不會失望:該片比較像女權電影,一富家主婦因工運被迫走到前臺,接手父親創辦,丈夫的雨傘厂,起死回生風生水起;後來出來競選從政的故事!丈夫擔心兒子的女朋友是自己情人的女兒而兄妹戀,沒想到女主更絕,不擔心兒子亂倫,因其兒子的父親難以釐清,女主是個求偶狂,初戀情人巴賓市長說的;還有風景拍的都很美,兒子很好,女兒很壞投反對票,丈夫前面很壞后很顯可憐,要求同床只得女主一親親!是法語都說的很快嗎,感覺影片對話很快節奏,PS裡面有個弗朗索瓦在發傳單,未知是否導演上陣(^-^)!
一個「花瓶式家庭師奶」,在不依賴丈夫的情況下成為一個有權勢的女人的故事。電影開始向我們展示Suzanne以家庭為中心嘅師奶,女兒亦稱她為「花瓶師奶」她矢口拒絕承認。當雨傘工廠工人發起罷工並劫持Robert作為人質時,Suzanne不得不出面控制工廠,她將此作為掌控公司的機會,不再是一個「花瓶師奶」咁簡單,工人們喜歡她為工廠作出所有的改變。但直到她的丈夫使橫手持握工廠過半股份時,將她辭退工廠的職位。不過有料到嘅女人做乜都系有料到,最後她選擇從政競選議員,即使沒有公司作為平臺Suzanne最終擁有的權力還是比丈夫大。法國鬼才Ozon大導呢鋪結合了勞工運動和婦女解放運動,大玩政治題材,配合著70年代的懷舊風,套戲保持著Ozon大導一如以往的好水準。
一部不太欧容的欧容,却从bgm响起的第一秒开始就特别吸引我。色彩梦幻的画面、轻松愉悦的基调,又融女权主义、揶揄讽刺于喜剧之中,对话密集也并不心累,剧情易懂又可以看的很开心。片名翻译真是太赞,花瓶,于妻子于秘书,都包含着一种女性意识的觉醒与对地位不平等的反抗。女儿这个角色很是可笑,前后两次对苏珊娜“落伍”与“先进”的嘲讽真是有意思,直到最后看着电视里呼风唤雨的母亲,才略显无奈般地感叹“我还说过妈妈只是个花瓶呢”。从经营生产小伞的工厂到为人民撑起一把大伞,苏珊娜“也许是花瓶,但也绝不是破罐子”,“我是一个女人”而不是“我只是一个女人”。.德纳芙也太太太可爱了吧!!!
1、等三点的欧冠。不料两点就醒了,于是爬起来先看这部片。2、欧冠和这部交叉观看,都看得睡眼朦胧。老之将至啊。3、凯瑟琳德纳芙回忆的那段让我想起了《柳媚花娇》。4、片名是不是出自那句女儿的台词。女儿说,我还说过妈妈是花瓶呢。父亲接了一句,花瓶总好过破罐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