裙角飞扬的日子(2008)

La journée de la jupeUP:2023-09-15

裙角飞扬的日子

评分:7.8 导演:让-保罗·利利安菲尔德 编剧:让-保罗·利利安菲尔德
主演:伊莎贝尔·阿佳妮 / 德尼·波达利德斯 / 亚纳·柯勒特
类型:剧情
片长:87分钟地区:法国
语言:法语
影片别名:穿裙子的日子 / 当天的裙子 / Miss发狂 / Skirt Day
上映:2009-07-15
IMDb:tt1286809

裙角飞扬的日子简介

索尼娅(伊莎贝尔·阿佳妮 Isabelle Adjani 饰)在中学里担任法语教师的职位,在他人眼中,教师是传道授业解惑的高尚职业,可对于索尼娅来说,这份职业所带来的只有恐惧和折磨。扭曲的教育制度让狂妄的学生们完全不将索尼娅放在眼里,他们不仅对索尼娅的话置若罔闻,更是露骨和直接的对她进行嘲笑。面对如此屈辱,善良内向的索尼娅只能选择容忍。
  一次偶然中,两个学生的斗殴吸引了索尼娅的注意,在争斗之中,一支手枪出现在了众人的视线中。为了避免枪支伤人,索尼娅起身夺枪,却在偶然间扣动了扳机误伤了学生。在这一瞬间,索尼娅昔日所遭受的压力和屈辱全然爆发,她持枪劫持了学生,也惊动了警方。

简评

我一点儿也不想说了,都结束了。这个,能不能教书:能教,忍着;这个,能不能育人:能育,牢里;那这个加这个,能不能让学生尊重着我把书教了。当地社会问题不便多评论,只靠一个持枪老师和精神紧绷的学生也探讨不出东西,不过恰巧故事发生场景有个舞台,整个片更像是话剧,阿佳妮虽不复当年靓丽,但依旧贡献了角色丰满的独角戏

这么浪漫的片名讲述的却是一个严肃而残酷的故事。小成本制作,主要的场景只有一个,这点让我想起阿尔帕西诺的热天午后。从一开始的偶然事件步步推进,扯出来一大堆社会问题,教育、治安、宗教、种族、移民、校园暴力等等等等。阿佳妮的表演张力十足,中年发福后的身材也令人叹为观止,但作为53岁的大妈来说,还是很美丽动人的。

教育的意义是什么?电影很有现实意义,也离我们不远。美中不足的是,裙角飞扬的日子其实稍稍有点拉低了立意,我觉得这部电影为了讨论我们为什么要受教育,教育的本质,教育要怎么改才能达到育人的目的,裙角飞扬的日子是由女性的困境引发,最终回归到女性的困境,其实不只是女性的困境,而是整个社会的困境

炎炎烈日,在空调房间里看这样的影片,从外凉到内,从内凉到外。这个假期正和作勇讨论教育的意义,他观点下的平等角色,孩子本真视觉,自我期待与管理,某些部分我是认可的,某些部分我也没有答案。就如这部穿裙子的女教师,就算把莫里哀的喜剧讲得再生动,无论如何也满足不了自认为被歧视的学生,攻击,恐吓,暴力,教室就是一个小社会。讽刺性的老师需要用枪支维持纪律。文明的人终归是善良的,最后落了死无葬身。悲哀的事一遍遍重演。

影片最后,女生们穿着短裙,裙角飞扬祭奠老师,我竟然眼角湿润了。又是一个以小见大的故事,展现出的矛盾却颇为复杂:种族矛盾、宗教矛盾、性别矛盾、校园霸凌、青少年犯罪、教育体制腐败、警察系统混乱等等。一个公立学校的老师日常有多无力,绝境当中她就有多强大。看到评论里议论阿佳妮身材的,我真是气不打一处来,这部电影给你们看真是白搭了。人家手握三个“三大”的影后,你们却只会把她当花瓶。Shame on you.

阿佳妮的演技太精湛了,之前看某报道说这是她差不多已经息影后,因为剧本太优秀,又立刻出来拍摄的一部作品(因此剧中她的身材走样也不感稀奇了)。我很喜欢看这种长对话式的剧情拍摄手法,比较能进入剧情、角色角度以及引人深思。也是几年前看的电影了,当时看完不太懂最后提到的女权的问题,感觉有点突兀,找个时间再回看一遍吧。

窒息感,无力感,疯狂的女人,失控的法国社会… 上上周三看完,整个人处于晕眩出神状态里。真正的绝望在于,当这样一处细节致密、意义爆炸的闹剧落幕,它仅仅是一个悲剧性的落幕而已,被公开的部分是残碎的,除了在场的部分学生之外,国家和社会根本没有因此被警醒,而是继续生锈地逻辑自洽着。可惜豆瓣最高只有五星…

阿佳妮炉火纯青的表演,淋漓尽致演绎了一个被社会和制度步步紧逼的女老师。在这里感叹一下:岁月无情,曾经美的不可方物阿佳妮,现如今的成了一个臃肿的老女人,真是无限伤感。爱情对女人真的很重要。曾经和刘易斯在一起时的风华与魅力,全然被生活消磨掉,剩下的竟是一地苍老和黯然神伤,各种无奈和可惜尽在不言中啊。虽然阿佳妮老了,不过风韵犹存,演技一如既往,这部看似并不出彩的电影,在她的演绎下,变得不同凡响,若不是阿佳妮这部电影应该也不会如此令我惊叹了。演过各种奇幻女子的她,在这里化身为一个法国女老师,在本土拍的电影,说着法语,还真是有不一般的感觉,风味甚好。为阿佳妮一星。

第一次看阿佳妮的电影,顺便温习法语。电影想表达的东西很多吧,和昨天的寄生虫相比,这部更让人回味。变味的宗教,扭曲的师生关系,女权,校园暴力……但是很多符号的运用似乎太过直白了?比如最后在坟墓前自下而上拍学生背影的镜头,强行呼应电影主题。。电影篇幅算短的,老师讲莫里哀的几个场景恍惚像是话剧,可能这种空间局促在室内的电影就会显得舞台感比较强,人物之内关系变化微妙,情节跌宕,算很好看的电影。

(剧透预警)这部电影太沉重了,以至于在片尾字幕结束后仍然没喘过气来。早已分化严重的法国中学阶段的教育,在特殊的地区只能是走走形式的表面功夫。难以管教的学生,唯利是图的老师们,谨言慎行的教条,无处不在的歧视和指责终于压垮了一名法语女教员的神经...再平常不过的一堂没人听的戏剧课,演变成了血淋淋的惨剧。这是用生命在呼唤教育的真谛,呼唤女性的诉求,呼唤法律的效力和人们哪怕一点点可能存在的对彼此的理解和包容。教育若无法走上正轨,那还有什么能呢?

在小小课堂里激烈地反应社会冲突与偏见。影片拍摄于十多年前,那个还没人用智能手机时代。而欧洲的移民问题已经愈演愈烈了,伴随移民问题的就是各种歧视、种族、宗教、阶层。两人见面不用开口就可以互相打好标签。公立学校的课堂因为这些问题,可能比私立学校更加复杂。剧情的一些转折和表演风格比较接近戏剧,在强化冲突和效果的同时,也削弱了现实性。

获得奖项

  • 第35届法国电影凯撒奖
    第35届法国电影凯撒奖
    获奖:最佳女主角
    提名:最佳影片 / 最佳原创剧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