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斯梅尔的幽魂(2017)
评分:6.7
导演:阿诺·戴普勒尚
编剧:阿诺·戴普勒尚 / 朱莉·皮耶尔 / 蕾雅·梅西斯
主演:马修·阿马立克 / 玛丽昂·歌迪亚 / 夏洛特·甘斯布 / 路易·加瑞尔 / 阿尔芭·罗尔瓦赫尔 / 拉斯洛·绍博 / 伊波利特·吉拉尔多 / 雅各·诺勒 / 凯瑟琳·蒙切特 / 萨米尔·盖丝米 / 梅洛迪·里夏尔 / 布鲁诺·托德契尼 / 马克·伯曼 / 菲利普·索丹 / 伊莎贝尔·萨多扬 / 雷米·罗巴汉
类型:剧情 / 爱情 / 惊悚
片长:114分钟 / 135分钟(导演剪辑版)地区:法国
语言:法语 / 希伯来语
影片别名:旧爱回来后(台) / 当旧爱回来过 / 还魂 / Ismael’s Ghosts
上映:2017-05-17(戛纳电影节/法国)
IMDb:tt5687040
伊斯梅尔的幽魂简介
伊斯梅尔·维亚尔是一位法国电影导演,他正在拍摄一部以外交官伊凡为主人公的影片。与他的师父兼岳父布鲁姆一样,伊斯梅尔一方面仍然沉浸在丧妻之痛里。然而与此同时,他已经与西尔维娅开始了新的生活,西尔维娅成为了伊斯梅尔生活里的一道光。后来卡洛特突然回来“起死回生”,在西尔维娅离开之后,伊斯梅尔拒绝了卡洛特,他被生活中的一切折磨到快疯了。他中断了拍摄,回到家乡、法国北部城市鲁贝,在那里过着离群索居的生活,就像被幽魂围绕着一样。
第1届平遥国际电影展首映单元最受欢迎影片(提名)阿诺·戴普勒尚
获得奖项
- 第1届平遥国际电影展
提名:首映单元最受欢迎影片
- 阿诺·戴普勒尚 Arnaud Desplechin导演
- 马修·阿马立克 Mathieu Amalric饰 伊斯梅尔·维亚尔 Ismaël Vuillard
- 玛丽昂·歌迪亚 Marion Cotillard饰 卡罗塔·布卢姆 Carlotta Bloom
- 夏洛特·甘斯布 Charlotte Gainsbourg饰 希尔维亚 Sylvia
- 路易·加瑞尔 Louis Garrel饰 伊凡·迪达勒斯 Ivan Dedalus
- 阿尔芭·罗尔瓦赫尔 Alba Rohrwacher饰 阿丽尔 / 福尼亚 Arielle / Faunia
简评
上头。有太久没看到在形式层面上如此跳跃的文本游戏了,不止于常规的戏中戏结构,更像是戏中戏、戏外戏的多层拼接。超越常规叙说能力的修辞术呈示在每一条分线的推进间,纵然风格杂糅,每一条线索都引力十足、充满不可预测的神秘性。与影片中立体主义画作同构,故事间重叠的部分如同幽影般缠斗交织,迷人的是,这格外不可辨析之处才赫然是破题的豁口。伊斯梅尔的幽魂是他过去的回忆与情绪,终生与之争斗,被动地放弃挣扎时却分外安宁——因为失丧才得以完整;因为虚谎才得以诚实;因为流放才得以回归;因为被缚才得以自由。
如果不是今晚的线上展映,我应当不会选到这个片子来看,看它的标签,“惊悚”,“悬疑”,哪里有?电影是产业,但对看电影的人来说,它很私人。对于我来说,这片子一上来就能让我安静下来看进去,并且很快放弃了对叙事的整理,而是想象着我是电影当前片段的叙事者,跟着情节感受并且也在体会着我是片中人的情绪,我觉得很好,这样一个2小时10分钟看似凌乱疯狂的片子甚至没有很多有明确叙事线的片子给人的那种冗长拖沓。其实每个人的人生中也没有那么多清晰的来龙去脉,很多时候不过是理性和情绪之间的游走,那又何必非要一部电影合盘托出一个完整而有逻辑的故事呢?片子看的很舒服,但线上展映更多的是在等映后,坦白讲,今晚的收获不大
喜欢。看的是导演剪辑版130分钟。特别喜欢这部电影里透出来的那种导演、演员和观众之间的自由余地。我的电影观感是幽默、浪漫、透彻的,一切都是流动的和蹦跳的,包括观众观看时的大笑和眼泪。太多太杂?没有啊,没有啊,没有啊#容我反对三次# #叙事很顺畅很老道,很妙,很爽
#一种立体主义的叙事文本结构,建构在高超的剪辑手法上。戴普勒尚彻底摆脱了叙事逻辑性,完全依赖情绪将不同时空的碎片情节拼接起来,消弭了真实/虚构的边界,在不同的时空里恣意跳跃。其次,在跨度相当大的类型情节里炮制出意想不到的喜剧效果,并用西方人的思维角度去颠覆与诠释东方神秘主义的“回魂”套路,令爱情和惊悚类型融合的实验显得更为高级,更有法国知识分子的感性色彩。
表演细腻,消失的妻子再度回归,所有人的生活被打破。映后嘉宾说这是一个自由、任性的电影,导演意识很强,运镜不讲究规则,老师也讲到一个特吕佛的花絮,他要编剧一分钟讲四个信息,不是四分钟讲一个信息。我的观感是重新讨论关于“死亡”的定义,消失,不是彻底的物理性消失,是在一定范围内(身边)一定时长(二十年)的不可见不可知(没有音信),可以说是死亡吗(要树碑建墓)?那么,死亡也是一个相对概念。
我不理解为什么会发生这个故事。隐姓埋名的乐趣。娜拉。伊斯梅尔的幽灵。自由地流泪,或许那是真正的快乐。不是西尔维亚,是幽灵。因为神秘,因为神秘的幽魂。幽灵、缺席;不存在,出走;缺失。沿着欲望之路,拉康的真知灼见。“愿你们能给予他们公正、尊重和爱。”如何驱除幽灵,总有一些是要驱除的吧。
非常有意思的元电影,亡妻回归的设定非常黑泽清了。一条线是主角的生活,但又去描写配角琐碎小事,搞得叙事非常混乱;另一条线是主角以外交官弟弟为人物的间谍片。导演和前妻吵架时在同一时空用叠画这诡异的手法对应标题的“幽灵”,前妻介绍印度生活时是站在白布前配以印度音乐、拍摄现场的演员和第二条表演的角色交叉、构思故事片段虚实交叉等等手法是和《鲁北之灯》一样的舞台化。这片子更多的是创作者的自况,弟弟讽刺他:“我哥又在丑化我们的家人了,这次轮到谁倒霉。”马良露点。
现实与虚幻的无尽交融,看到最后其实都有点不太能分得清。和一个人在一起的时间久了,就算他离开你很久,再次出现你在面前,你也可能内心依然有所悸动,真正忘掉一个人总是特别难的,人最骗不了的就是自己。爱恨从来都是正反两面,那种撕扯感无论过了多久依然还在,纵使不再年少轻狂,依旧有些惦念。如果你真的爱我,就在远方祝福我能过得更好一些吧,我也希望你能找到真正的归依。
23/7/18:70届戛纳开幕,回顾过去、鼓掌致敬、瞭望未来。是恰巧吗?阿诺·戴普勒尚以总结性的自传拍得随心所欲,时而疯狂时而万籁俱灭,所幸重要的还是合作30年的马修·阿马立克,他以超越玛丽昂甘斯布与小加瑞尔无法填补深渊的表演赢得了一些掌声。戴普勒尚的荧幕替身,想起马斯楚安尼与费里尼。
#戛纳夏夜解暑人生#干恁娘的渣画质+删减!戏中戏+混乱的叙事+元电影的叙事情节,不知道是不是自传式的作者电影。剪碎的情节,虚实的人物,电影作者以自身或家人经历为核心创作故事。出现的各色艺术家俺只认识安吉利柯那位在那不勒斯教堂里画美丽天使湿壁画的画匠。同一时代出现了不同类型的透视法,是否在代表电影表现、结构的不同形式?俺不懂
【剧透】看出导演的叙事野心。在城市穿梭的火车这段,比《姐弟》那部城市飞天震撼多了。要素:噩梦。两个穿着睡衣的中年男子,清晨,隔着车窗聊天,喝着咖啡,笑死。“他喜欢活在他的影子里,就像在一棵大树下”。是用透视法解释兄弟情谊,而非讨论政治吧。姐弟情叙述三言两语,倒刻画很有力。戏中戏,虚实结合,是导演的野心,但形式很别扭,节奏也不好。女一、女二的完成度都不高,不完整,像是支线,为了支撑一些人物而存在的,尤其马良这个角色,完整度不够,但趣味性拉满,甘斯布这个角色基本是工具人,像是粘合其他角色的胶水,女三的戏份反而虚实结合,过足戏瘾。阿马立克好像“求婚大作战”里那个妖精,谁懂?演技真好,这个角色想不出哪个法国男演员还能演。俄罗斯人手机爆炸,why,像是导演构思了两部剧的剧本,然后整合成了一部片
对于法国电影新浪潮《八部半》的致敬,但是又并不是全然的复制,扑面而来强烈的作者性的个人表达。他的电影叙事是混乱的、是复杂的,是更倾向于尽可能在短时间内尽量多地去表达情感和理念。演员的表演为整片增加一星,所有情境的反应近乎于本能。某种程度上导演的表达是自由的,这也给了观众足够的自由空间去进行选择。在剧作层面上,无论是“伊斯梅尔”还是人物身份的设定,都与犹太教在奥斯维辛集中营的历史背景有关,也许这些拥有时代创伤的人在流放了多年之后需要重新面对的就是如何找回并适应新身份的问题。篇中篇的结构也在讲述关于电影创作的故事,那种焦虑不仅是通过片中人物传达,也是从叙事结构本身和过于繁重的想法所传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