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剧工坊(2017)

L'AtelierUP:2023-09-02

剧照演员表影评
编剧工坊

评分:7.2 导演:劳伦·冈泰 编剧:罗宾·坎皮略 / 劳伦·冈泰
主演:玛琳娜·佛伊丝 / 马蒂厄·卢奇 / 弗洛里安·博让 / Doudou Masta / Mélissa Guilbert / Warda Rammach / Julien Souve / Issam Talbi / Olivier Thouret / Charlie Barde / Marie Tarabella / Youcef Agal / Marianne Esposito / Thibaut Hernandez / Axel Caillet
类型:剧情
片长:113分钟地区:法国 / 比利时
语言:法语
影片别名:脑作风云(港) / 小鬼作家养成班(台) / 写作工坊 / The Workshop
上映:2017-05-22(戛纳电影节)
IMDb:tt6444838

编剧工坊简介

安东来到法国南部的拉西奥塔小镇,参加一个暑期编剧工坊,他们将在知名作家奥莉维亚的帮助下写出一本犯罪悬疑小说。过程中需要大家去回忆感受小镇的工业历史,在这个跨种族的团队中,聪明且勇于发言的安东经常发表充满争议的言论,并与其他学员起冲突,和大家格格不入,奥莉维亚不得不将他赶出工作坊。奥莉维亚对于安东的暴力倾向既警觉又着迷,她该如何面对这个濒临崩解的集体创作,又该如何面对自己?
  电影在悬疑的氛围下,一来一往的辩论、逐渐升温的冲突,精彩反映了当代法国年轻人对于这个复杂社会的观点以及所面临的困境。影片入围第70届戛纳电影节一种关注单元。劳伦·冈泰再度与《每分钟120击》导演罗宾·坎皮略合作编剧,在拍摄地征选背景相异的非职业演员,将每个演员本身的个性注入角色中,以多台摄影机写实捕捉他们的演出。

第70届戛纳电影节一种关注单元 一种关注大奖(提名)劳伦·冈泰 第43届法国凯撒电影奖最佳女主角(提名)玛琳娜·佛伊丝

简评

这部电影主要讲述了写作工作坊中,法国郊外的夏天,女作家老师和七个学生讨论交流写作与生活,彼此抒发见解。 把工作坊拍的这么美也是导演和摄像的功力所在。夏天,几个人为写作聚在一起,白天讨论,晚上写东西看东西,这种输入输出的方式是比较喜欢的。想起高二的暑假学艺考时也是这样吧。不过,写作这种极需私人空间与个人感受的创作,讨论是最无效的,即使是两人之间的交谈,也只限于分享和纠正经验。

结尾读的那篇文章仿佛就是内心独白,展现他让人看不透的内心,一个孤独的内心。想法挺好,很棒的一个创意结果没能拍好。最大的问题就是男主的忧郁气质很莫名其妙,没有介绍人物历史,也少了对其性格成因的展现,跟老师两人的对手戏张力也不足,没有通过抓人的有张力的故事剧情展现出来,而是就那么“绷”着,仿佛希望让观众硬看,硬懂,这不行,这只能给观众看得昏昏欲睡。

导演虽然设置了形形色色的人物组成了工作坊的成员,看似在反应种族等等法国社会问题,但实际上这也不是导演本意。本片主旨还是描写一个在法国小城看不到未来的年轻人的迷茫。法国确实有不少这种安逸却空虚的小城。整体风格比较悬疑惊悚,但对着月亮开枪那一幕又是多么浪漫残忍,堪称无聊的顶峰。劳伦·冈泰和罗宾·坎皮略或许认为文学、艺术能拯救这群人,我倒觉得有点过于法式浪漫了。法国是最不缺艺术熏陶的国度,尚且如此。显然问题的解决需要更多方面考量。不赞同归不赞同,这片子剧本写得是真不错。

“戛纳夏夜 解暑人生”线上展映,三星半。因为题材涉及编剧所以很想看,本来以为会枯燥,结果还是有一些有趣的地方,但仍然差一点冲劲。这部电影展现出来的当代年青人的精神颓废一定不止于法国,如果不走出去就永远被困。这对师生各自心怀鬼胎又微妙地保持着平衡关系,临近结尾安托万对着月亮放空枪应该是经典一幕,他最后去海上做船员至少是有希望的,因为那已经是新生活了。

非常凝练的剧作,一个工坊就能把法国社会各种族阶级的矛盾体现出来,每一次谈话都是一场交锋与撕裂。当安托万离开工坊之后,他每天所接收到的各种现代信息语言,音乐、播客、游戏等等,很难说得清这些对他造成的影响抑或是他当下的困境让他选择了这些,信息的开放还是封闭又一次让人深思。结尾虽然注定分道扬镳,但安托万的笑容都并不能令人安慰,出路在哪里是当下每一个青年的迷茫与焦虑。

我爱小镇青年,虽然根本不懂他们。导演把情欲(美好身体的镜头)、杀机的暧昧性和对人物本身的不解巧妙结合,达到了"优雅"。关键的不是社会问题,小镇是一个社会问题的真空,他们不用讨论,但他们被强制纳入话语体系中。中国的小镇青年也同样,他们不会讨论996,不知道gnu,很正常。我们面对他们,就像面对"未被驯化的动物",是真的,这也是为何爱小镇青年的原因。即便在同一个国家,也处在完全不同的生活步调中,因此恐惧。而编剧工坊强制安东思考社会议题,强制主流话题被讨论,强制把个体对位到问题中。杀意可能在于,小镇生活是被主流要挟的,他们没有办法开拓自己的未来。我们也永远不去理解安东,即便他那么美好,我们还要装作未来在我们手上。

像是把家庭中的冲突放到编剧工坊之中,进而投射于社会当中。老师如同父母,扮演“支持者”的角色,但这种支持只是自己以为的支持,不去理解孩子的精神世界,只是将自己的价值观或是大众的价值观强加于个体之上。老师所说的理解,只是一种未尽全力的“想要了解”和“尝试了解”,本质上是讲主角视做异类。因为这种主观的偏见,导致了更加强烈的偏见——认为导致个体病态的原因完全来自于个体本身,尤其是当电影中给我们营造出的是还算和谐的家庭和生活环境,这种偏见就更深了,其实我们观众在此时也陷入了一种骗局,不自觉得进入了某种“主观视角”(开头有暗示),带着和其他角色相同的偏见批判着这个“异类

这是一部乍看之下波澜无奇的影片。虽然是悬疑片,但即使是安托万举起手枪对准女作家的时候,也并没有给我很深的刺激。相反地,在安托万平淡地念出他笔下文字时,让我有了深深的共情。电影是视与听的语言,导演在安托万的讲述了选择了非常普通和朴素的表达方式,但效果反而有些出人意料。

拍得挺有意思的一部影片,故事的走向有些奇怪,人物的设置与讨论的话题触及政治及敏感话题,但电影很聪明地并未纠缠于此,也未过多地表明编导的态度,电影的结尾并未让冲突走向激烈,而是云淡风轻地正常下来。这也许是更好的方式。电影中的许多对话与情节挺好玩,有着法国人的小机灵。

土生土长的青年与偶然路过的作家,一个生于斯长于斯对这里的一切熟悉到作呕,一个怀着初入此地的好奇心用作家特有的敏感触角兴奋打量着周遭的一切。他们彼此看不顺眼又互相好奇,他偷窥不熟悉的她的生活,她借口修正他危险的价值取向闯入他的领地。他的怒,她的(创作)欲,最终一切都归于平静,什么都没有发生,没有尸体也没有作品,只有他的无力与她的枯竭。

安东来到法国南部的拉西奥塔小镇,参加一个暑期编剧工坊,他们将在知名作家奥莉维亚的帮助下写出一本犯罪悬疑小说。过程中需要大家去回忆感受小镇的工业历史,在这个跨种族的团队中,聪明且勇于发言的安东经常发表充满争议的言论,并与其他学员起冲突,和大家格格不入,奥莉维亚不得不将他赶出工作坊。奥莉维亚对于安东的暴力倾向既警觉又着迷,她该如何面对这个濒临崩解的集体创作,又该如何面对自己?电影在悬疑的氛围下,一来一往的辩论、逐渐升温的冲突,精彩反映了当代法国年轻人对于这个复杂社会的观点以及所面临的困境。影片入围第70届戛纳电影节一种关注单元。劳伦·冈泰再度与《每分钟120击》导演罗宾·坎皮略合作编剧,在拍摄地征选背景相异的非职业演员,将每个演员本身的个性注入角色中,以多台摄影机写实捕捉他们的演出。

很多时候,编剧、书写、拍摄、报道都在不自觉甚至自觉地自大、傲慢,试图扮演拯救者、描述者、定义者。他们来到一个没落的地方,发起诗意的想象;他们看到一把枪,套上刻板的印象;他们做几个人生访谈,来丰富自己创作的虚构角色,却并不真的关心这抽出来的血在原本真实的身体里是如何生成和流淌的。于是最后两场戏格外刺眼,在对着摄像机镜头大谈特谈影响与意义之后,孤独的人依然独行,不是握着笔,而是拽着缆绳。男孩最后以文学方式做出的独白尤其让人感同身受——我们每天走一样的路,被这小镇压得越来越小——这就像是看完电影的我,坚持在路边写完这段短评,再骑上车沿着不能更熟悉的路回到庸常的生活中。如同开场游戏一样渴望的冒险没有到来,我只能向着月亮开枪(毛姆看到会否心头一颤)。7/10. //第一部劳伦·冈泰

获得奖项

  • 第43届法国电影凯撒奖
    第43届法国电影凯撒奖
    提名:最佳女主角
  • 第70届戛纳电影节
    第70届戛纳电影节
    提名:一种关注大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