粉红色杀人夜(1984)

Body DoubleUP:2023-08-31

粉红色杀人夜

评分:7.1 导演:布莱恩·德·帕尔玛 编剧:布莱恩·德·帕尔玛 / 罗伯特·J·阿夫里克
主演:梅兰尼·格里菲斯 / 格雷格·亨利 / 克雷格·沃森 / 黛伯拉·谢尔顿
类型:剧情 / 悬疑 / 惊悚 / 犯罪
片长:114 分钟地区:美国
语言:英语
影片别名:替身
上映:1984-10-26(美国)
IMDb:tt0086984

粉红色杀人夜简介

杰克(格雷格·亨利 Gregg Henry 饰)是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演员,最近,他的运气有些糟糕,不仅撞见女友另寻新欢的场面,还不得不搬离了原来的房子,流落在街头。一次偶然中,杰克遇见了名为弗兰克(Russ Marin 饰)的男子,巧合的是,弗兰克正在寻找一个可靠的朋友帮他看家。
  就这样,杰克搬进了弗兰克的屋子里,在这里,他发现了弗兰克的邻居,一位性感妖娆的美女,每日都在窗前搔首弄姿。尽管觉得不妥,但杰克无法克制自己不去看她,就这样,杰克渐渐地迷失在了偷窥的快感中。某日,杰克偷窥到了一起凶杀案,无法报警又不甘心坐视不管的他决定靠自己的力量追查凶手的下落。

简评

故事讲得那叫一个溜啊,私货夹得那叫一个多啊。德帕尔玛对希区柯克的致敬一直都是不加掩饰的,比如这次的男主角,我好色、偷窥、懦弱、变态,但我是个善良的人。这次相当于给观众直接上致幻剂了,借幽闭恐惧症这个切口神游了一整部电影。里面对情色产业的展现还挺别开生面的,跟卡梅隆塑造潘多拉星球的方式差不多,完全在把它当另一个世界来拍。

电影翻译成《替身》合适,这个译名有些不知所云。帕尔玛致敬希区柯克,浓浓的崇敬感,又不丢个人风格,跟踪戏的镜头调度还是很见功力。在幽闭恐惧症和偷窥与被偷窥背后,聚焦好莱坞B级片和色情片的生存状况,只可惜挖掘的不够深刻。整体下来,总有一种缺乏惊喜的感觉,或者是我对帕尔玛期待过高,又或者是剧本本身承载的力量有限,全片过程精彩,看完倒是有些平淡无奇。

太喜欢了!形势上尽管师承希区柯克,但在诡计的设置上帕尔玛仍然有着自己独特的一套。最喜欢帕尔玛的一点就是在窥探,跟踪以及行凶的过程中,非常强调摄影机的运动以及第一人称视角的应用,这就使得帕尔玛电影中的凶杀案拥有着极为强烈的沉浸感,而且对希区柯克的很多模仿点放在恐怖惊悚感的塑造上,加上帕尔玛高超的调度能力,完全给观众带来了最本质的恐惧和惊吓。帕尔玛用希区柯克的精华框架,补充上自身大师的调度以及惊悚诡计的设计,再用B级片元素,迷影元素进行润色,拍摄出了这样一部充满无限高光的黑色电影!

以一场不问因果的谋杀讽喻荒唐、虚伪、浮夸的好莱坞:女人依然是用来消解恶念的符号;男人也沦为投射目光的工具,盛放欲望而已。商场跟踪至海滩猎捕整场戏可以用四个字形容:气血充沛;音效、色彩、运镜、调度,分秒都是华彩。在隧道中窒息接环绕深吻,在尸坑中坠落接起跳搏杀,两场反惯性的高潮戏力道十足,一种充满血污的奇情,竟透出迷人的幽默。80年代的帕尔玛真的是井喷式的巅峰十年。

虽然处处可见对于自己的偶像希区柯克的致敬,不过德帕尔玛的个人风格和调度能力依然是足够突出。能轻易看出几部希胖作品的影子,但是一些恶趣味元素(福利很多2333)和结局明显是德帕尔玛融入了不少自己的思考,就是故事逻辑上还是有些漏洞。然而本片在同类犯罪片/悬疑片中绝对算是把镜头语言和影像的独特魅力发挥到极致的一部别具一格的作品。貌似当年上映时评价比较一般,不过后来逐渐被影迷推崇起来。现在也算是经典邪典电影之一了。最后,很喜欢故事里对于男主“演员”这个身份的运用。

帕尔玛究竟是有多喜欢的希区柯克的《惊魂记》,除了用浴室谋杀场景致敬(《凶线》《剃刀边缘》)之外,对《惊魂记》大梗的借鉴也不少(《姐妹情仇》《剃刀边缘》以及本作)。相较起来他倒未必有那么喜欢《后窗》,只是偏向于用「窥视」来串联与表现人物关系罢了。英文片名直译(《替身》)再次剧透,两个主角都被变态谋杀犯所利用,一个是作为命案误导证人,被设偷窥局的过气B级片演员;一个是作为诱饵在房间里大跳艳舞的色情片女演员。而且片中穿插了些堪称片场秘辛的戏中戏段落(有幽闭恐惧症却要搬演棺材里的吸血鬼;浴室里的摸胸裸替),帕尔玛对底层演员的生活境况颇为关注呢(误)。最好的段落应该是男主跟踪女主的部分,调度上有些《剃刀边缘》美术馆调情戏的感觉,转圈接吻的长镜头帕尔玛前作里应该也有用过。主打紧张刺激的动作戏都做得一般。

再次用元电影形式仿拍希区柯克,《迷魂记》为主《后窗》为辅,即便是配乐铺满仍然能察觉情节与表演的拙劣感,但由于首尾即惊悚B级片场拍砸了(尤其是男主幽闭恐惧的自我克服式假设)的喜剧桥段,反倒显出嘲讽希胖原版本就不合理的味道,于是蠢萌迷弟之外还有一股黑粉头子的调调。中段跟踪并搭上话的戏份镜头调度还是很吸引人的。

循序渐进又扑朔迷离的剧情,偷窥、尾随、桃色、凶杀、剧中剧等多种元素结合了浪漫复古又唯美的音乐,成就了布莱恩·德·帕尔玛独树一帜的个人风格,同时现实与臆想的情节要点,让人分不清哪些是真正的剧情,哪些又是导演开的玩笑,这一点颇有大卫·林奇的风格。

观赏性非常高,帕尔玛炉火纯青的运镜真是漂亮啊。不过话说他老人家用这种技法拍多几部碟中谍,也好过把希区柯克的梗都融一遍吧。男主怎么不打残自己的腿cos詹姆斯斯图尔特算了,忒猥琐了。帕尔玛偶尔为了凹造型会显得人物动作很迟缓,比如电钻杀人那里,磨磨叽叽的。希区柯克用蒂比海德利,帕尔玛用梅兰妮格里菲斯,一种传承

致敬希区柯克「后窗」+「迷魂记」,德帕尔马依旧是最精彩的还是情色+恐怖元素的引用,比希区柯克更加激烈,更加b级片倾向,一些精彩之处包括通过电话远程连接窥淫者与被窥者(互动性),凶杀者的人皮面具(明显来源于70年代血腥恐怖片中的小镇杀手),钻头所代表的男性生理暴力,以及对“替身”这一伪装与混淆手段的发扬光大(这也是其区别于希区柯克的所在),墓穴中幽闭恐惧症的主观视觉呈现。

围绕偷窥这个概念展开的犯罪,除此之外还有很多帕尔马常用元素:社会边缘的女人、弱势的男性,这些综合在一起可以推断出美国80s的社会图景,甚至说讲述了一个男权社会式微到再次占据主导地位的寓言故事。这次还是给男主设置了两个甚至更多的特点,更是通过窥探这个强大的欲望突破了自身的幽闭恐惧症。

80/100 远距离窥探的男主如同安稳地坐在影院座椅上的观众,始终保持距离地享受着香艳视觉的刺激,无关利害的观影过程总是轻松惬意的。但是悬念的运作机制便是要把这种安全距离一步步地压缩(男主所患的幽闭恐惧症是个奇佳的隐喻),当切近的危险赤裸地展现在眼前,观众在紧迫感的挟持下实现了与人物视点的同一,感同身受的惊悚便水到渠成。跳吓之所以低级就是因为缺少之于危险的距离感的合理把控,正所谓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有了环境加诸内心的充分且必要的铺陈,井绳会比真蛇更加骇人。

获得奖项

  • 第42届金球奖
    第42届金球奖
    提名:最佳女配角
  • 第49届纽约影评人协会奖
    第49届纽约影评人协会奖
    提名:最佳女配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