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狄浦斯王(1967)
评分:7.8
导演:皮埃尔·保罗·帕索里尼
编剧:皮埃尔·保罗·帕索里尼 / 索福克勒斯
主演:弗兰科·奇蒂 / 西尔瓦娜·曼加诺 / 阿莉达·瓦利 / 卡尔梅洛·贝内 / Julian Beck / 卢西亚诺·巴托利 / Francesco Leonetti / Ahmed Belhachmi / Giovanni Ivan Scratuglia / Giandomenico Davoli / 尼内托·达沃利 / 劳拉·贝蒂 / 皮埃尔·保罗·帕索里尼 / Isabel Ruth
类型:剧情
片长:104分钟地区:意大利 / 摩洛哥
语言:意大利语 / 罗马尼亚语
影片别名:伊底帕斯王 / Oedipus Rex
上映:1967-09-03(威尼斯电影节)
IMDb:tt0061613
俄狄浦斯王简介
克林多斯的一名牧羊人将一个遭人遗弃的婴儿救下后,将他献给了没有子女的国王,时光荏苒,婴儿长大成人,被唤名俄狄浦斯(佛朗哥•齐蒂)。某天,女巫将阿波罗神话讲给俄狄浦斯听,说他将来会亲手杀死生父并和生母结婚,听后,俄狄浦斯决定外出流浪。
途中,他与一群人发生殴斗,失手将一名老者打死,其人正是他的生父。接着,他继续流浪到了提北国,将那里的人面兽身怪物打死后,与王妃依娃卡丝蒂(西尔瓦娜•曼诺迦)成亲成为该国新国王,而该王妃正是他的生母,阿波罗神话灵验。遂即,提北国开始蔓延一种疾病,为了消灭这种病,该国人民四处寻找杀死老国王的凶手,俄狄浦斯终于知晓所有真相。
第28届威尼斯电影节主竞赛单元 金狮奖 (提名)皮埃尔·保罗·帕索里尼
获得奖项
- 第28届威尼斯电影节
提名:金狮奖 / 主竞赛单元 - 第43届日本电影旬报奖
获奖:Kinema Junpo Award —— Best Foreign Language Film
简评
杀父那场戏很长,一个又一个卫士追逐Oedipus跑动,跑出很远,气喘吁吁,再近身搏斗...最后才跳上驴车,结果了金色峨冠的Laius。帕索里尼不重视考据——神话背景本来也无法作确切的考据——这里再现的场景像北非西夏无名小国总之不像一般人心目中的希腊,但作品却又如同最佳人类学著作一样有贴近根柢的真实感。.本片服饰兵器都很有特色,我尤其喜欢Oedipus杀人后戴上的头盔,只是…形同刀币一样的刀,锋刃何在?果真能砍人?
帕索里尼真不是一般人。几乎照搬的俄狄浦斯这个命运母题的终极悲剧故事,片头片尾的现代罗马形成闭环,片头是现代的微缩版的“俄狄浦斯”式故事,然后从现代婴孩切到古代Tebe的婴孩,然后正片展开,片尾命运悲剧兑现的俄狄浦斯在失明流浪中跟着随从男孩突然“穿越”到了现代罗马,走过城市、工厂,最后走入树林,太漂亮的命运扣了。弑父场景逆光的红日被人影时不时遮住,镜头的视觉冲击力就好像在红灯闪烁,啧啧称奇,一眼难忘。必须提一下服化道,由奢入俭,贴合朴素的上古先民时代感的同时,又在面具、配饰等细节上揾住了摄人的奇情之美,明明是简陋朴素的服化道,却带着冲破梦寐的张力,几乎差点我都要将其划入美学通感电影来把玩了。
值得注意的关键改编至少在于两处。其一,尽管《俄狄浦斯王》的主干部分仍然呈现于古代希腊的城邦情境,可是俄狄浦斯其人的降生与离去,却又分别设置在现代意大利的法西斯时期与后法西斯时期,后者无疑蕴含着《俄狄浦斯在科洛诺斯》的尾声内容。因此,一方面,代表法西斯势力的拉伊俄斯,亲自造就了施于自身的颠覆性力量(俄狄浦斯),从而丧失掉作为母亲/母体的意大利国度;另一方面,后法西斯时代的意大利人却又陷入新的目盲僵局。其二,与原著相比,电影里的俄狄浦斯并未回答确立其权威性的“司芬克斯之谜”,而是直接将其推入幽暗的深渊。这道深渊无非就是无意识的创伤划口,亦即他拒绝承认的自身宿命。其实,司芬克斯之谜的答案既是“人”,更是”俄狄浦斯”,因为这一名字就是“脚”的意思。帕索里尼无疑洞悉到了这点,亦即“认识你自己”的宿命。
1、我爱极了大远景,能在上海大光明欣赏这样的作品是视觉上的享受。2、做开场导映的马主席说帕索里尼关注的是现实,所以开场结尾都从遥远的神话王国回归现代生活,但我没明白帕索里尼想关注的是哪一点。3、对男主的表演没有感觉,但被神奇小子尼内托•达沃利欢乐充满活力的表演吸引,他伴随男主从一个国度走到另一个国度的桥段与大鸟小鸟类似,像是给悲剧点缀几丝轻松的氛围。4、看完之后,太阳照常升起的旋律在脑海中浮起。
帕索里尼的改编有诸多潦草、狂狷之处,或者说在地化,比如德尔斐神庙基本是棵逆光的大树,岔口争端(碾脚)的细节和斯芬克斯谜题都手持略过,对摩洛哥山地和群演的展现,透着左翼世界大同的劲头,但帕索里尼的重心又是知识分子式的,在成为情结之前,俄狄浦斯王关乎命运、欲望与视力,俄狄浦斯,字面意思是“肿胀的脚”,他焦虑与疯狂的核心,是某种视而不见,对真相的盲目与刨根问底,构成了情节上的张力,也是从心盲到失明的命运曲线,影片对眼睛包括捂眼的特写就是一种视觉上的预言,或许也是来自光明神的诅咒。而对现实的切入,包括吹笛的配乐,则暗示人物放逐至今的心理原型,充满苍凉、凄厉之势。
帕索里尼对经典命运悲剧的重新演绎,低成本的布景带来一种别样的粗犷的魅力,荒芜辽阔的旷野孕育原始的冲动,晃动的镜头和夸张的表演,极富张力地表现出俄狄浦斯在命运面前的痛苦与挣扎。与原著相比,俄狄浦斯对抗命运的英雄性不见了,弑父不是误杀,战胜斯芬克斯也不是靠智慧,不允许对于自己权力的质疑颇具独裁者的味道,导演加入了新的东西,对于现代问题的反思。影片始于法西斯时期的意大利,终于现代意大利,俄狄浦斯的命运悲剧多上一层历史悲剧的意味,他非理性的暴力与专横,是法西斯阴影下人精神的写照,只有承认曾经罪恶并且赎罪(戳瞎双眼),才能获得新生。吹一曲命运的悲歌,以《你们已英勇牺牲》(著名革命歌曲)结尾,在自然原初的包裹中,心灵之眼在圣洁的光芒中打开。
经典的俄狄浦斯王神话,在帕索里尼的描绘下变成了一个质地极为粗砺的故事。俄狄浦斯的勇敢变为粗暴,他的弑父几乎没有给出任何合理的理由,一个三句台词的所谓侮辱直接导致了俄狄浦斯斩杀4个士兵和自己父亲。在俄狄浦斯无法相信自己绝望地困于命运之中时,他领导城邦时那种超脱命运的英雄气质转为极度的狂暴。似乎,在帕索里尼看来,俄狄浦斯并非一个努力挣脱命运却最终无法逃离天神摆布的悲剧性英雄。整部电影的表现更像话剧。开头和结尾的现代戏份,一方面表达了命运的轮回,另一方面也许有更多的政治隐喻。
主体故事即本格神话,中规中矩,重回现代城市的结尾非常惊喜。失明后的俄狄浦斯穿过博洛尼亚的街道、工地、教堂广场,和儿时的家。政权更迭阶层变迁只出现在他生命的平行时空里,未来也不会相关。化身为释去全部诅咒与罪愆的先知,吹奏着日本神谕乐曲或是改编成革命歌曲的苏联民歌。街区中穿行的每一个人,都依然身处其不自知也无法穿梭的命运,伴随着笛声,旧时彩色胶片里地中海植物烂漫的生命色彩显露出一种强烈的悲悯和宽宥,令人动容。
用地景、梦与诗的篇章来重写古老的神话,始终在变化又时而平衡的“天—山—地”户外三分构图暗示了“天启/神话—人—命运”三者的角力。巍峨之躯立于天地之间,既无法逃离脚下纵横交错的道路,也无法高过头顶如达摩克利之剑般的神渝。但是开头和结尾讲神话隐喻强行连结在极权社会与现代化之上颇有些突兀,或许也跟帕索里尼作为信奉宗教的马克思主义者身份有关。我觉得电影最大的优点是,对白极少,表演与音效比较割裂(新现实主义老传统了),但是很好看。
##修复版,类比《马太福音》,帕索里尼的身体里寄居了一个焦灼不安多愁善感的灵魂,所以他喜欢极端分裂的文本(世界上很难找到第二个),这部轼父恋母自戳双眼等BT重口味神话剧,从头到尾充斥着撕吼咆哮呐喊,不如叫《歇斯底里王》吧?感受得到导演对弗兰科·奇蒂的偏爱,老帕也客串了一个黑脸群众。无论阿波罗神庙的祭司还是传说中的怪物斯芬克斯,老帕都用演员戴上非洲面具来指代,以及肉搏杀戮等场景,都采用了写意的抽象化处理,从而让电影具有了舞台剧的特质和张力。ps,昨晚看《第七天》,孟京辉把俄狄浦斯塑造成一个神经衰弱的摇滚愤青,今天老帕则把他改编成了一生与命运抗争的悲催哲学家(穿越到现代),看来一千个人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希腊神话是大家取之不尽的艺术宝藏啊。
相当私人的一部改编作,虽然一贯地保持了古典地处理古典作品的方法,像看了又一场先锋版俄狄浦斯的戏,但还是直白地加入了开篇和结尾的现代场景来表达自己,新吗其实不新,高吗好像也没有那么高,现代的俄狄浦斯为什么回到故地,仿佛用命运给了我们解答,看似开放然而台词与镜头都完完全全地首尾照应着封闭了;手法方面还是依旧细致,笛声的镜头与配乐逐渐在情节中结合起来、摄像机直视太阳——太阳与梦神预定的激情杀人、这些网络的安排……哺乳的母亲直视着我们,脸上突然浮出的悲伤太震撼了,要不是没有中场休息我一定站起来鼓掌,以至于对后来的内容失望
帕索里尼用天才的改编还原了这场希腊史诗悲剧,并独具匠心地与现代相结合,震撼程度让我毫不犹豫的想到了戈达尔的《蔑视》,而帕索里尼较戈达尔更为天才的地方在于并不是将神话史诗与电影剧情互文,而是融合在一起,开头结尾在现代剧情发展在古代,将俄狄浦斯这个弑父娶母的故事影射于现代社会,开头父亲的军装代表法西斯主义,结尾烟囱工厂代表资本主义,生命在开始的地方结束,法西斯诞生于"弑父",资本主义结束于"娶母",一切宛如命运的轮回。俄狄浦斯在神话中本来是表示个人意志最终将屈服于命运的安排,以此质问上天的不公。但是帕索里尼给出了不同的理解,在三岔路弑父时,俄狄浦斯面前有两条路可选,而他却毅然走向了弑父的道路;在面对瞎子的暗示时,他心里早已明白真相却选择不去相信。造成所有一切的不是命中注定而是个人意志的选择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