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日插曲(1951)

SommarlekUP:2023-08-23

夏日插曲

评分:7.7 导演:英格玛·伯格曼 编剧:英格玛·伯格曼 / Herbert Grevenius
主演:玛伊-布里特·尼尔松 / 比耶·马尔姆斯滕 / 阿尔夫·切森 / 安娜丽莎·埃里克松 / 耶奥里·丰克奎斯特 / 斯蒂格·奥林 / 米米·波拉克 / 勒妮·比约林 / 古纳尔·奥尔松 / Emmy Albiin / Gerd Andersson / John Botvid / Ernst Brunman / Julia Cæsar / Eskil Eckert-Lundin / Carl-Axel Elfving / 道格拉斯·霍格 / Torsten Lilliecrona / 斯滕·马特松 / Olav Riégo / Marianne Schüler / Gun Skoogberg /
类型:剧情 / 爱情
片长:96分钟地区:瑞典
语言:瑞典语
影片别名:夏日间奏曲 / Summerplay / Summer Interlude
上映:1951-10-01(瑞典)
IMDb:tt0044060

夏日插曲简介

玛丽(Maj-Britt Nilsson 饰)是一位年轻的芭蕾舞演员,有着出色技术和姣好面孔的她在行业内的前途无法估量。一次偶然中,她在叔叔家遇见了名为亨里克(Birger Malmsten 饰)的男子,亨里克的英俊和温柔吸引了玛丽的注意,未经人事的玛丽很快就和亨里克走到了一起。可是,没过多久,内心的困惑和不安就让玛丽开始怀疑起了自己当初的选择。
  之后,亨里克在一场意外中摔伤了头部和后背,如此变故使得玛丽和亨里克之间的感情走向了终结。伤心的玛丽将全部精力都投入到了芭蕾舞的事业上,取得了不小的成就,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她内心的伤痛却并没有半分减少。一本日记的出现让玛丽回忆起了曾经青春年少的时光,也让她下定了远行寻找这份回忆的决心。

第13届威尼斯电影节主竞赛单元 金狮奖 (提名)英格玛·伯格曼

简评

黑白质感反而使夏日恋情更有味道了,独具伯格曼的味道也独具时代电影的味道。影片开头结尾的结构简单,场景也重复:玛丽坐在化妆间双目失神地凝视着镜中的自己,那没有色泽的眼睛仿佛含着巨大的不知从何而来的悲痛;在舞台上跳舞,像弹簧一样机械地踮脚,任凭音乐神经挑动。好在在最后一刻得到了救赎。而其发源——中段回溯的纯真的记忆,玛丽和亨利克太甜啦。活力四射的少女和带着小狗奔跑的少年,在伯格曼最爱的法罗岛的海岸礁石边玩耍,虽然是黑白影像,但更多的是大面积日光照耀下的白色和层叠的灰调,唯有在小屋边听到猫头鹰叫的时候,密布在焦灼的玛丽脸上恰到好处的树荫阴影有着黑色的不祥征兆,预示着锤碎人物塑造般的重构,也确实在那之后走向颠覆。然而美好的记忆还有小屋里两人用铅笔描绘的纸上小剧场,动画效果让人眼前一亮,值得尽数珍藏。

17岁伯格曼的剧本,“用心完成”,对爱情的纯真与救赎与有着美好想象。此时舞台与表演已经有了后作中人格面具的意义雏形,人物(尤其是上妆后的演员)面部特写在《祭典》《假面》中都有延续;海边热恋部分直接搬到了《不良少女莫妮卡》中;摄影借镜子调度封闭空间人物关系做得好;青年伯格曼对舞台与电影的媒介关联与叙事关联尚无清晰认识。

讲述一位芭蕾女演员对初恋难以忘怀因而现实中无比纠结的纯爱故事,和中国经常拍出来的那种爱情小清新电影很相似,回忆与现实穿插,那股青涩纯洁的爱恋...好吧,因为是瑞典语,有点无聊,风景很美,芭蕾舞不错,狗狗抢镜,只能说还行,男主角小帅

伯格曼早期对上帝拯救人间的充耳不闻的入门发问从纯真可爱恋人的破碎之心切入讲述/浪漫的夏日青春插曲最终成为导致自我封闭的残酷物语/伯格曼对上帝的怀疑发问并不算深刻/因为上帝最终被自己取代后敲碎隔绝他者的心墙重新开始真挚面对生命/

性转版野草莓。青春是横贯生死的吊桥,人会莫名其妙滑落,化妆和卸妆都是沉重的虚幻,当下和过去都是自欺欺人,生命本身是冷酷的神。标志性的面部大特写,突然诡异的音效,演员遁入虚空模糊真假的瞬间,都符合一如既往的伯格曼印象。刚开始真被轻松愉悦的节奏迷惑了,后面味道才出来,插入的俏皮小动画也是恐怖的预兆。存在到底是什么。

她是芭蕾舞演员/电话亭B:她一直让自己保持良好的状态/没有一丝半点关于她的绯闻/电话亭F:他刚把那个厚脸皮记者赶跑了/一天晚上,在阳光灼热的酷夏白昼之后(夜间彩排/M:我最近很累,生病了,那你为什么不休息呢/他不是傻子,他人很好的,你把那个魔法师惹哭了

【B-】差,这个故事真的是单薄到令人发指,完全就是换皮版的《不良少女莫妮卡》。伯格曼企图在本片中模仿法影般的趣味,但殊不知自己早已在套路化的剧情中丢失了法影的精髓——「生动」。影像虽与《不良少女莫妮卡》如出一辙,但问题在于,整部作品的灵性只浮现于表皮之上,内在则是满满的励志套路故事,完全没有法影的随心所欲。既是流水线生产,也是流水账观感,毫无回味,毫无悬念可言。全片唯一的可观之处是书中插画。

伯格曼通过声音、景物、独白以及叔叔这一角色,在夏日插曲的回忆中早已预示了不祥之兆,这种宿命感和之后对神的怀疑交缠在一起,而最终,是自身的意志而非信仰解救了囿于回忆的自己;女主由回忆中自己时刻把握当下的乐观,转变为对岁月流逝的恐惧,时间在死亡的阴影下变得沉重、荒芜

夏日插曲段落的甜让我一时忘了所有看过电影中的甜蜜,演员肢体眼神言语的每一丝动作都好。最后抹去假眉的笑太好了。不知道意外的设置好不好,因为即便没有意外发生,维持一段长期稳定的亲密关系也是很难的,这样电影的结局又会指向哪里,会在婚姻中结束吧。

作为伯格曼首部成熟之作,《夏日插曲》以极为古典的剧作架构探讨着两组典型伯格曼的主题:生与死、生活与舞台。记忆里的海边夏日与现实中的萧索冬景形成显然的对照,女主角的两位爱情对象也分别代表着天真和圆滑两种对待人事的态度。青春夏末时忽然杀出的死亡阴影把女主角猛地改造成葛培留斯的木偶,通过麻木情感来回避对死亡的恐惧。而死亡又在电影里以艺术生涯的结束而高悬在女主角头上。影片的结尾是伯格曼作品中少见的乐观精神,女主角处理了自己的过往,进而承认了死亡/艺术死亡的未来。她获得爱情的同时,在舞台上真真正正的成为了一位老人。早期伯格曼作品中常见重手的匠气痕迹,本片里集中体现在一本日记上。它作为协调两个主题和两条叙事线的枢纽,在剧情和美学逻辑上都不合格。

尽管这部伯格曼剧情与角色发展前后对应如此明显与工整,但其日后的风格在这部中已初现端倪,绿屋中主角与芭蕾大师近乎不真实的对话场景拍得非常棒,前景或后景中面对主角而坐的大师通过镜中倒影被置于跟主角同样的景深层面上,暗示两个角色在心理层面上的相互对应;另外胡须女预言的前后对照也十分有趣

生和死都是恐怖的呢。/在镜子里,看看那不堪入目的面孔。/玛丽: 我不相信上帝存在。如果他这样做了,我恨他。我永远不会停止恨他。如果他站在我面前,我会朝他脸上吐唾沫。我会恨他一辈子。我不会忘记。我会恨他直到我死的那一天。伯格曼的许多风格和概念主题都是在这部早期作品中确立的,包括夏天的挽歌背景(夏夜的微笑);田园诗般的青春浪漫和最终失去纯真(夏天与莫妮卡);以及对上帝失去信心(冬日之光)。在一个序列中,亨利克和玛丽一起采摘野草莓。此外,亨利克垂死的姑姑与一位牧师下棋,牧师说他拜访她是为了更好地了解死亡,这预示着伯格曼的第七封印(1957)中骑士与死亡本人之间著名的国际象棋比赛。从视觉上看,伯格曼还使用了流畅的黑白摄影和缓慢的淡入淡出。“这是我第一部让我觉得自己独立运作的电影,有我自己的风格……”

获得奖项

  • 第13届威尼斯电影节
    第13届威尼斯电影节
    提名:金狮奖 / 主竞赛单元
夏日插曲演员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