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畔的朔子(2013)
ほとりの朔子UP:2023-08-21
河畔的朔子简介
高考失利的朔子(二阶堂富美 饰)在落寞中迎来了炎热的暑假。此时远在某临海小镇的一位没有血缘的阿姨水帆(渡边真起子 饰)即将赴荷兰旅行,水帆的亲生妹妹海希江(鹤田真由 饰)约上朔子来到小镇,帮助这位阿姨照看房子。借此机会,海希江得以静下心从事印尼小说的翻译工作,朔子则总算可以在远离父母的环境下长舒一口气。水帆的青梅竹马龟田兔吉(古馆宽治 饰)在一间伪装成商务酒店的爱情旅馆里担任经理,他的侄子孝史(太贺 饰)则在店里打工。朔子与兔吉叔叔及其女儿辰子(杉野希妃 饰)、孝史熟稔,也见识了人们笑脸背后的虚伪和酸楚。
难忘的假日,转瞬即逝……
第26届东京国际电影节主竞赛单元 最佳影片(提名)深田晃司
获得奖项
- 第35届南特三大洲电影节
获奖:Golden Montgolfiere / Young Audience Award - 第16届塔林黑夜电影节
获奖:评审团奖-最佳导演
提名:最佳影片 - 第26届东京国际电影节
提名:金麒麟奖
简评
具有侯麦夏天的故事的悠长假日生活气息,看完仿佛跟着二阶堂富美过完了一整个夏天。而比侯麦更复杂的人际关系却无激烈戏剧矛盾的感觉,这更像是将过往情事铺开来让你慢慢欣赏可惜,而不是让观众同情。所以好的电影不在于理解剧情,而在于感觉氛围,感觉到了,这就是一部好电影。沿着铁路轨道行走能给人一种安全感,原因在于不用考虑如何选择,只有一条往前走的路,我们只需要一步一步往前,且无论走了多久都不会迷路,走累了只需要回头即可。
侯麦「夏天的故事」日本版,同样是不同背景年龄的多主角及人物间交错复杂的关系,比昨天看的「风的电话」好一百倍…情节铺垫不突兀,暑假期间旁观者视角串起人物,几次分叉路的设计处理得干净、带出的情绪很有层次,少年、成年男人犹豫的情感从人物性格出发让故事水道渠成。人类共通的情感在日本环境下别有情趣,生日会那场戏特别有趣。
看了两遍,舒服惬意的日常,以及日常下微妙的个体情感体验,这才是日本电影啊。二阶堂富美最美好的青春时光被深田晃司的镜头一丝不漏的记录了下来,不像岩井俊二那么迷恋于抒情和小清新,深田的把镜头对准最平常的事物。一个落榜的高校迷茫女孩,一个因福岛核电站泄漏而逃离家乡的辍学少年,以及满是缺陷的大人们。两人或许都是为了逃避现实才会投奔亲戚来到异乡,如果是类型片的话应该会拍成两个失意青春少年少女的情爱故事,但深田反对一切戏剧化的叙事发生,没有冲突矛盾,没有做作溢情,而是把所有事情都交给了故事中的人物,去经历,去感受,去倾听,去倾诉,去理解,最后得到成长。主角不是朔子,不是少年,而是自然。不知道未来的朔子和少年,在河畔戏水的朔子,正是人类这种生物最美好的岁月。
虽然镜语和质感上相去甚远,但在刻画少年少女的情思这一点上有些侯孝贤。铁轨和站台总是包含了时间的潜义,ほとり既是河畔,又是朔子所徘徊的各种人际关系的边缘。始终游离在餐桌以外,最后只是分道扬镳。结尾过于标准。前期深田像个白桦派作家,议题的渗入有些喧宾夺主。
本科的时候有几周挺迷恋二阶堂富美的,觉得有种可爱还能魅惑的日本演员当时没有几个,年纪轻轻演技还这么好。但提到富美酱,除了园子温的《庸才》以外,不得不提这部《河畔的朔子》。风格上很侯麦,日历作为章节,夏天的彩色服饰,以及一些该有的不该有的邂逅,但深田晃司会讨论更多有意思的话题:“陌生人”和“跨文化交流” 朔子来到这个城镇作为深田晃司影片中常常出现的 “陌生人”,看着这帮小资的老板和知识分子生活中的种种丑态。而深田晃司也总是爱把一个外国人,和对外国文化熟悉的人放置在一个日本还没有达到 “多元文化主义”的小地方。(或者相反,把日本人放在外国的小地方),设置文化碰撞下的对话。就像朔子问做东南亚研究的海希江为什么研究印尼?为什么要对外国感兴趣?其实外国永远是陌生的他者,在我和他者之间,更多人还是会在意我
适合散心的地方不是高楼耸立的城市,而是有着小溪、大海、树木、花草和一群熟悉或陌生的人的故乡/他乡。假期的意义在于人可以不像螺丝一样拧紧,而能抽出空隙来填补空虚的身心。这里有比受到核危害更痛苦的原生家庭苦恼的少年,有基于旁观者清的正义观而研究他国苦难的姐姐,有侃侃而谈的少女,有藕断丝连的复杂情感。一首散文诗,一池河中水,k静心的假期。
乍一看,仿佛就是对侯麦的奇怪模仿。之所以说奇怪,在于本片试图借着一位高中少女的短暂假期拉扯出日本后三一一的社会状况、印尼的殖民历史等各种复杂议题,但这却是侯麦式轻盈的日常影像所难以负载的。因之,当影片尝试着在日本东北部大地震与印尼海啸建立起共同的创伤经验时,面对的却是那不可言说、无法表征之物。这正是朔子与孝史谈起后者的过往时始终错位的原因。因此,当影片结尾朔子问起海希江为何舍近求远研究印尼时,后者也只能给出以一个看似合理、实则无效的回答。我们真的能够理解他者的创伤吗?
河畔,水塘,绿,泥滩,海。长短分岔路,照片,红裙子,爱情旅馆,核事故,演讲,奔跑,出走,黑白电影,印度尼西亚史,酒馆气球艺人,大学,列车。朔子,海希江,孝史,兔吉,辰子,色大叔,眼镜妹中学生,妈妈的宝贝,旁观者清。二阶堂那时真的有灵性。
属于深田晃司的《沙滩上的宝莲》与《夏天的故事》,以朔子的视角自然的勾勒出一段夏日时光,镜头下的景与人,以及捕捉到夏日气味那瞬间的精准停顿。事件、时间和地点的表意只是负责牵引出对话,人物与人物之间的错综复杂关系和对白在外来者朔子的眼中被赋予了解读的空间,由陌生而引发的问题终究会因时间得到答案,假期结束后的朔子或许会因离去而明白何为得与失。
早期深田晃司的影片风格反而比想象中更为主流,容易接受的同时,对于“他人即地狱”的呈现更为幼稚,单薄,浅尝辄止。而《河畔的朔子》更多展现他对于画面质感的偏爱,当朔子穿着红色连衣裙踏入河中的一幕,完全属于美术或者画意摄影。另一方面,在影片中依然可以看出深田晃司想要表现更为宏大的议题,关于福岛核电站以及对于印度尼西亚这个异域国家的兴趣,但在这部如同少女日记的影片之中,它们都逐渐消失。而不同于其日后“闯入”性质的影片,在《河》中,以朔子第三人称所呈现的人际关系,以及“成人社会”的潜规则依然是影片的中心,几乎并未构成幽灵视角或“如同物一般的人”,仅有一场例外:海希江与女子学校新来的老师在车内聊天时,镜头突然对准后座关于印尼大屠杀的书籍封面——来自异国的幽灵在这一刻闯入表面平静实际残酷的湘南小镇。
前两天看到威尼斯电影节的入围片单才第一次知道这个导演,于是就找了他这部早期的作品来看,说实话有点失望,很多空镜头让人不知道什么意思,有些对话对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都没什么用,这点就和滨口龙介差得远,另外,本片在人物情感上营造的冲突和矛盾较弱,最精彩的就是生日会那一段,其他情节无论是离家出走还是男孩在台上讲话,矛盾都太弱了,只是单纯的个人情感,没有上升到更广泛的高度,不过好在导演的构图很出色,能够通过画面讲故事,他对于情节的设计也足够巧妙,铺垫很自然,可以再看看他之后的作品。
角度还蛮中立。你前脚正要去骂游走在道德边界的成人(披着羊皮的色狼大学老师、父亲女儿一起讲性事),后脚就看到酒吧里那个看到「面具表演」后流泪的大叔。你前脚正要去骂少年面对少女被欺凌软弱躲开,他后脚就去对这位少女援交搞破坏式拯救。包括核电站也是多数人在指责、受害者少年的态度反而更多的是指责父亲。而少年所认为的「大人去研究他国却不帮助本国穷人」是伪善,大人则抛出「你自己又最了解自己吗,不过是借旁观者自己」的观点。没有评判标准,不过就是个炎热的夏天,成人和少年各有「秘密」,又各自安好。【1709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