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愉(1952)

Le plaisirUP:2023-08-20

欢愉

评分:8.3 导演:马克斯·奥菲尔斯 编剧:雅克·纳坦松 / 马克斯·奥菲尔斯 / 居伊·德·莫泊桑
主演:克洛德·多芬 / 加比·莫尔莱 / 马德莱娜·雷诺 / 吉内特·勒克莱尔 / 达尼埃尔·达里约 / 米拉·帕雷利 / 皮埃尔·布拉瑟 / 让·迦本 / 让·塞维斯 / 丹尼尔·盖林 / 西蒙妮·西蒙
类型:剧情 / 喜剧
片长:97 分钟地区:法国
语言:法语
影片别名:享乐三部曲(港) / 快乐 / Pleasure / House of Pleasure
上映:1952-02-29
IMDb:tt0045034

欢愉简介

影片根据莫帕桑三个短篇组合而成:第一个叫做《面具》,讲一个老人如何借助一副奇妙的面具来恢复青春的容颜,舞会的场景非常著名;第二个《泰列埃夫人之家》讲一个妓院因为暂时休业,老板带着一帮妓女到乡间玩耍,并发生短暂的恋情;第三个《模特儿》讲一名女模特儿因恋上艺术家,跳楼自杀,摔成残废,艺术家跟她结婚

第27届奥斯卡金像奖黑白片最佳艺术指导和布景(提名)马克斯·奥菲尔斯

简评

1、从粗布麻衣到绫罗绸缎应有尽有。老贵妇用珠光宝气掩饰衰老的年华。开头这段生动诠释了昼短苦夜长何不秉烛游。2、第一个故事才17分钟,却看得我回味无穷。3、大运河的小港口城镇。4、大家都管她叫秋千,因为她走起路来屁股一扭一扭。5、银行家儿子,税吏,前市长,保险商。七个嫖客坐一排讨论蘑菇,好有喜感。6、每个人结婚的理由都一样:愚蠢。7、财富和轻蔑总是前后脚走进我们的生活。8、河流不作生息的冷酷。

50年代法国电影。马克斯 奥菲尔斯。根据文学作品改编,背景设置在优美的地点和时期,具有国际化的明星、绚丽的布景、动听的音乐和奢华的服装。非“优质电影”。主题显露了20年代奥菲尔斯的戏剧和轻歌剧之根。分段式的结构,让普通的情况变得复杂,把电影呈现为一套概略图,呼应着性冲动、短暂的满足和长期的不满足这样的节奏,是未实现的爱的主题最为核心的部分。自反性使电影极具现代感。风格:全部人工性,创造出洛可可式的世界;编写的台词完全是阿拉伯式的;摄影机运动灵动。无资源

。镜头调度和一些构图设计都不错耶。第一个故事面具成功骗到我(⊙ω⊙)第二个故事闝客碎嘴子,老鸨组织老家一日游|想睡就甜言蜜语,不想了就打发走_(:_」∠)_啧,朋友视角的讲述和最后那段沙滩很玩味。|莫泊桑短片改编,三个短篇故事做一部电影的模式想想可行。

奥菲尔斯是战后电影界唯一能够接近雷诺阿风俗画式创作的导演,然而风格或许可以模仿,文本的精神气韵却是确然早已不复存在于欧洲;故本片尽管有莫泊桑原著打底,亦有多处精彩调度(尤以后半段几处室内/外环拍对空间的构建为最佳),却仍是停留于讲述的"历史",而非《游戏规则》《伟大的安巴逊》式的完整宇宙:缺少的味道未必来自创作水准的不足,而多半是由时代气质所决定――在"失落的世界"中,人物和故事都注定是已死去的了.

一个电影里讲述3个故事,3个故事关联性不大,第1个故事关于戴着面具的老男人参加舞会,想借助舞会找回当时的风釆,第2个故事则是关于诺曼底剧院暂时歇业,经营剧院的女士们来到乡间拜访亲戚的故事,第3个关于艺术家爱上女模特并把女模特带回家,但却因为繁锁小事与女模特争吵不休,女模特心里却深爱着艺术家,为了获得艺术家芳心摔断了腿,艺术家获得了爱情,三个短小而精悍的故事虽然关联性不大,但都讲清楚了故事,而且这些故事都挺感人且值得深思,并且电影将3个看似无关联的故事做到无缝衔接,很棒。

三个故事完成关于“享乐”或者“幸福”的渐进性讨论,从逐渐逝去的享乐-无法抓住的享乐-辩证的享乐逐一递进,奥菲尔斯用拍摄风格的切换引导角色的状态,用长镜头捕捉角色的渴望,讨论“幸福”的同时,其实在深刻的挖掘人们所处的痛苦。相比于《欢愉》这个名字,“享乐三部曲”或许更加精准一些。

奥菲尔斯华丽织就的优雅镜头一定程度上削弱了莫泊桑的冷硬,但却是对莫泊桑的一种更加舒缓、柔软的呈现。泰利埃妓院里乡村男主人在送走那群如鲜花珠宝般清纯美丽的妓女之后,剩下一辆只余香花的农车缓缓从来时满载欢声笑语与美人的小道上驶回的时候,镜头无言的跟随让阗寂无声持续发酵。青春欢愉散场的枯萎感反而轰鸣起来。至于第三部分我只能说是戈达尔式的疯公颠婆,“只有电影中才会有为爱而死的人。”

观影体验跌宕起伏的一部片子,现在能找到的资源清晰度都太低了,观影过程挺折磨的。个人对三个故事的喜好差异也很大,第一个故事简洁精准犀利充满回味,莫泊桑小说的特性几乎被导演完美地以影像的形式呈现,第二个故事无法评价,我差点看睡着了,一方面故事不吸引我,另一方面这个故事的画面中后段色彩偏白,很糟糕的清晰度配上这样的画面一度让我生理不适,第三个整体上不如第一个来得惊艳,但导演的视听语言运用和对演员、场景、镜头的超强控制力依然让我觉得很厉害。我觉得很难从整体去评价这部片子,因为我虽然非常喜欢1,但是真的不喜欢2,对3也就还OK。

以莫泊桑的三则故事讲述了欢愉背后的真相,是留恋风尘而不惜扮作青年,还是教堂之中垂泪的戚戚,抑或是激情过后的索然无味,长镜头飘忽游走其中,时而环视众生,时而窥视旁观,欢愉不代表幸福,欢愉也无法掩盖生活的真相,当一切欢笑浮华逝去,留下的只有无尽的怅惘与离索。木匠的礼帽上沾染了繁花,欢场的少女回忆起往惜,欢愉像一种印记,来过就不会忘记;可正如老朽会一再沉迷欢场,画家的激情被生活磨灭,欢愉也总会被耗尽。短暂的喜悦终难以治愈冗长的人生,没有姑娘的男人们无法和平地相处哪怕只有五分钟。

. 第一部奥菲尔斯。简直分分秒秒精雕细琢的艺术品。流连跳转般的长镜头尽显舞会欢淫奢侈、华美绚烂的沉湎质感,固定机位后的斜角构图在略显阴沉的光影中与前者诡异地形成尖锐对比,极大加重摘下面具之后的无力落怀之情。植根于街道的摄影机伴随着上升、摇移于前景调度中逐步构建空间,很好地实现外部分立的故事结构之间的相互衔接、内部寓意的相互流通,在镇中纷杂混乱的噪声的压迫,窗栏、百叶窗等封闭意象中搭造一个难以逃脱的世俗牢笼。欢乱的表象总是被温柔圆润地戏讽般呈现,漫游飘逸于流旋精密的镜头运动——这种感觉在最后一个故事似乎被加以消释,应该意在凸显主题的沉重——“幸福不像云雀那样轻松"。可这有些突兀,从运镜表现视觉上的欢愉以此深入揭显内在“欢愉”的本质,拍得饱满、生动,却无法显得深刻、有力。

孤独是一个人的狂欢,狂欢是一群人的孤独。男人素来喜爱欢愉,就像野兽一般喜欢各类争斗,可是到头来似乎也并没获得什么,只是在无尽的虚无中蹉跎了时光而已。女人则是被这份欢愉囚禁,或喜或悲亦或是疯癫,亲密关系如若沦为各种妥协,那又怎能算得上是真正发自内心的相知相伴呢?别说什么成为了习惯,没有人应该成为任何人被迫无奈的附庸,应该趁着年轻去追寻自由,寻找真正适合自己的家园,时间不等人啊。

【A+】!又是旁白的一次完美运用,开场黑屏的呢喃已经让我恍惚,又将离散的、不明确的结构串联起来,情绪也被融会贯通,像一本精致优雅的小说集(又或者成功把小说拍成了散文诗?),颇有古典文学的质感,神形俱佳。长镜头太行云流水了!!一切的构建都有了充分的载体,这应该是电影与文学最完美的一次融合与互相成就。欢愉被藏在面具下、欢愉被锁在屋子里、欢愉被葬在婚姻中。梦里不知身是客,一晌贪欢。

获得奖项

  • 第27届奥斯卡金像奖
    第27届奥斯卡金像奖
    提名:黑白片最佳艺术指导和布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