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草地(2005)

UP:2023-08-17

绿草地

评分:7.7 导演:宁浩 编剧:宁浩 / 邢爱娜 / 高建国
主演:达瓦 / 毕力格 / 戈利班
类型:剧情 / 喜剧
片长:100分钟地区:中国大陆
语言:Mongolian
影片别名:蒙古乒乓 / Mongolian Pingpong / Lü cao di
上映:2005-02-15
IMDb:tt0461804

绿草地简介

世代居住大草原的蒙古族孩子毕力格(Hurichabilike 饰)与家人和朋友平静的生活,被一颗顺流漂下的乒乓球打破。他和好朋友二锅头(Geliban 饰)、达瓦(Dawa 饰)起先认为这就是传说中的夜明珠,后来从电视上得知,这个球的名字叫“乒乓球”,是中国的国球。几个孩子为国球的“遗失”分外焦急,他们决定出发将乒乓球送还国家……
  本片荣获莫斯科儿童和青少年国际电影节“金天鹅”奖、2005年上海国际电影节最受大学生欢迎影片、釜山国际电影节CJ娱乐公司选定大奖、西班牙国际电影节最佳导演奖。

第8届上海国际电影节亚洲新人奖 最佳影片(提名)宁浩 第11届中国电影华表奖优秀电影技术奖(提名)

简评

十五年前的剧情放置于现在也是意义深刻。取景于一望无际的草原,我更愿将其看作为一片“没有规则的束缚,没有条框的制约”的境地。如果说孤独与快乐的举例有多远,我想那就是草原到都市的距离,这里的人很憧憬未来,渴望知识,在一些无厘头的表达中观众们甚至觉得非常戏谑,“草原上兄弟情谊最终,因此需要将乒乓球一分为二”,“骑马骑小摩托到北京”,不论是孩子们还是父辈们对“文化”的解答,满满的都是导演的黑色幽默。这种长时间生存于仙境的心理呈现,令人无奈,但从影片摄影或试听角度来看,我觉得导演表现的十分乐观,空镜头大场面,一望无际的草原,此种构图完全可以充分表现人物对话,每当人物出现却留有充足的画外空间,遥望是影片的主题,而希望则是影片的传达主旨。

绿草地里面的那种摄影和构图真的是非常的优美,但是整个片子也感觉非常的文艺,商业性还是不够的,这种感觉,这种小孩子的那种世界描述的还可以,但是咱这个节奏啊还是不够的吸引,这种刚开始的时候都比较容易的去鄙视商业片,喜欢文艺片,但是讲好一个故事的原因是最主要的,怎样能够把商业和文艺中性质相互的兼容融合的更好,我觉得是一种更重要的那种,不仅仅是一个小片子,怎样去拿几个奖,更有更多的思考起来,窥探更多的国民性。

纯美的大草原~可爱的草原人~当这些可爱的人认为一个兵乓球都是国家的的时候~国家给他们的是什么.......信仰的入侵~......环境的破坏~...人性的污染~...看似简单的故事~但在这水晶般孩子的故事中不断在表现着现代文明对纯美的亵渎.......这是一个看完后令人值得反思的好片子~

中国第六代导演宁浩前三部作品几乎是完全不同的风格,当然《绿草地》与前作《香火》一样远离城市,草原的环境也延续了前作中的冷(非感知的寒冷),而再下一部就是叫好的“疯狂”系列开端《疯狂的石头》。乒乓球明明这么轻,却能承载童年分量,远离喧嚣同时也远离了发展,封闭落后的境地是否是错误,“世外桃源”的天真是否错误。摄影手法同宁浩前作类似,好几幕构图非常棒!宁浩导演前期冷门作品,还是值得一看的。

影片开头导演挺坏的,让奶奶歌唱着天安门时镜头是瞄准成吉思汗的……随着孩子们知道乒乓是国球以后就行动去北京,我以为是意识形态从小的洗脑+《上帝也疯狂》路数呢,结果影片最后落脚变成了井底之蛙要出去读书……我能理解为读书是为了避免被洗脑么?不能,因为很快就要出现少先队了……

-草原的蓝绿背景板本身就胜过一切人为布置,加上精美的摄影构图,真的是一种很美的享受。配乐的呼麦也还不错,有感觉。人物的表演可能没有那么传神但是反而看起来更质朴。-一个乒乓球可能就是一种美好的象征,而每个人都会去追寻自己心中的美好。姐姐想要去歌舞团,弟弟想去北京还“国球”,父亲想有一些新奇的玩意儿。这是生命发展永无止境的追求。

沉静而纯粹的儿童故事,摄影热衷于展现宁静广阔的草原景色。剧作偏向民族志色彩,设计直接,以一条儿童视角的认知线索,浅尝辄止地展示了前现代和现代民族-国族的认同和观念状况;前现代的美德得到赞美,同时带着淡淡的离别哀伤和应对现代性的呼唤的身不由己。一粒乒乓球在被达瓦“正确地”在小镇学校认识之前,先后被外界赋予不同的意义:夜明珠、国球、玩具及被一分为二的兄弟财产。(草原牧民生活的时代细节:家庭的解体;商业的渗透;有着纪念碑意义的“北京”;被观看的“民族特色”服饰和舞蹈。)

通过一个球来串联草原,通过一个孩子来窥探世界。看到最后的时候竟有点看《城南旧事》的那种淡淡的忧伤的感觉,宁浩从他的源头《香火》就一直在做喜剧风格的片子,虽然镜头语言和方式随着宁浩的成熟,更具风格化,但喜剧一直是宁浩导演片子的“皮”,同样也是“骨”。

显然并不是我们现在所熟悉的宁浩风格,然而作为一名优秀的导演是应该具备驾驭各种类型和题材的能力的。一个关于“国球”乒乓的故事同样可以拍得趣味盎然。看得出资金上的匮乏,但导演还是在有限的资源内作出了大胆的尝试。开篇就是一个“看镜头”的有趣设计,让照相机视点和摄影机视点重合。天安门的背景和真实空间的巨大反差在营造出喜剧感的同时也展现了故事发生地的偏僻和闭塞。

舒适。其实我们很需要这个节奏。再评:关于漫游、关于成长、关于被收编——孩子是萌芽阶段“动中静”的天真,成为民族和文化的代表划归进入系统似乎是一种理想和必然。与其说宁浩关注的是“民族”,不如说他关注的是“孩子”,他总是在自然和反抗、理性和感性、现实和理想之间交融徘徊。

期待了好久好久,果然没有失望。干净质朴,恍若以为在看伊朗电影。用刀将乒乓球一分为二,国球破裂,友谊复原:这是全片最棒的镜头。这看似漫不经心的一刀,蕴含着扎根于蒙古族文化根基中的对友谊的崇敬,更体现了辽阔草原上蒙古人的淳朴与豪放,这是远远超越电影本身的东西,甚至在伊朗电影里都极少见到。伴随着悠扬厚重的呼麦,俊美的草原与赤红着脸的孩子们仿佛天人合一,感谢宁浩提醒了我,时时刻刻不忘自己是个蒙古族人!最后一镜恰与《香火》对照,汽车、彩电、时尚杂志,将我们带离纯洁的绿草地,当无数“国球”近在眼前时,当我们原本的文化被逐渐同化之时,心底有种感情油然而生,我且称它为乡愁!至此,宁浩导演电影全部补完!1739

成名作《疯狂的石头》的前一部作品,相较之下实在是不为人知,但却同样值得推荐。没想到宁浩早期的镜头竟然如此冷静,配上内蒙古大草原的荒芜感,营造出的影片气氛恰当好处。开篇的拍照戏在十年后万玛才旦的《塔洛》也有类似出现,不知是不是一种致敬。故事围绕三个在大草原闭塞环境中成长的男孩展开,对于未知世界的一无所知和渴望是推动故事的最重要因素,而乒乓球就是这未知世界的一种象征。特别喜欢结局的处理,响彻体育馆的乒乓球声是敲醒了无知还是拉开了世界大门。以前的宁浩很真诚。

获得奖项

  • 第11届中国电影华表奖
    第11届中国电影华表奖
    提名:优秀电影技术奖
  • 第8届上海国际电影节
    第8届上海国际电影节
    获奖:最受欢迎影片
    提名:金爵奖-最佳影片 / 亚洲新人奖-最佳影片
绿草地演员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