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丑(1970)

I clownsUP:2023-07-27

小丑

评分:8.1 导演:费德里科·费里尼 编剧:费德里科·费里尼 / 贝纳迪诺·扎波尼
主演:阿里卡尔多·维尼 / 费德里科·费里尼 / Gigi Reder / 蒂诺·斯科蒂 / Valentini / Fanfulla / Merli / Carlo Rizzo / Alberto Colombaioni / Pistoni / Martana / 贾科莫·富里亚 / 阿尔瓦罗·维塔利 / Dante Maggio / Galliano Sbarra / 尼诺·戴罗佐 / 尼诺·温杰利 / 阿尔贝托·索伦蒂诺 / 埃托雷·贝维拉夸 / Charlie Rivel / 皮埃尔·埃泰 / 安妮·弗拉泰利尼 / Jean-Baptiste Thiérrée / 莉安娜·奥菲 / 南多·奥
类型:喜剧 / 纪录片
片长:92分钟地区:意大利 / 法国 / 西德
语言:意大利语 / 法语 / 德语
影片别名:The Clowns
上映:1970-08-30(威尼斯电影节)
IMDb:tt0066922

小丑简介

故事由费里尼回忆儿童时代开始,画面呈现的是1925年北意大利里米尼小镇的风光。一天夜里,少年看见窗外广场有马戏团正在搭建帐篷,新奇又意外的他偷偷潜入帐篷内,看见了大象、狮子、马等动物,以及大力士、训兽师、身材高大的女人、侏儒等等奇怪的人。费里尼用极长的篇幅展示了观看马戏的乐趣所在,并依稀能够让人感受到他对儿童时代的怀念。

第31届威尼斯电影节帕西内蒂奖 最佳意大利电影费德里科·费里尼

简评

没有拘束的剧情-纪录片,小丑表演片段适合循环播放然后在任意处睡去再醒来,结尾两个小丑吹着小号互相回应渐行渐近直至消失是费费用马戏团或演出做结尾里最喜欢的一处,“小丑赋予幻想人物个性,表现出人类非理性的本能的一面,以及我们每个人心中对上级命令的反抗与否定。他们是人们兽性、孩子气、被捉弄和捉弄人的滑稽的一面。小丑是人们照出自己的奇形怪状和可笑形象的镜子,是自己的影子,永远都在...小丑并没有真的消失,他只是被消化掉了。”

非常喜欢!影片的摄影手法给人有种在虚构和现实中两边来回的感觉。一路笑着笑着哭起来了,妈哎。马戏团的表演很有趣,可以说,因为前一年突发异想去了一次来当地的马戏团的表演之后就一直很想再去看一次。那种脱离现实的狂欢氛围太难忘了。而且,看着开头小孩子说,“我当时被小丑吓到了,因为我想起了现实里认识的周围的人“的时候,脑海里不知道为什么冒出来了句想法,”说不定只有大人才会喜欢看小丑的表演,因为大家有点通过他们的疯狂宣泄了自己平日里压抑住的疯狂“。我对马戏团还有小丑的表演会不会延续还是抱持着蛮正面的看法的,毕竟这种氛围不是随随便便坐在电脑前玩个游戏看个电影就能完全代替的,说不定只是会和我们的文化遗产一样,大家只会淡忘一段时间,之后又会回来追寻这些历史之类的.... 希望看了这部大家都有机会去看现场呀。

2023上海费里尼影展观看第二场。整个电影充斥着喧闹的欢愉与怅惘。最后一场小丑大戏,所有已然老去即将退出历史舞台的优秀小丑演员们因为费里尼这部纪录片重聚在剧场里,重现昔日荣光。敲钉子、做黑暗料理、插科打诨、为同事举行荒谬的葬礼、宣读遗嘱、对已经工作8小时抗议想罢工的驴、花炮齐鸣、马车绕场奔跑、消防员胡乱救火……所有的表演像万花筒一样让人应接不暇,最后马车解体露出小丑抱着巨大的啤酒瓶砰地一声弹开木塞,彩带齐放,万般热闹。喧闹声效渐弱,镜头慢慢推向在因体力不支提前退场在休息区观看的白面小丑,特写定格,缓缓说出“我真的很喜欢刚刚的表演”,又诉说了一段跟已故同事的故事,二人在灯光渐弱的剧场和鸣小号,淡出画面。电影结束,灯光亮起的瞬间,脑海里只有一个念头,我真的很喜欢这部电影。

这才应该是放进费里尼徽章的经典代表作啊!对于马戏团时代的怀念、对于小丑这一讽刺性意向的喜爱毫不掩饰地透过镜头生动展现。年份没记错的话这大概也是费里尼第一次尝试戏中戏中戏?后面的船续前行、管弦乐队的彩排、访谈录、舞国都有相似的影子。以及以往由于情节、场景太过眼花缭乱而易被忽视的群戏调度在这部里存在感相当强烈。马戏团和小丑的演出也非常有意思!最后一幕两个小丑用伤感的小号调子互相呼唤的场景也可以进入影视经典了。

男儿至死是少年,费里尼的少年梦是他艺术创作的主轴之一。小丑作为曲艺圈里的行当,和中国的大鼓、相声、二人转一样,都属于国粹的一部分,意大利有费里尼,中国有李翰祥,不过费里尼的艺术水准更高一筹,舞美、摄影、调度以及音乐,能够把艺术表现里面的艺术精神和艺术家精神抽出来,而不是单纯的保留段子。最后一段大狂欢把情感都释放了,最后一个好像东亚知己约定一起赏菊就一定会出现的动人故事一样,略带一点霸王别姬的伤感。事业、亲情、友情,对艺术的追求,在不同流派的小丑表演中穿插,好像再说这马三立、侯宝林、刘宝瑞、郭德纲们的故事,和他们在故事中的故事。

说年老是可怕的,有对童年的缅怀。说德语是野兽唯一能听懂的语言,大家都笑了。给我的感觉很像波拉尼奥的作品,纪实和罗列形式的虚构,普通描述下的悲剧内核。一本正经地争论小丑历史与小丑们互相对喷的场景切换还蛮讽刺有趣。笑也几乎没笑,可能是把小丑当作人来共情后只觉得难过,费里尼童年时便不喜欢小丑也是因为想到生活里一些被嘲笑的人,他们被欺负的时候最多也只有人喊一句“这不是马戏团”。白面小丑、彩面小丑、侏儒小丑。

小丑表演是集合多种元素的一种戏剧形式,默剧,舞台剧,音乐剧,甚至是魔术表演。波点,线条,闪片礼帽,红鼻子,小丑们的妆造变化多端,千奇百怪。他们身着夸张的女性服饰,涂抹白粉。有很多对话没有字幕,让我不能更好地去理解导演的意图。很喜欢镜头的设计,画面的构造,配乐也很好,一趟寻找消失的艺术的旅程。很好奇以前的人们为什么会觉得小丑表演好笑,怪异夸张的小丑只让我心生恐惧。纪录片式的拍摄以一种更贴近真实的方式再现了小丑艺术,让人不禁思考它的诞生与灭亡背后的原因。舞台终有落幕之时。

在最后那场演出中出现了小丑—马戏团经理—摄制组的三层结构,经理作为马戏团的管理者,剧组作为摄入摄影机的内容的管理者,二者相继入镜(从不可见的管理到可见的介入)并未中断最初的小丑演出反而像是掉进漩涡一样被卷入其中,小丑的演出反噬了其叙述者,从“被看”转变为“被参与”。费里尼的伪纪录片中的两种镜头,镜头和镜头中的镜头,自带着一种“元叙述”的语气,然而这两种镜头应该等价的,费里尼并未刻意地构建“元叙述”结构,相反在这种伪纪录片中这两种镜头需要相互交织融合才能形成“费里尼式”的场面调度,形成的不是以层来划分的精确结构而是混沌不清的胶体,然而正是这两种镜头的相融引导了一种迭代关系,将“演出”越过屏幕渗透到观者的世界里。相似的模式在后面的《访谈录》中更为复杂和自洽。()

#费里尼回顾展#@宛平,费费电影之查漏补缺;费里尼老师亲自领衔主演,用他特色的马戏团式风格来讲述一部马戏团小史,一个狂欢节般的小丑的葬礼,一支另一个世界的、缓缓落幕的、小号手伴奏的悠扬挽歌;那个夜里睡不着觉的小男孩看到窗外开始准备的马戏团帐篷,那个被妈妈吓唬“再不听话就把你卖给他们吉卜赛人”童年,那个在新时代里再也无法逗笑人们,湮灭于时代的“特殊行业”;也许消失的并不是小丑和与之类似的逗笑职业,而是这个物质与信息丰富、灵魂却日渐稀薄忧伤的世界里的人,日渐失去了真正欢笑的心;世人总是会和片中人问出相似的问题:伟大的导演们,你们想表达什么呢?究竟意义是什么?这次费里尼作出了统一回答:一个水桶砸来套住了脑袋,话都没法说了何来答案呢,其实他们只是有个故事要讲,有段情绪想要抒发而已

一如既往地看不懂,但自己对于这种实验或是文艺片已经不再去想弄清楚导演讲了什么,而是自己看到了什么。《小丑》这个片子以纪录片的拍摄方式交织了过去和现在两条时间线,但是时间的界限是模糊的。印象最深的是片尾盛大的小丑演出,音乐一停转向坐着休息的年迈小丑,镜头转回之前的表演场地,已经空无一人了,只剩年迈的小丑诉说着过往的事情。片尾在回忆中他和他过去的同伴用悲凉的小号互相呼唤的时候,有一种凄凉感,在和小丑引人发笑这一职业属性的对比中,一种难以言喻的感情回荡在内心中,影片也随之落幕。

#资料馆费里尼百年诞辰纪念影展#纪录与回叙并进。费里尼的童年记忆,对马戏团小丑的阴影转为怀念,也是他对其童年的一场纪念。马戏团文化的消逝,小丑的告别演出,闹剧狂欢,背后却是感伤的悲凉。看那些老去的演员述说着之前马戏团中开心的往事,有一种留恋却无力挽留的哀伤。演员在马戏团中观看小丑后的离世,亦是一个人对于马戏文化的留恋。小丑的葬礼逐渐变为一场喜感的闹剧,刚要说出自己想要传达的东西就被水桶套头的费里尼,费费总是能将悲伤的东西转化成一种欢乐。结尾的小号合奏异常动人,两人彼此寻觅,在他们看不见彼此却又离得很近的地方,退台落幕。聚光灯灭后,台上一片孤独,音乐回荡在整个舞台,音乐不停,小丑不死。

费里尼写给马戏团的情书。开场的壮年马戏团表演和结尾的老年马戏团表演(由狂欢到空场,更像是一种对黄金时代的祭奠)遥相呼应,两场表演期间是费里尼带着观众实地探访了马戏团和对老小丑们的采访。尽管费里尼借被采访者之口表达了「小丑没有消失,只是人们都不会笑了」的看法(还顺带黑了一把电视),但马戏团的日薄西山似乎已经是不可逆的历史潮流了。小丑的存在寄托了人类对荒诞与本能的迷恋,这大概是费里尼如此痴迷于小丑与马戏团文化的原因吧。

获得奖项

  • 第16届意大利大卫奖
    第16届意大利大卫奖
    获奖:大卫特别奖
  • 第31届威尼斯电影节
    第31届威尼斯电影节
    获奖:帕西内蒂奖-最佳意大利电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