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维坦(2012)

LeviathanUP:2023-07-25

剧照演员表影评
利维坦

评分:7.8 导演:吕西安·卡斯坦因-泰勒 / 维瑞娜·帕拉韦尔 编剧:
主演:Brian Jannelle / Adrian Guillette / Arthur Smith / Asterias Vulgaris / Callinectes Sapidus / Christopher Swampstead / Cleona Celata / Clyde Lee / Declan Conneely / Fulmarus Glarialis / F.V. Athena / Gadus Morhud / Hippoglossus Hippoglossus / Homarus Americanus / Johnny Gatcombe
类型:纪录片
片长:87分钟地区:法国 / 英国 / 美国
语言:英语
影片别名:莉维达·地海之诗(台) / 海中巨兽 / 海中兽
上映:2012-08-09(洛迦诺电影节)
IMDb:tt2332522

利维坦简介

In the very waters where Melville's Pequod gave chase to Moby Dick, Leviathan captures the collaborative clash of man, nature, and machine. Shot on a dozen cameras — tossed and tethered, passed from fisherman to filmmaker — this is a cosmic portrait of commercial fishing as it's never been seen.

第65届洛迦诺国际电影节金豹奖(提名)吕西安·卡斯坦因-泰勒 / 维瑞娜·帕拉韦尔 第28届美国独立精神奖“比虚构更真实”奖(纪录片)(提名)吕西安·卡斯坦因-泰勒 / 维瑞娜·帕拉韦尔 第48届美国国家影评人协会奖最佳纪录片(提名)吕西安·卡斯坦因-泰勒 / 维瑞娜·帕拉韦尔

简评

虽然是纪录片,但是既然导演选择以纯影像作为符号表达,完成意象化的叙事任务,就注定了影片自身的作者性对客观的介入。事实上,作者从镜头的选择上就依然做出了表达。在极具压迫感的画框内,有限的影像信息量,营造出画框外“利维坦”的一隅。配合事先设定的主题,在影像上直观的压迫感,也就必然连接到了意象表达之上。但当剧作发生戏剧化处理之后,就难免要考虑起承转合的节奏问题。作为电影,并非单纯的实验影像,也正是这点,本片的电影感并不强烈,即便现实造物的力量足够震撼。

人的视角,船的视角,海的视角,鱼的视角,鸥的视角……各方视角次第呈现,以写意的态度运用写实的手法,谱写出一篇人智与人力的自然本诗,这不是对任何机械科技的礼赞,更多是一种来自生灵的报复性放逐,将征服者抛弃在冰冷漆黑的海洋之间,任其享受掠夺带来的利益,并惩其忍受掠夺本身隐含的空虚,如同默然的海中巨兽利维坦,一切的动机都那样合理、有序,却始终携带着挥之不去的孤独。

一种失去主体性的观看体验?死去的鱼、不知飞向何方的飞鸟、人类的皮肤,在不可控的、不舒适的距离下被观看,形成了新的观看形式和意义。随波逐流的镜头将观众带入生命体或无生命物的视角,被迫直面鱼的血腥、海的污浊、忍受水手工作的沉默与重复、忍受电视机所承受的目光。有个对船员的一只眼睛特写的长镜头,好像把眼睛变成了另外的东西,不再具有观看的能力。

每看一次这个片,都会对柏格森意识在事物整体的内部也只能从其内部获得感知的的观点理解更加深一层:“如果有照片的话,那它一定是从事物的内部被拍摄提取(冲印)出来的”。这句主体被消解的哲学断言被绑在这艘船内部的12架gopro摄影机变成了电影影像:拍摄主体完全被消解融化了,只有事物本身在撞击事物,并在整体的框架内被不断反射而产生宏大不可名状称谓不明的感知。要跃升成我的影史最佳。我的观影经验里,只有另一部片和此片有异曲同工的思路,朱声仄的《完美现在时》。

完全靠观众脑补的实验纪录片,昏暗的打光和阴沉的调色把出海捕鱼变成了世界末日,飞过的群鸟是撒旦之首路西法,巨大的渔船是海中巨怪利维坦,嘈杂的音效是自然营造的囚笼,疲惫的水手在反问人类的贪婪...声音比影像精彩太多,推荐带耳机享受一下地狱的ASMR。

对于词句不能到达或注定只能误入歧途的地方,语言失效。偏执的镜头,随机摆荡又牢固枯闷。微观微距的影像的运动之中,观众的视野被构图与色彩强制置入对利维坦隐喻的反常考察:一种紧张的人与自然、与自体、与机械结构的若即若离的肉体表象关系。

,主要是从氛围、色彩、细节入手。,真实到让人不适,尤其是前半部分捕鱼那里。让人觉得自然的本质就是弱肉强食,但是看到结尾翻转着镜头拍海鸥那里,又好像是在说,自然就是共生,所有生物都是地球自然生态的一份子,大家彼此依赖共生,以在这个星球上活下去。。

机位看似自然实则根据剪辑需要精心安排过,充分发挥了gopro的特性,题材因为视角变化而鲜活陌生起来,实为这部影片在实操过程中给予的最大启示。水中浮出望向成群海鸥的镜头非常惊艳,电影始终是透过一闪窗去注视的形式,引起注意的可以是故事,更应该是一种始终存在却从未被呈上厅堂的发现,不是看到更大更广,而是更深入更刁钻,才有资格被称之为一种洞察。

当下纪录片的创作已经不在局限于卢米埃尔式的单纯记录或弗拉哈迪式的宣教,而是在更为广阔的感知层面有所深化。感官人类学电影/感官民族志电影正是将人类学的档案文献记录与除视觉外的感知相关联,旨在通过视听内容、镜头的特殊处理唤醒观众自身的联觉体验,以更为新鲜深刻的「在地性」和「具身性」探索纪录片新的表达形式。摄影机变为汪洋中的渔船、随波逐流的死鱼或是澎湃的海浪,观众身处狂风呼啸的大海中,伴随机器的轰鸣与海鸥的鸣叫,感官体验被放大,代替了传统创作者自我隐匿的拍摄方式,有意识的将客观现实、物质环境与观影体结合。与真实电影/直接电影对真实性的单纯强调不同,它一方面摒弃了僵硬的固定镜头和访谈对话,调动多感官的体验对传统视觉中心主义的范式提出了挑战,另一方面它也反对拍摄者与被摄者二元对立的权力关系。

这海水看着就冷。灵感来自于MobyDick确实很有说服力。把海看作一个与之斗争的野生活物。这可比希区柯克的群鸟看起来更恐怖。如此低画质却拍的这么好。很大程度建立在多数普通人对于黑夜海上航行的陌生,体验派纪录片结合了真实与主观感官冲击,即使没有“设计/剧情/配音/讲解”也给人很大的震撼。与传统央视风格纪录片对比就是更具有临场感而不是远远的看。这种震撼与表达什么无关,接近immersive installation,光是以这样反常的方式看就足够有意义。中间有些左顾右盼的镜头显得比较刻意,其它都很棒。素材量大,光是想想就头皮发麻。关于时长的问题,长片有短片不可企及的“时间感”,强迫你与它在场共处90分钟,而不是抖音9秒钟,这种方式更接近纪录片范畴的《撒旦探戈》,你觉得撒旦表达啥。结尾出字幕有些弱。

首先是视觉上足够震撼,主要靠的是从未体验过的震撼视角(鱼眼,鸟,工人),没有人为干涉,这是影史级别的突破。其次是想法很完整,利维坦本身作为社会学概念,放大到自然界,在电影中形成了新的剥削链条。这两点这部电影都做到了,伟大的电影。

不太确认是否理解到导演的表达。毫无疑问,当人类参与到自然法则必然会产生极大的影响。但很多时候我都觉得人类高估了自己,是否把摄像机架在参照物后,就可以造出一个“可以假装非人视觉”的客观视野?就能还原人的自然状态去论“人”。越是真实的环境音给我的感觉就越像是镜头去进行形而上学的讨论。当你闭上眼或者死去,世界是否仍然存在。

获得奖项

  • 第65届洛迦诺国际电影节
    第65届洛迦诺国际电影节
    获奖:费比西奖 / Don Quixote Award - Special Mention
    提名:Golden Leopard / 金豹奖
  • 第48届美国国家影评人协会奖
    第48届美国国家影评人协会奖
    获奖:最佳实验电影
    提名:最佳纪录片
  • 第12届华盛顿影评人协会奖
    第12届华盛顿影评人协会奖
    提名:最佳纪录片
  • 第34届伦敦影评人协会奖
    第34届伦敦影评人协会奖
    提名:年度纪录片
  • 第38届洛杉矶影评人协会奖
    第38届洛杉矶影评人协会奖
    获奖:特别表彰
  • 第28届独立精神奖
    第28届独立精神奖
    提名:“比虚构更真实”奖(纪录片) / “比虚构更真实”奖(纪录片)

相关影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