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德尔和迈因霍夫集团(2008)

Der Baader Meinhof KomplexUP:2023-07-22

巴德尔和迈因霍夫集团

评分:7.8 导演:乌利·埃德尔 编剧:斯戴芬·奥斯特 / 乌利·埃德尔 / 贝尔恩德·艾辛格
主演:马蒂娜·格德克 / 莫里兹·布雷多 / 约翰娜·沃卡莱克
类型:剧情 / 动作 / 传记 / 历史 / 犯罪
片长:149分钟地区:德国/法国/捷克
语言:德语 / 英语 / 法语 / 瑞典语
影片别名:The Baader Meinhof Complex
上映:2008-09-25
IMDb:tt0765432

巴德尔和迈因霍夫集团简介

本片讲述了1970年代德国极左恐怖组织“红军支队”的兴衰史。由安德里亚斯·巴德尔(莫里兹·布雷多 Moritz Bleibtreu饰)和乌尔丽克·迈因霍夫(马蒂娜·戈黛特 Martina Gedeck饰)领导的德国无政府主义组织“红军支队”,从1972年开始一直从事极左的恐怖活动。在标榜以德国“国家道德腐败”的名义下,该组织试图创建一个更加人性化的社会体制。然而他们正是用以暴制暴的方式,犯下了多起暗杀、爆炸攻击以及绑架的罪行,所谓的人性在嗜血成性的恐怖事件当中消失殆尽。
  影片根据记者斯特凡·奥斯特80年代的畅销书改编而成,荣获2009年第81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外语片提名,2009年第66届金球奖电影类-最佳外语片提名,2009年第22届欧洲电影奖最佳男演员提名等多项大奖。

第81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外语片(提名)乌利·埃德尔 第66届金球奖电影类 最佳外语片(提名) 第22届欧洲电影奖观众选择奖(提名)

简评

青春荷尔蒙理想主义的癫狂与迷失。神经质的男一号,忧郁气质的女一号,如瑟曦般爱弄权善算计且热血坚定的漂亮女二号,一群为全世界受苦受难人民及社会公平正义而持枪扔炸弹的青年战士。这部关于西德70年代极左青年恐怖组织『红军派』崛起及衰落的德国大片,2008年在德国上映万人空巷。纪录片气质一般的电影引起德国人民的怀旧情绪。对我却是头回听说的事物。因读亨利米勒,网上查资料查到一段优美的话,内含『巴德尔和迈因霍夫集团』,好奇之下追寻,发现这个极左组织和这部影片。连锁反应下的兔子洞之旅。虽然抽象而言这是个青年恐怖组织,但镜头视角对准这个组织的年轻人,由他们视角观之,会发现那些政府人士以及警察都是冰冷权谋者和暴力镇压机器。因此青年们的愤怒让人感同身受。我骨子里也是个无政府主义者。公权力的冠冕堂皇之下掩藏邪恶。

有本事911,没本事就炸自己国家(说的浅显,不完全贴合,只是突然有包袱而且想抖机灵)有没有更可靠的书籍推荐?很震撼,看到一半的感觉是出于先进思潮的知识分子走错道路,走向恐怖组织;后半段很恐怖,作为反对越战的组织,却杀了那么多无辜的人,已经变成了纯粹的人性恶面以及根源的嗜血、既然没了回头路就一条道走到黑的行为,已经失去了思想性正义性本身,除了第一代创始人,我极度怀疑后面那群追随者根本不知道自己在干嘛为什么而行动;陪审团起哄那几个镜头我有点难以理解,这么多人没有一个人会思及恐袭中无辜受害者吗?

2009年代表德国角逐奥斯卡最佳外语片的一部德国电影。买了好几年的一张D9,曾先后看过两遍。浏览一下豆瓣影评,看法不一,说的都是些关于历史,政治什么的,有些甚至看了个无字幕版也在给电影打分。当然这也很正常,但我要说的是,一部电影能看懂故事就行,其次就是这部电影是否拍得好看。就我个人而言,这部电影拍得很好看,原因是德国人拍电影从来不会遮遮掩掩,敢露的就露,想一起洗澡的就一起洗澡(男女),海滩上不管男女老幼都光着屁股,悠然自得,享受生活。?

不忘初心是所有的路的原则!可是走着走着就偏离了初衷……恐怖主义任何时候任何地方任何国家都不能容忍—-这是底线,以.....的名义进行恐怖袭击,造成无辜人员伤亡、财产损失、社会动荡不安,都是需要坚决清除的行为!看到最后,他们一致自我了断,还算是有些骨气吧……居然把主席的话如此曲解....也是慕尼黑事件的因之一,清楚了来龙去脉———————————————————不管如何,為胸怀理想、為理想而奋斗并付諸行動、最終献出生命的年輕的朋友点贊?⋯⋯

我觉得写实和还原历史是这部电影最突出的贡献,我是和一个德国小孩(18+)在电影院里看的,即使生长在西德,这段发生在30年前轰动一时的故事他也也并不知道,把这样一个故事搬上荧幕,在一个传媒极右的环境中,电影公司实为不易。此外,如果你也有过对于理想、青春、成长、对现实的愤怒与无奈,那么这就是会让你观后深思的电影。最难得的是,这是一部“几乎”没有立场的影片,尽量站在中立的立场上。

初代成员还是以理想为指导、行为针对性强且有底线的,二、三代基本上沦为以救出同伴为唯一目的、滥杀无辜的临时组合团体,巴德尔和恩斯林他们在知道自己彻底失败后因不愿延续错误而结束了生命。红军旅成员不是共产主义者,不哈苏甚至都不太左翼,他们只是想结束资本主义的奴役、追求世界和平和个体自由,但世界没有因他们而变得更好,反而让所有人都疏远并误解了他们的初衷,多么幻灭的一段历史。

那时的人活的真热血,虽然有些极端,引用网友评论:今天的年轻人不再像60年代的青年那样被谬误的意识形态引入歧途,理想主义激情过剩,到处滋事,是一件好事,但彻底的沉醉于物欲化中,丧失对自身私人领域之外公共领域的兴趣,丧失对公平、正义、进步的信念,陷入犬儒化的自我陶醉中,同样很可拍。我周围的年轻人,津津乐道的是体育比赛,娱乐明星,时尚物品,和他们谈论五月风暴,伍德斯托克,巴德尔-麦因霍夫,红色旅,浅见山庄,我觉得好像自己成了傻瓜和疯子,在讲着不着边际的呓语。

七十年代德国,袒胸露乳;小愤青们更以性解放和打砸抢为荣。彼时希特勒军国主义的哀嚎还在泥土里发出若有若无的回响,他的后辈们居然想跑到沙漠里实行军事化训练来实现理想。(当然这几个不知天高地厚的青帮菜也没坚持几天。)他们的口号惊天动地:解放全球被压迫的人们。今天看来,任何不同的意识形态在历史进程中都有惊人的相似,只是差个袖标而已。算是伪纪录片?电影书写历史,我们遇见自己。

这片演职员阵容挺牛的:导演导过《阿德龙大酒店》和《歌唱的屠夫》。两个制片人的作品分别有《浪潮》《帝国的毁灭》《香水》,摄影美术之类的也是这几个片子的班底。演员表往下拉一堆熟人:例如希林,文森兹凯弗,布鲁诺冈茨,lara和沃尔克布鲁赫等,男主是《罗拉快跑》的男主,还看过他演的其他几部,可塑性挺强。大家演技在这里面都炸裂了,又刷新了我对他们之前的角色印象。和另一部讲raf的《舍我其谁》相比,这部更偏向政治,具体事件都讲到了,而且暴乱和集会场面拍的很逼真,不错。而另一部更偏向于家庭情感方面,两者要结合一下就完美了。剧情前半部分很精彩,后半部分太拖沓了,篇幅缩短一点效果或许会好一些。

展示了令人矛盾的群众运动(烧一辆车是犯罪,烧千百辆就是政治行为)和德国人一系列战后的矛盾(对犹太人,对越南战争等一系列侵略战争以及是否要融入北约体系共同“维护世界和平”)。 首先,这部电影开头演示的警察示威人群对峙,警察开枪,每一方指责对方为黑暴简直和数月以来南方的局势一模一样,对这种场面,媒体起到的作用非常惊人。此外,本片展示了德国不同代际对以色列的复杂情感,二战中犹太人是受害人,战后他们靠美国人的扶持和强大的武装力量不断侵略屠杀他人,乱象的起初则是一战时英美法对中东和耶路撒冷的划分,世界不是谴责某一方的站队游戏,终究是看谁的拳头比较大,谁有更多的话语权。本片讲述的犯罪集团脱身于群众运动,转而激进化并且已经抛弃了群众路线,注定是几个人的自娱自乐。

在《返归未来》一书中听说了这部电影。它揭示了大众传媒复制的恐怖话语的遮蔽,还原出地缘政治间的国家冲突、历史经验与政治暴力的复杂性;既揭露革命如何蜕变为残暴与丑陋,又追问社会变革的可能与道德诉求的真义,使人们正视司法正义与政治正义之间的困境。我个人的理解是,巴德尔和迈因霍夫时代是一个过度的时代,革命开始被人们抛弃,恐怖主义还未正式流行,本片揭示了以RAF为代表的组织如何在两者之间架起了桥梁。

看完心情复杂,戴老师总结的好,上世纪左翼色彩的恐怖行动是“革命无望后绝望的铤而走险与反抗绝望的极端选择”。德国人敢想敢干,在在反越战高潮和各国共运串联的短暂“乌托邦年代”余波后,还在不断反抗,就这点来看似乎比处于集体青春期的法国要实际的多,但影片中呈现的桩桩件件反抗,都透着鲁莽、荒诞和疯狂,没有长远计划和目标,最后沦为一种应激反应和发泄,对现有的资本主义制度做不到任何的冲击,真是应了那句话,恐怖主义是没有革命可能性的人们想象革命的方式。当然随着冷战结束以后,新自由主义在这个世界大行其道,财富被前所未有的垄断,贫富差距越来越悬殊,上世纪这些看似冲动的行为反而值得怀念,起码那个年代对资本主义的反抗,没有被单一议程运动分化、不会进入被预设好的身份政治陷阱缠住搞无产阶级内斗,反抗是反抗不是表演。

获得奖项

  • 第22届欧洲电影奖
    第22届欧洲电影奖
    提名:最佳男演员 / 观众选择奖 / 费比西-杰出成就奖
  • 第59届德国电影奖
    第59届德国电影奖
    提名:最佳女主角
  • 第62届英国电影学院奖
    第62届英国电影学院奖
    提名:最佳外语片
  • 第81届奥斯卡金像奖
    第81届奥斯卡金像奖
    提名:最佳外语片
  • 第66届金球奖
    第66届金球奖
    提名:最佳外语片

预告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