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个摩梭女子的故事(2001)
评分:9.3
导演:周華山
编剧:
主演:
类型:纪录片
片长:56分地区:中国香港
语言:汉语普通话 / 粤语 / 摩梭語
影片别名:Tisese: A Documentary on Three Mosuo Women
上映:
IMDb:
三个摩梭女子的故事简介
「摩梭」位于云南省丽江地区宁蒗县永宁乡,是中国唯一的母系社会,男不娶、女不嫁,人们终生与母亲同住,没有主流社会的婚姻与家庭。摩梭人重女不轻男,没有「男压迫女」或「女打压男」的问题﹔女女男男在性别与性事上轻鬆自在,人间罕见..。在如此平等、自在的文化模式裡,会刺激你反思哪 些?我们又学到什麽?工作小组在没水没电的摩梭山区裡生活一年多,进行母系文化研究,收穫甚丰,且完成纪录片《三个摩梭女子的故事》。本片没有旁白,纯由摩梭人自行述说,透过老中青三代摩梭女子的生活与对话,来呈现母系摩梭文化的独特风采。
本片亦为「摩梭山区教育基金」筹款,门票收入扣除场租、全数拨归「摩梭山区教育基金」,以期山区失学儿童能重返校园。仅50元门票,已足以支付一个山区小学生的半年学费。
导演的话
在没水没电的摩梭山区生活了一年多,进行母系文化研究,如鱼得水,收穫甚丰,并拍成纪录片《三个摩梭女子的故事》。
此纪录片没有旁白,纯粹由摩梭人自己说话,透过老中青三个(三代)摩梭女子的生活与对话,来呈现母系摩梭文化的独特风采......。
简评
看完后不知道说什么...但是我不是很赞同弹幕里所谓的“超前”“先进”“这才是对的”,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婚姻制度和家庭观念,真的说不清楚,都有各自的幸福和不幸...比起歌颂“走婚”,我更想歌颂摩梭女子的独立自强、自信勤劳。让我印象很深刻的是“当家人”的概念,汉族的当家人可能是凌驾于所有家庭成员之上的父权角色,而摩梭人家庭里的当家人是干活最多的那个......||我最无法理解的就是两个人的婚姻为什么要变成两个家庭的事,而且还会多出很多让人心累的人际关系...还有彩礼、婚礼仪式上新娘由父亲交给新郎...我不理解,无法理解...||还是那句话-珍爱生命,远离婚姻...
原来只看过截图台词,视频值得一看。摩梭女性自信的面容坚定轻松的语气,声音清朗充满力量。结婚的好处啊想一想不知道,她们会生气地把在摔跤中总想占便宜的旅客重力摔在地上,一位摩梭姑娘讲有些外来旅客一天到晚想走婚,如果不是强力关系,她们通常会比较客气赶走:你很有自信吗?你很有魅力吗?你觉得自己很帅吗?到最后仍然为这样的地方因为商业化被迫遭受侵袭惋惜。以前老师上课提云南落后的走婚,带着猎奇的心态。看完了想到底谁是那个奇?
总有人把落后当先进,真是可笑可叹,说白了想要摩梭人的婚恋自由,但是有没有看到人家为了大家庭的付出,真让你偏安一隅一辈子,为大家庭一直付出,没法自由支配自己的生产资料和收入,你愿意?一夫一妻制度长时间证明是最有利于生产力发展的,可能在现代视角下一夫一妻制落后了,那也是因为生产力极大发展了,一个人也可以应对风险,当然了,很多时候一个人应对风险的能力是建立在父母这么多年的付出与时代的红利上。所以鼓吹走婚的人啊,不是幼稚就是真坏
一次新的碰撞!以前只是听说过摩梭人,但并没有这个契机去了解摩梭文化,在一个小时的观影过程里像敲门一样,我开始被迫地、彻底地重新反思我所固有的婚恋观念,小家庭与大家庭、走婚与出轨、母系文化、处女概念、成人礼、生育观念……很喜欢假小子,率真可爱,她真诚地对着镜头说:“工作的哪有开心的。”我真的乐了,瞎说什么大实话啊!“你很自信吗?你很有魅力吗?你很帅吗?”简直是灵魂拷问,很有意思的是翻墙回自己的家,这么早关门干什么呢!
即使母系当权,不温柔的摩梭女人依然像父系社会中的女人一样承担了大量养家的劳动。从全村免费帮忙建房和儿子不知亲妈来说,母系社会确实更偏向公有制的共产关系。母系大家族的安全感,消解了父系社会中性缘关系的至高地位,也侧面击破了缥缈的爱情神话。所谓的爱,不过是人类社会化中的一种抱团形式带来的安全感。而父系社会中的女性,因为出嫁丧失继承权而无产,在夫家寄人篱下居于非平等、被统治的下位者地位,让安全感缺失,爱情也就更稀缺珍贵被捧上神坛。
片中的女子说话太有趣了!难得绵延至当代的“走婚”形式确实有其超前性,但是也存在局限性,例如地位高的女性仍旧以“家庭”为重心,聚居生活,尤难以适应于人口流动性大、精神文明度高的现代社会,只好作为一种乌托邦想象。但它的产生、发展、保留都值得探究。感谢这段珍贵的影像,20年后的泸沽湖据说已经商业化非常严重了。在互联网普及的当下,加之对外交流-经济发展的需求,恐怕很难维护他们的“初心”,终究是一件无可奈何的事。
虽然影像不太清晰,毕竟早些年拍的,但是讲的比较全,介绍的也很丰满。还原了摩梭族女子包括当地男子真实的思想和生活状态。看完之后觉得,无论是婚恋观还是家庭观,他们的思想太先锋了。当地的女性大部分还目不识丁,认知水平却比很多所谓的知识女性还要高。再一次说明,知识不等同于文明。一个实现了平等,尊重,互助的地方才是真正的文明。有自由与互爱的地方,生长出来的认知,才是真正有利于这个世界的。
令人惊讶的是,里面无论男女的幸福生活指数都非常高,虽然辛苦但是幸福。盛行的走婚的形式兼顾了亲情和爱情,跟有着相似生活方式的居住是非常科学的。摩梭女人的自信正是身后强壮的家庭带来的,这种有血缘而无亲疏远近的大家庭是摩挲女人自信的根源;同时,摩梭女人的自主意识也是自信的表现,她们强调“自我”的概念,她们是不依附与他人存在的,所以她们没有“丈夫”的概念,最多会说“这是我孩子的爸爸”……哎呀,有趣的太多了,根本说不完
注重大家庭观念,注重身心自由。我实在想不到这种社会结构下究竟会有谁能够被“压迫”。当我意识到当今社会中很多女孩子没有真正的家,意识到自己无法完全安心的成为别人的家人,我就会越来越为自己以一个女性而生活在这样的社会中感到痛苦。消费主义和父权社会结构根深蒂固扎在人们心中,摩梭人的淳朴和自由就更显得弥足珍贵,没有哪种先进哪种落后,没有哪种对或者错,人们都能感受到轻松自在,对我来说就是唯一正确并且需要坚持的结构。
149|前面看着特别特别舒服,见惯了一些鸡毛蒜皮、互相算计,很惊讶在我国境内还有这样的桃花源,这种大家庭式的其乐融融特别有人情味儿。女子释放生产力后,洋溢着健康而勃勃的生机,谁说女子不如男呢?越到后面越有点担心这片乐土会被外来城市文化影响而逐渐丧失这种传统,虽然文明进化到这儿了,但谁能预算到未来是不是会周而复始,以及在金钱利益的腐蚀下,谁能保证自己最后一定不是养老院里的一截枯木?很羡慕,什么时候能生活在这样的社会里呀。
故事一:爱情观:恋爱了唯一的“约束”就是爱本身,男女之间的情爱比不过大家庭的爱;婚姻观:即使结了婚我还是我,他还是他,他顶多是孩子的爸爸,而不是我的丈夫,我更不是他的妻子;:孩子诞生后先关注健不健康,而不是性别。故事二:家庭观念与养老制度:摩梭族无论男女是生活在自己的大家庭中,大家互帮互助,当家人只当家,不当权;其他文化则是女性要“嫁”去别人家里,失去话语权。故事三:走婚并不是随便的关系,讲究你情我愿,永远是恋爱的状态;经济发展(旅游业)以后对当地人生活和社交的影响。摩梭人强调家庭关系,有一定的封闭性。重女不轻男,男人也尊重女性和她们的付出。
纪录片好是由于素材好而不是导演好,这是很多云南地区纪录片总有的评价。大家拍下来许多素材,但导演的手法提问剪辑可以是基本没有。讲到大家可以走婚或者不走婚的包容,想到如果母系社会都是这样,那也是一种我们现在讨论的多边关系和多元成家。以及她们使用东巴文和跳锅庄,唱藏族歌曲,是一种文化交流融合吗?之后听摩梭人博物馆的馆长聊天,听他们的现代故事,觉得旅游业和各种文化运动的冲击前所未有的大,经济收入可能没有增长太多,污染和文化宗教的统一但一个不少的到来了。 记两位朋友和我的讨论:(我笑出声,作为不婚不育的女同当时完全没有考虑这一点),为什么走婚的人不想压迫不走婚的人,而是包容呢,世界上的多数对少数压迫这里不存在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