旺达(1970)
WandaUP:2023-07-18
旺达简介
In grim, rust-belt Pennsylvania, Wanda is down and out. She works sporadically, has abandoned her husband and children, sleeps on her sister's couch, drinks and smokes too much, and goes home with men just to have a roof over her head. One night she walks into a bar after closing and finds a nervous Mr. Dennis pacing. She takes up with him, and he proves to be a criminal. They go on the road, visit his father, and he plans a robbery. He's rude and demanding; Wanda accepts his abuse docilely. What future does she have?
第31届威尼斯电影节帕西内蒂奖 最佳外国电影芭芭拉·洛登
获得奖项
- 第31届威尼斯电影节
获奖:帕西内蒂奖-最佳外国电影
- 芭芭拉·洛登 Barbara Loden导演
- 芭芭拉·洛登 Barbara Loden演员
- 迈克尔·希金斯 Michael Higgins演员
- Joe Dennis饰 Joe
- Charles Dosinan饰 Father
- Arnold Kanig饰 Traveling Salesman
简评
曝光显然是技术粗糙所致,但在颗粒跳动的影像中,一切宛若高烧产生的幻觉。从远处窥视:镜头从远处缓缓拉近、跟随,行走在肮脏土地上的洁白灵魂,是梦游者的梦呓,游荡者之歌。打开红色大门,踏入黑暗境地,殊不知是一场充满危机(红色)的旅程。镜头在两人面前微妙切割,角色的凝视望向对方观众,滋生出不可名状的情愫。以飞机为被拍摄物串联起男人与旺达之间的位置关系,再用拉镜头制造出男人与旺达之间关系表达的微妙构图。混乱的视点配合角色异常的举动营造出不安的氛围,此前同一的叙事线就此被分割。手持伴随角色的奔跑晃动,短暂分割的叙事线就此重合,可早已在灯光的照耀下破碎,待镜头伴随着角色的视线一同平定,一种难以言说的混沌感伴随角色的注视与嘈杂的周遭侵袭而来。再次遁入黑暗,纵使影像在此刻定格,音乐仍在流动,游荡还将继续……
确实是好莱坞电影里的一股清流,《旺达》把传统剧作中的人物降次、提纯为了一种原始而纯粹的生命状态,这个毫无主体性、主动性的女性角色呈现出强烈的悬浮的在场感,无所事事,漫不经心,似乎电影中发生的一切没有她仍然会原样进行。看完最后一场戏愈发能对旺达感同身受,这个世界永远不适合这样漫无目的的生命,没有欲望,只是孤独地、被动地活着。所以我认为《旺达》并不是普世的女性主义,它更多地将温柔的目光给予了这些游离于社会、世俗之外的“剩余”。
令我惊讶的是,我曾经对金敏喜的评论与杜拉斯和德里罗对旺达的评价逐一印证。无论是杜拉斯说“《旺达》中有一种奇迹。通常,视觉再现和文本之间是存在间距的,被摄者和表演之间也是如此。但在这部电影里,间距完全被消解了,在芭芭拉和旺达之间有种瞬间且永恒的连续性。”还是德里罗说“旺达是被设计出来的一片空无”,都与我对洪尚秀镜头下的金敏喜的看法如此切合。但是芭芭拉显然比金绝望,这种软弱甚至让观众窒息,但是这种描写/拍摄人的方式抵达了其他形式难以抵达的准确。同时,芭芭拉是自己拍摄自己,金与洪却达成了表演者与拍摄者主体分离情况下的契合。
整部剧转折点那里的酒吧戏,设置很巧妙,阴差阳错的相逢,最后一眼也未曾看到的离别。对于wanda而言,都只是一场虚无又耗尽一生气力的旅途。再次回到矿山那个熟悉的地方时,wanda终于有了自我意识开始反抗,她终究是改变了。这么来分析,算是很典型的剧情片模式了。纪录片式的摄影,很符合本片的气质。总是会想到卡萨维茨的电影,很奇妙。
这个应该才是小成本独立电影吧。参考书里看到的电影过来看了,确实拍的很好,做了一个很好的可以有能力效仿的例子,拍的挺好,故事感觉上有点简单了,有点雌雄大盗的感觉。我认为前两幕好看一点,人物的困境状态和转变都拍的挺到位的,加上这个纪实的手法,我个人很喜欢,但是最后一幕感觉有点草率了,但是可能也不是作者想要表达的东西,在我看来可能人物所处的困境和她所代表的一些东西才是主要的吧。调度确实是教科书里写的一样比较简洁,其他的感觉没啥可说的了,剧情现在来看也没啥新意,当年可能挺有新意的。但是美国那种烂掉的环境表达的倒是挺好。
同为女导演的女性主角公路片,一开始以为是《无依之地》式的孤独漂泊之路。但纵观全片,二者所探讨的东西关联甚少,对比《无依之地》取巧式的对漂泊田园牧歌式勾画,《旺达》对漂泊、孤独与身份认同的笔触更为质朴与见深。与其说旺达是男权社会下叛逆而桀骜的反叛者,不如说其是无所皈依的游离者:所处在一个男性为中心构建的话语体系下难见女性自身的主体意识,当脱离了这个社会的身份期待时,女性又如何在被挤压的生存间隙中不再像离魂异客般流离失所、去赋予自己存在的价值?
影史十佳。电影,是人类视觉中的盲点,正如胶片下看不清的Wanda,我要和芭芭拉•洛登一起探索她(是的,电影也是“她”)。我也不认识芭芭拉•洛登,但通过Wanda,我想说我已熟悉了真的她。洛登私下里告诉我,好多概念都需要不断地重新裁定,什么是女性电影?什么是表演?什么是类型片(喜剧/动作电影)?Wanda又是谁,她不是电影人物,因为“电影”都已被温柔地瓦解掉。“Wanda”也不是电影的名字,“她,就叫Wanda啊”,当洛登跟我说起她时。
顺流而下,尝试抓握,然后和解。结合纪录片看导演做到了两种和解,电影里做到了与虚无和解,没有目标,没有动机,虚无的时候会想要抓握什么东西,男主想要抓握物质,迷恋金钱,迷恋体面着装,女主想要抓握肯定,从家庭主妇的角色中走出来,无所事事也被社会排挤,女主总是被动的,离开家庭,工作被辞退,工资被税收,钱包被偷走,像一个浮萍一样随波逐流,男主给了她肯定,教她应该怎么做和赞许,女主似乎找到了存在的意义,女主在男主死后试图反抗虚无,逃跑强奸,后来又坦然面对一切,抽烟沉思,与虚无和解。现实里洛登临死前还想要排尤金奥尼尔的戏,讲述一生遭遇,总说人生没必要这么苦的,并能够从容的说,对于死亡,她已经准备好了,能够和死亡和解。这两次和解中在女主身上表现出了一种从容不迫的坦然和一种不动声色的英雄主义
。①潦倒贫困、抛夫弃子的躺平族女主与虐待狂罪犯在一起的故事,一个为了生存一个需要掩护/帮忙。②反《雌雄大盗》。③电影有点混乱:它使用了粗糙影像+实景拍摄+自然光、低饱和度调色、吵闹的环境音(杂音)。如果说这些是为了纪实感,那么大量的特写和一些观感剧烈的变焦就与此错位;如果说这些是渲染烦躁,那么反戏剧化叙事、大量深焦(运动)长镜、甚至女主的表演都与此错位。④大量以手持拍摄渲染女主生活的动荡感;有几处鲜红色运用同质于《红色沙漠》。
一部被遗忘多年的女性独立电影,芭芭拉·洛登自编自导自演,人戏合一,是作品的最高境界,她做到了。不同于光鲜亮丽的《邦妮和克莱德》,这部《旺达》只有粗颗粒质感的“真实”,但这才是她想表明的立场。《旺达》像极了芭芭拉的一生,儿时父母离异,母亲不在身边,婚后与伊利亚·卡赞的关系也不算融洽,这样的人生注定充满孤独和无奈。只是和旺达不同,芭芭拉知道自己想要什么,假如不主动追求,她一定会成为下一个颠沛流离的旺达。芭芭拉留下了一部与好莱坞风格完全不同的女性作品。英年早逝,唯作品永恒。
错过了十分钟的开头。背离了常人谈之色变的纲常伦理之后,旺达依附于各个男人,直到碰见一个集合了众多缺点的劫匪,她没有逃离,反而忠实地跟随了他——一个某性别阴暗面的象征,一个特殊的写照。天真地以为结尾会是同性互助关怀,结果则是陷入另一个囹圄。旺达,傻得可怜的、悲惨的旺达。自编自导自演,自镜头从老板打扮的人腾挪到躺倒在地的人之时,剧情就开始尤其显得有意思。芭芭拉的表演真将角色的傻气自然地表现了出来。
一部以女性为主体的流浪公路片 一无所有,没有追求,没有理想旺达希望重新定义自己在70s这个动荡不安 充满着反抗混乱的美国社会 她不是传统抗意义上的好母亲好妻子,但她也不是常规中“鸳鸯大盗”中的女罪犯,没有嚣张跋扈,没有强势强硬,她只是一个在这张追求自我意义中被男性物化的女性形象,被父权压制,被凝视,被控制,被束缚,被定义,想要独立但是只能靠男人的施舍和救急过活;她在社会上是孤独的,她找不到同类,不够左也不够右,重新定义自己但是以失败告终,最后孤独迷茫的坐在酒吧,那种迷茫的眼神是70s妇女的缩影…或许她就像那场戏里她凝望着那架飞机的状态,世界环绕着她,但是却不接受她。粗粝的影像配合着疏离的构图,仿纪录片的拍摄手法冷酷而无情,用镜头捕捉着一切的情绪和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