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假期(1991)

UP:2023-07-16

上海假期

评分:7.1 导演:许鞍华 编剧:吴念真 Nien-Jen Wu
主演:午马 / 黄坤玄 / 刘嘉玲 / 王莱 / 孙鹏
类型:剧情 / 家庭
片长:82分钟地区:中国大陆 / 中国香港 / 中国台湾
语言:汉语普通话 / 英语 / 上海话
影片别名:阿拉来的一个美国孙子 / My American Grandson
上映:1991-11-07
IMDb:tt0105380

上海假期简介

生活在上海弄堂里的顾老伯(午马 饰)自从儿子儿媳去了美国之后,一直一个人过。日常生活单调且节俭,只有在干女儿(刘嘉玲 饰)来看他时,才会好心情地多做几个菜。一天,儿子的电话令顾老伯的平静生活波澜大起。原来因为儿子儿媳要去进修,所以孙子顾明(黄坤玄 饰)要来和他住一段时间。然而,在美国出生长大的顾明根本无法理解和适应弄堂里的生活,于是祖孙俩之间的矛盾开始显现并激化,顾老伯一味的迁就也无法改变孙子的思想。终于在一次大吵后,顾明离家出走,然而这次出走却深深地给他上了一课……而随着他归期的渐渐逼近,顾老伯和弄堂里的老邻居们也流露出不舍之情……

简评

《上海假期》是一部充满上海味的电影,不好看,但是很喜欢。顾大德爷爷一直很寂寞,儿子媳妇去了美国,唯一的孙子也不在身边。他每天就是给自己弄碗阳春面,去曾经工作过的学校看看,还有就是等自己的干女儿来看他。邻居东生他妈对顾老头有点意思,整天借机找茬和他说话,虽然磕磕碰碰却也别有一番情趣。

空镜头始,空镜头终,把美国孙子来上海这段时光搁进电影的时光琥珀里,许鞍华第一次实写大陆。用的台湾班底,不准确的地方当然有很多,比如上海小朋友说话怎么可能台腔台调,但完整套用了台湾常见的情节剧公式(整个故事既是一场风波,也是一次难忘经历),整体算尚可。午马和王莱搭戏不亚于同年的郎雄,这个故事比《推手》还要尖锐许多,在中美生活条件差异如此巨大的情况下,让一个生在美国的华裔孩子回中国生活、上学,确实就是受罪,这个矛盾根本无解,所以后面情节化解冲突是非常突兀的,虽然那段看着很舒服。有几处剪辑够冷酷,比如最后孩子一早启程坐飞机离开,在机场跟爷爷最后拥抱,这类电影,观众等的就是这一幕吧,结果一下子剪到晚上爷爷一个人在江边抽烟。谷歌地图看了一下片中拍摄地上海石库门的步高里,不出意料街景变丑。

同《春风得意梅陇镇》一样,九十年代一头一尾,都是朱永德操盘,汇聚陆、港、台三地于上海的电影,影片讲上海弄堂老人迎接美国归来的孙子,其实也是影片背后的许鞍华、李屏宾、刘嘉玲、午马、孙鹏们的寻根,因此找来这群港台电影人来讲这个故事感情上并不违和,但许鞍华1991年拍的上海可真的挺违和,尽管她找到了老年人的公园休闲迪士高、里弄小学、自行车王国这些贴近上海人生活的点,但拍到真正内里的七十二家房客,怎么拍怎么还是像香港的庶民电影,午马和郎雄外形相似,戏路相仿,但他在镜头里永远多一丝顽皮,云南插队的闪回只能说在完成编导对大陆缺失部分的想象,对电影主线影响不大,由此带出的刘嘉玲线整条也基本意义不大,继续推至塑造上海老人部分的缺失。这里面的内在逻辑还是反映出编导其实并非站在老伯视角,而是那个外来的孙子视角。

一看编剧是吴念真,了然一笑。吴念真+许鞍华,那真的就是温情有余深刻不足。外来者+儿童,本来是一个绝佳的陌生化视角,重新审视本土的日常生活,本应该有很多有趣的、有张力乃至冲突的细节,但是电影里把这种张力和冲突的处理都很表面,(但即便如此,文本+表演还是比最近的《别告诉她》要好,不过两者的问题是很相似的),说是现实向的作品,但电影里的现实是一种过分美化(吴念真化)的现实,加了厚厚的、自以为是的美颜滤镜,基本浪费了这个设定。但是片子里有一处细节特别好,爷孙俩吵架后孙子离家出走,回来后不说话,爷爷就跟鹦鹉说话,实际上内容却是问孙子,这种处理方式真的,特别中国。以及摄影竟然是李屏宾。。

做人不要等待,等待的结果就是一样不新鲜,只有自己不断的去追寻才可以。就像午马饰演的上海老大爷,一个人苦闷,需要新鲜刺激,但是真来了一个大孙子,自己又不一样照顾的来,人啊,永远都是这样,没完没了,享受生活当下的美好是多么的需要能力和毅力啊

今年是上海浦东开发建设30周年,黄浦江西岸的年轻人们望着对岸,迎来全面对外开放。爷爷带着孙子骑车经过黄浦江边,一路走来,展望未来,科技融入生活,陕西南路的步高里弄堂里依然飘着阳春面的味道和绵延不绝的自行车铃声还有阿妈们的唠叨。我爸爸告诉我说上海很漂亮,可当我即将离开,我眷恋的只有弄堂……

吴念真编剧,许鞍华第一次大陆拍摄。大上海的小弄堂(步高里),鸽子间,邻里鸡犬相闻。91年,即使是上海,自行车与收音机才是日常,可口可乐和游戏机随身听都是珍贵物品。戏剧冲突很激烈,从小美国长大的孙子回家乡与爷爷共度一个假期,什么都不习惯,什么都看不顺眼。“上厕所要排队,洗澡没有浴室。我爸说上海是中国第一大城市,我根本不信。”中国开放还没几年,中美差距那么大,孙子的不适应和不理解不言自明。化解来得突兀,转折并不自然。爷爷是退休的小学老师,又有一段知青经历,老年的孤独与生活的清贫,几代人的观念差异,影片的情绪很复杂,线索很多却又讲得不够清楚。台湾和香港的班底,始终是在迷雾中看大陆,还有想象中的乡土情结,理不清说还乱。(演员身份杂乱,无论是粤语版还是国语版,配音都很尴尬,是影片一大败笔。)

到今年正好是30年前的上海,霓虹招牌才刚刚挂起,红砖青石的弄堂小巷,午马老爷子的洋泾浜英语,都有一种杂糅的历史;故事前后很长的时间,上海的时代脉搏都太剧烈难以忽视,被冲刷和保留下来的文化符号,都值得更深的挖掘;人物举手投足的细节自有情节和背景的流露,NJ的剧本稍微有些段落拼凑的嫌疑,美国来客和上海乡下的段落免不了有对两个彼岸文化的想象;

本片值得关注的点在于1991年的上海,还未崛起的中国,在大上海这座城市里普通人的生活,在弄堂里还没有普及热水器,教育还比较落后,不过老年人们已经有了广场舞,满大街基本都是骑自行车的,而在这里顾老爹是孤独的,儿子儿媳远在他乡,送来一个生活方式完全不同的孙子,一味地满足孙子住旅馆吃大餐喝可乐,终于忍不住打了一巴掌,离家出走的孙子在陌生的农村家庭里终于体会到了生在这片土地上的人们最朴实的爱,最终回到爷爷身边,重新建立了互通包容的感情,最后的离开又让人变得默默不舍,顾老爹依旧孤独……这个故事很普通,很多导演都拍过,主要在于其中真实的生活能让人一窥过去的年代。

文化的的差异带来戏剧的张力,观念的不同导致沟通的障碍。老式陈旧的弄堂,和谐的邻里关系,人情味儿十足的左邻右舍,带来老上海别致的景象和风情。亲情需要陪伴更需要沟通,孙子从最初的自私自我傲娇到后面情感的爆发,他在成长也在学着去爱别人,所以大环境真的可以改变一个人的思维方式和行为习惯,而他们一起经历的点点滴滴都已成为爷孙俩共同的回忆。在《孙子从美国来》这部影片中我看到了这部影片的影子。午马老师演技实在太好了,不愧是老艺术家。

,鞍华导演拍了一部她的《冬冬的假期》。和《客途秋恨》一样,优点和缺点都比较明显。缺点主要是连贯性上,有些情节转换有些生硬。说实话,这个题材挺老套的,中间甚至插入了一段《变形计》。但我还是喜欢鞍华导演一贯的,用非常舒缓移动的镜头慢慢从镜捕捉人,这给我一种强有力的安全感,一种对人与人之间关系充满信心的安全感。就像这部电影对文化冲突下老幼两人冲突的展现,一边是成长“小孩子都是在睡觉的时候,偷偷长大的”,同时也包括了中国人对彼此依恋的展示——心有戚戚焉。

许鞍华拍日常烟火真的很好,但不太善于处理激烈情感矛盾,一场爷孙决裂戏,一场爷孙和好戏,都巨尴尬无比。而且全片充满了外来者对于上海(或江南)的凝视,这种凝视和想象或可称为“上海主义”? 这戏拍到结尾疲态尽显。但最好的还是拍下了80年代末90年代初的上海,感觉亲切!(另外此片主题对标《推手》,而从编剧到导演水平高低立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