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略知她一二(1967)

2 ou 3 choses que je sais d'elleUP:2023-07-15

我略知她一二

评分:7.5 导演:让-吕克·戈达尔 编剧:Catherine Vimenet / 让-吕克·戈达尔
主演:安妮·杜普蕾 / 玛丽娜·维拉迪 / Joseph Gehrard
类型:剧情 / 喜剧
片长:87 分钟地区:法国
语言:法语 / 意大利语
影片别名:Two or Three Things I Know About Her / 我知道的关于她的两三件事 / 我所知道她的二三事
上映:1967-03-17
IMDb:tt0060304

我略知她一二简介

与戈达尔的其它作品一样,这部电影并不遵循传统的电影叙事弧:开端、冲突和结果。相反,它为观众呈现了女主角朱丽叶·詹森(玛丽那·维拉迪 Marina Vlady 饰)24小时繁杂但空虚的生活。60时代中期的法国,各种社会哲学思潮都在发生变化,朱丽叶表面上是一个中产阶级的已婚母亲,身份之后却是一个兼职妓女,独自应对沉重的生活压力。朱丽叶先把哭闹尖叫的孩子送到一个专门为应召女郎照看孩子的男人那里,然后开始她一天的生活。购物、做家务、带孩子,她平淡无奇的日常生活时常被客户的约会所打断。
  片中的故事形态早已支离破碎,充斥着各种旁白、字幕、符号、毫不相关的镜头画面。虽然影片在拍摄时有脚本,但是戈达尔要求演员在表演时突破“第四道墙”,随机创作台词,与镜头外的工作人员进行互动,使得这部影片充满了实验性和批判意识。

简评

戈达尔第一次使用了这样窃窃私语的“温柔”男声旁白。&音乐与画面的一贯不协调在本片倒没有很突出,只是依然在戈达尔放任下互相争夺着叙事的主导地位。,探讨了法国的后商品化社会中妓女这一生存群体和社会的关联性,本质上是跳脱和不明所以的。多处仍然涉及越南战争,这真是戈氏的倔强…,视觉享受佳。。

戈达尔再次用他那磁性的嗓音以低吟的方式开始了他的语言学课堂,或许这次还有哲学社会等科目夹在这节课里一起讲了,甚至旁白低吟时那杯咖啡恍惚间都像是浩瀚的宇宙。之前觉得戈达尔电影很多时候像是对观众的挑衅,现在觉得应该属于对电影基本规则(差不多这意思)的挑衅,所以才称之为实验,不过我认为这种实验更偏向带些“挑衅”的意味。不过这一回倒是挺受用,挺多东西居然都能明白点意思甚至有些已经能欣赏了。这是我已经略知戈达尔一二了还是戈达尔的确想让我略知一二所以拍得简单了些?

镜头支离破碎剪切转换之下,偶尔有闪过的旁侧的人开始自白,对着镜头或是对着空气讲述自己,突然有种感觉,语境中的“她”并不单单是哪个个体,而是融合包围着万千个体的社会与世界。五十年前的人迷失在当下,对未来的世界与人盲目自信与憧憬;五十年间世界变了,世界里的人重复着五十年前的旧日往事,很莫名其妙就被打动。咖啡馆里的两段交谈不喜欢,破坏自我感知的氛围。

这一部看得确实是我略知她一二,越看越觉得戈达尔深不可测。戈达尔的耳边细语式旁白+直视镜头的对白,让观众和演员一样身临其境,亲自感受导演现场的存在和调度;字幕卡+突然中断的音乐+噪音掩盖部分台词都是间离的老伎俩了;打工还要兼职接客、负责孩子的教育和陪伴以及近乎隐身的丈夫,所展示女主的一天很有女性主义气息;咖啡泡沫的特写、用玩具枪连续向镜头开枪、点燃香烟和后面那个360度全景镜头很有意思…

#上海电影节 跨城去看,结果白天到处逛老街道和博物馆,看电影时昏昏欲睡。还有戈达尔电影独有的气质:细碎又看似毫无意义的旁白加上人物凝视镜头时的空间打破,时断时续的声音处理与人物做爱场景突然切到工地上的轰隆作业,蓝红配色的极致使用将整个不连贯的甚者不能称为故事的叙述添上了超现实的色彩。整片看下来,对人物所获知的信息仍然是“我略知她一二”

戈达尔说:“如果我选择去描绘卖银这种工作,这是因为对于我来说在巴黎生活着的每个人或多或少都过着济女似的生活,字面上的卖银是最浅显的例子,出卖自己的身体但是灵魂同样可以出卖。这不是个别现象,而是一种共同现象。是一个人做一些他不愿意做的事。我们同样做着不愿意的事情,如果我拍广告大力赞美西姆卡汽车,那是其实我是喜欢法拉利的,但是我出卖自己令自己喜欢西姆卡。而在济女的案例中,她出卖的只是比我更私人一些的肉体。我认为广告就像是卖银,你可能说广告就像皮条客,而我们就是那些济女,它剥夺了我们的自由。巴黎和郊区重新组合重新组建和装配成一个更大的区域,令我惊讶的是这个区域重建后成了个更大的济院,它上演着济院里所有的特色,人们为达成自己的目的出卖着自己。”摘自b站Stalker-K上传的戈达尔谈“我略知她一二”

作为戈达尔创作政治电影的初期作品,反应60年代欧洲的经济异化,各国移民和殖民地移民与法国本土的不可相容性(开头即交代女主是俄罗斯血统)。反映电影/媒体在现代社会的本质/意义,就像影片中一再强调的词语的模糊性,电影/媒体所表现的真实也值得质疑。形式上采用纪录片式的纪实手法,类似让鲁什宣扬的纪录片理念,“尽量”还原当时的巴黎社会,不是用好看的画面、精致的运镜、悲伤的调性,而是以支离破碎的空间、片段来展现。物件的活动(如咖啡、机械)的镜头,与人的活动的镜头,具有相似性,把人物形象和表演尽量扁平化,使得人“物质化”,质疑人的实体的存在/本质。经典镜头是环绕一周的全景的空镜,接女主的独白,女主的头固定在银幕下方。女主用拼凑式的碎片化的(甚至有点硬拗的)存在主义现象学词汇,描述生活和社会,即语言的异化

一段不连续的妓女生活,消费社会下被客体化的女性,如同片名所表示的那样,看到结尾也只对女主角略知一二。戈达尔照例采用间离和自反的手法,时不时打断叙事进程,插入与场景无关的画面,让演员直面摄影机讲话,融入大量政治、哲学与艺术的观点制造出复杂多义的文本,不和谐的感觉贯穿始终。

处在一个转型期,或许同中国姑娘有些类似。但由于中国姑娘没认真看,暂且不在此方面过多评论。这部我可真1分钟没睡看完了(主要是今天都快睡10小时,再加上ac最后一排挤得不行没法睡),但真的平平无奇……但至少还是比68后那几部有意思得多的,毕竟还是有一些细碎情节而不至于沦为《学习的乐趣》那样的“脱口秀式电影”。这部电影应该会和其他几部一起被我遗忘在全体戈达尔序列之中。以及,每多看一部戈达尔就让我对《影像之书》多爱一分……

戈达尔的电影中你总能找到灵感或学到点什么,创新能力极强(即便是对之前的创新而言),配合采访式的互动和低声细语的旁白,本身就挑战性十足,又在此基础上加入背对观众对话、店员突然的自我介绍、演员的即兴发挥、旁白根据镜头内容的即兴发挥等反常规形式。(自然地走进浴室)、重复镜头、跳切点到为止,(一种技法表现不超5秒),将平常事物极端放大关注的陌生手法(《砂之女》也同样用过)出彩至极。“艺术是什么,就是把内容变成形式,形式就是人”5.“二十世纪的大希望”后紧跟废弃的车辆、马路和栅栏镜头的象征性。,脱衣服时的剪影。,突然的转场和对话。

若说实验感,我确实是能够感受到了。整个片子看完,感觉不到喜剧的感觉,偶尔有一点微不可查的冷幽默,或许是错觉。色彩上视觉感受很特别。总体感受是,疲惫。就像女主那句独白中,她的疲惫和压力,淡淡地而无奈的,麻痹的,沉默地接受生活的现状,伴随着现实中的战争,资本,政治,阶级。总在恍惚间感觉自己不像在看一部电影,而是在光明正大的窥视女主角的生活。感觉还没有很看懂,甚至时不时有些迷惑,而回想起来对于一些细节,却好像想要反复琢磨,感觉到女主的空洞或者说空虚的生活状态,似乎又想到了自己的生活。电影名很奇妙,吸引我的感觉。看完后再品倒不会有那种莫名其妙的感觉了,倒感觉很温和,很符合,像是讨论区看到的说法——“很亲近”。

确实没get到,估计是不了解彼时的社会环境、政治结构等等,毕竟是部新浪潮强相关的电影。在我的视角下,就是一些主观又小众感十足的对话或独白,加上一些任何一个自称艺术家的人都可拍取的点状感的画面。只有两个情节印象较深,一个是关于语言就是个人世界的边界的,还有一个是一位女生无法在公共场合谈性……不过毕竟是戈达尔,琐碎的倾倒背后应该是有大师想给出的隐喻的。各种颜色挺美的,就不打分了。#SIFF上影节2023

我略知她一二演员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