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娜的情欲(1969)
En passionUP:2023-07-14
安娜的情欲简介
本片描述一名离了婚的中年男人在小岛上过着隐士般的生活,整天梦想着一个不明身份的女子,后来两个分别有着悲伤恋情的女人先后闯入了他的世界。本片是部十分隐晦和复杂的心理片,两个女主角的关系犹如导演英格玛·伯格曼的《沉默》与《假面》一样不可分割,色彩在片中发挥了重要的象征作用, 对伯格曼作品没有兴趣的观众会感觉本片十分沉闷干涩。
获得奖项
- 第35届纽约影评人协会奖
提名:最佳影片 / 最佳女演员
- 英格玛·伯格曼 Ingmar Bergman导演
- 马克斯·冯·叙多夫 Max von Sydow演员
- 丽芙·乌曼 Liv Ullmann演员
- 毕比·安德松 Bibi Andersson演员
- 厄兰·约瑟夫森 Erland Josephson演员
- 拉尔斯-奥弗·卡尔贝里 Lars-Owe Carlberg演员
简评
158/365days。打断我任何一双试图进入的眼睛,第一次观看伯格曼如此艰难,两天看了四遍,终于完整地看完。穿插有演员对于角色的创作札记,但这种元电影的手法在这里完全是两个极端,不断地间离打断叙事对初读者太不友好了,又算是伯格曼帮助深度理解的仁慈。长镜头横扫字稿已经对「肉体与精神上的暴力」作了暗示,对多段两性关系集合的集中描述,仍不可避免带有悲观色彩,用谎言拥抱谎言,孤独却无法拥抱幸福,反复沉沦的情感困境,是情欲也是受难。同《呼喊与细语》转场之红,同《假面》之孤僻小岛,或者我是不是该先看《羞耻》啊。
这片相对来说有些晦涩,倒不是难懂,而是一个主题经由多种途径来表达,颇有些凌乱。如果仅仅只是想要表达安娜的感情关系,我不知道达娃存在的用意何在,是为了映衬在感情关系中,处于弱势一方卑微及失尊的地位。埃利斯和安娜都是婚姻关系中的强势一方,相反达娃和男主则是另一方。影片也许还强化了失尊,即无论在感情关系中还是社会关系中,失尊的人都不具备人格属性,是被他人踩着的一种生物。看过英格玛伯格曼的婚姻生活,秋日奏鸣曲,呼喊与细语,表达的感情线索单纯,所以本片的风格还是不一样。也许是本人理解能力不够,对那些讳莫如深的场面难以理解,而且一向以张力著称的典型方式,本片中没有看到。
伯格曼的第一部彩色片。比 假面 更真实的场景,却也是更残酷无情的现实与内心。镜头美学价值过高,基本后来的欧洲艺术电影的基本审美已经确定并且难以再有超越。继续用更逼真的视觉感受传递更虚无更荒诞的内心与人物关系。安娜的虚伪甚至变态,安德里亚斯的冷漠甚至寡情,婚姻中的虚伪与不可逃避的崩溃。最大的亮点是在剪辑中穿插演员的访谈,大大增加影像维度,在走出角色的过程中获得走进角色的心理体验,四两拨千斤,更被后来人效仿无数。自由究竟是增添羞耻的威力还是止痛药?心与心永远不能真正靠近
不愧是彩色的黑白片,太棒了。摄影和光线还真有老塔的感觉。打破第四面墙讲述人物小传和影片本身的过渡很流畅。安娜的一处梦境延续了《羞耻》的结尾(简直一模一样)似乎和上一部形成了一个闭环。人物的设定和走向倾注了不少导演自身的故事和情绪,还是在存在主义造成的焦虑中挣扎。特写镜头下的表演细节拉满:听到安娜秘密后独占的欣喜,在餐桌上被试探后的思考、得知妻子偷情后压制不住的冲动等等。 .Passion就Passion,别加上情字啊!
找到了《羞耻》的中伊娃的梦境,虽然是梦境,却仍是一个比饥饿、困顿、孤独、死亡……更让人无法摆脱的困梦。玫瑰还在燃烧,不安与焦灼是燃料,终点即是起点。女人站在情欲的两端,面对生活时就像一条试图吞掉自己尾巴的蛇,以自我为圆点开始营造生活的假象。谎言最先都是从自身流泻而出的,到底谁是生活的营造者,又是谁摧毁了它?安娜和伊娃就像同一个硬币的两面,看似不同却又无法分割。
本片描述一名离了婚的中年男人在小岛上过着隐士般的生活,整天梦想着一个不明身份的女子,后来两个分别有着悲伤恋情的女人先后闯入了他的世界。本片是部十分隐晦和复杂的心理片,两个女主角的关系犹如导演英格玛·伯格曼的《沉默》与《假面》一样不可分割,色彩在片中发挥了重要的象征作用, 对伯格曼作品没有兴趣的观众会感觉本片十分沉闷干涩。
陀翁的“奥赛罗根本不是因为嫉妒而杀死了苔丝而后自杀,而是因为他被人剥去了理想。”女主信仰完全的坦诚,却被丈夫出轨,放弃,最后决绝的方式也许只是因为理想被毁灭之后的同归于尽的绝望。她在那个儿子被行刑的母亲前跪下并忏悔:请原谅我。活下来的她只能依靠谎言来重构自己虚妄的信仰,无人可以原谅她,因为她自己无法宽恕自己吧!伯格曼的影片中总会出现动物被残杀的画面,每次看到都会带来最直接的视觉冲击。弱者在迫害面前毫无反抗的能力,就像那些被猎杀的动物一样,无辜惨死。“我不求你叫他们离开世界,只求你护他们脱离恶者!” “恶者”而非“恶”, 所以理想的破坏者,毁灭者,就是恶者么?如果是,那么安娜又何尝不是遭受了另一种摧残和伤害?被伤害者最后沦为施害者,欺压相较于自己而言更无力的弱者,角色互换,何谈救赎?
他人的傲慢加重了我的屈辱。两个绝望的人不能互相拯救。大师对女人情欲的表现太厉害了。对,两个女人,一个展现了情欲如何发生。另一个却用淡淡的旁白告知他们在一起了——当然重点展示了相处方式。对于男人来说是完整的,激情是一个:一个依附男人却渴望激情的女人;爱护是另一个:一个渴望完美爱情却逼死男人的女人。
第11部伯格曼,也是看到现在最突破性的一部,穿插的演员自白、不和谐的音乐、冷峻的色调、极速闪过的蒙太奇、非线性的人物背景交代、一群避世者的互相依偎与痛苦挣扎、演员们美丽的蓝眼睛,让我觉得有点古怪但喜欢,很多地方依稀让我想起燃烧,了解过一点伯格曼、体会过一点失意的人,应该能在晦涩中咂摸出一点甜,然后在影片骤然结束后不停地回味
连看了两遍,还是似懂非懂,据说大师的作品是表达自己的内心的,是作者电影,我感觉大师的内心比我复杂太多了,先不评分,回头再看看影评吧。有几点感受,一是近距离拍摄加上镜头在信上逐行扫描搞得人眼晕;二是影片中穿插演员对角色的理解有特色;三是男主一句话“我想要回我的孤独”完全能够理解。中文片名真是不怎么样。看了几篇影评,觉得分析的都有道理,但还是很难理解。
因为情感沟通的无效,最后放大,不停放大这个在痛苦和孤单中徘徊的人,只达到一片空白。伯格曼的镜头擅长将人物分离,在黑暗中,在同向特写镜头中……印象最深的是andreas和anna的性爱场景,安娜的笑作为VO如此瘆人,双手却早已掐紧andreas脖子。他脸上笑容满满散去,下一镜他的黑影将令人看不透的anna吞噬。两个互相吞噬的人……还有Elis和andreas的power dynamics通过镜头角度,剪辑(打断,插入),演员调度(elis侵入andreas空间)完美诠释…开车差点自杀的场景让人想起《蓝》,特别是奇怪角度富有预示性的插入镜头。
四星半。伯格曼作为导演的ego在场感非常之强。巨量的大特写,镜头几乎是在贪婪地凝视演员的面孔。连同打板画面在内直接给出四位主演的人物访谈,这么直接的间离反倒显得举重若轻,毫无卖弄之感。伯格曼对于人的生存状态的把握——无论是心理的还是外部的,一直是又准又深,太强了。而且这个摄影也好棒,无论黑白还是彩色,伯格曼的影调始终气韵十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