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密(2022)
CloseUP:2023-06-09
亲密简介
故事围绕两个13岁的男孩展开,他们的关系长久以来非常亲密,但同学之间对他们的关系产生猜忌,使他们不得不分道扬镳。而当一场悲剧发生时,其中一个男孩被迫面对他为什么与他最亲密的朋友疏远。
- 卢卡斯·德霍特 Lukas Dhont导演
- 伊登·丹布林 Eden Dambrine饰 Léo
- 古斯塔夫·德·瓦埃勒 Gustav De Waele饰 Rémi
- 艾米莉·德奎恩 Émilie Dequenne饰 Sophie
- 蕾雅·德吕盖 Léa Drucker饰 Nathalie
- 凯文·扬森斯 Kevin Janssens饰 Peter
简评
有一种四两拨千斤然后又将千斤压到你心上的一部作品,色调明亮刺眼(花朵、冰球)却脆弱不堪,将亲密关系的命题落入到少年身上,代入成人世界的规则却发现孩子的世界简单的部分正在慢慢褪去,弃之而来的是对亲密关系的重新定义以及对自我取向的质疑与认同。大光圈配合大量手持镜头使整个画面表达出令人眩目的质感,关系镜头与慢推的配合逐渐使主观意识变得更加明晰,他们只是从另一个人身上看到了爱的那个人(两场音乐会,母亲看音乐会、男主看丧子母亲)讨论边界关系的同时,实际上也在警醒着每个孩子对于自我人格的建立需要正确的价值引导,《亲密》是疏远,疏远与被疏远成为了闭环,那么关于感情的真相就会被悲剧掩埋,导演想要的只是这种私密关系的探讨,那些无言只剩喘息的瞬间,不过是那些私密关系及人际矛盾带来的窒息感罢了,可亲密不过是亲密…
伦敦电影节第二场,一枚情绪炸弹,看完走出电影院无法释怀;小男孩的表演非常有说服力;绝对不能顾虑旁人感受而伤害最亲近的人;通过花田和大量逆光拍摄营造出柔和美感;如此真诚如此动人的故事,还是想挑点刺:第一,作者似乎并未找到男孩自我治愈的办法,后半段不断地重复悲伤,这让情绪无法递进,以及痛失孩子的母亲能在下一秒就拥抱男孩似乎意在和解,但铺垫不够,第二,后半段的悲伤表现方式过于general,基本上一换场景你就知道男孩要如何自虐/宣泄来表达悲伤,而我期待的是,一些更加出人意料又情理之中的细节,或者通过两个男孩之间过往的某些独特的回忆或连接来表现,所以我喜欢男孩在包扎手的时候突然大哭,这是个太好的时间节点了,一个坚强的人,会在生病的时候,突然卸下面具,变得脆弱,开始回忆开始思念开始委屈
仅有不到半小时的亲密,余下的时间都在讲分离与失去。前45分钟如浑然天成,光线运用,色彩处理(雷米与里欧共处时的暖色调与柔光,冰球场的冷色调与硬光),镜头语言,音效(小景别传递出极细腻的情绪,里欧得知雷米死讯时的降噪处理),演员表演无一不佳,即使意象指涉稍嫌刻板单调(冰球足球代指阳刚气概,花与音乐是其反面)也不掩明耀灵光。后半程则逐渐丢失了一些敏锐微妙的东西,只剩技法仍然工整精巧。Close既有亲密也有封闭的意味,海报封面未发生的拥抱最终发生在雷米的母亲苏菲与里欧之间,消弭了人与人之间因封闭起自我而显得难以跨越的距离,它们如里欧举起的木棍一样,如此不堪一击。总觉得导演并非单纯想要表达性缘关系的close,亲密可指任何一种难以界定的情感,超脱于世俗对各式关系做出的边界定义。
养成了好习惯,看电影睡着不再苛责自己,要学会从导演身上找问题,开场从暗处一路穿过花田奔进世界是个很叫人憧憬的开局,那是感官从私密的暗处逐渐扩大,被呢喃之外的声音,图像,陌生的面孔充占直至稀释消无,再跑不回那个童年秘境般的亲密黑暗,以为会看到叙事依照这个逻辑展开,结果接踵而来的只是在无穷的中近景浅景深镜头中消耗到凝滞的情感,它让导演在前半段对二人感情的铺垫丝毫没能产生积压的效应,而影片几乎对半二分的情节比重早就决定了它不是一部处理失孤掉进日常时间长河中激起阵阵隐痛的电影,它相反在暗示一种急转直下中的情感强度,和不得言说的压抑,小演员虽然既有绵柔又藏反骨,但在一板一眼规制后的情节中表演就像冰球场上被规定好了方向的冲撞,空间里几乎没有回声在发酵,重回花田那末是无可能的了,却是因为那花田本就是人造。
精巧的剧作往往会用反义词去表达真正的主题目的。本片通过失去,反衬亲密关系中真正的美好之处。为此,德霍特让场景隐遁在面孔之外,用紧凑的景别聚焦Leo的内在情绪,同时也是逼迫我们与Leo形成暂时的亲密关系,这是观众与人物的亲密。失去Remi的Leo,内心注定是缺失的,我们看到他在冰球队、新朋友家、农田与学校、家人和Remi父母之间游移,他没有立刻外化内心巨大的悲伤,我们却能时刻感受到他的悔恨、愤怒与痛苦。这种延绵的力量贯穿在后半段中。他奔跑的背影与时不时注视摄影机的脸庞,足以让我们感受到一种真切的力量。德霍特自《女孩》之后更近一步,融合许多当代欧洲艺术电影(《索尔之子》《阿黛尔的生活》等)的极端特写手法,为文本注入了独特的节奏与弧光。也许唯一的缺点,就是Remi这个人物的建设没能充分,便退场了。
本人是非常喜欢看青少年儿童世界残忍世界的题材的,所以看了很多。这次期待挺高,但真的一般。相比起《童一个世界》《我们的世界》还是能看出剧本的些许简单薄弱和套路。喜欢死去男孩妈妈的角色。男主去练冰球是我觉得剧本最好的设定,Leo加入虚张声势的男性同盟,选择彰显男性阳刚刻板印象的集体运动 冰球,对自己进行保护。后来冰球也变成了自己发泄情绪的渠道,可他好像从未真的喜欢冰球,最爱的还是和Remi简单的追逐打仗。抛弃友人和自保的行为怪不得孩子,群体的排异会让个人感到无比危险,这是刻进基因里的天性,成年人都难以招架。Remi更早觉醒但没觉醒彻底,失去自我力量,折在如花般的年纪。种花农活的隐喻也很好。小演员们的演技太可怕了…细腻/无痕/精确…如何挑出这样的孩子…喜欢的儿童主角电影海报出奇的一致。
感觉法国人拍电影的特点是很少拍剧情,所以在一部影片的体量里少有复杂关系、宏大叙述或者拥挤剧情,一部电影简简单单地讲一个友谊破裂产生的悲剧。整部电影就是在以打破常规的方式阐述“亲密”,是两个人躲在地窖里游戏,是相拥而眠,是上学路上骑车并肩,但也是会被同学问你俩是一对吗的困扰,是节奏不再一致就产生对抗的敏感,是一方结束生命后另一方无时不刻地感受到对方的存在,我像翻开一本词典一样去读导演对于亲密一词罗列的数中注解。男主特别经典的法国小孩形象,长手长脚细麻杆,金色头发蓝眼珠,有点外凸的五官让他看起来很锋利,所以伤人,而他的好朋友着色更暖,棕色眼瞳黑色卷发,对双簧管细腻的演绎则意味着他的感触更深,所以在两个人都还明白到底发生了什么的青春期匆忙结束自己的生命,然后给另一方带来巨大的裂痕,亡者常常胜利。
#nova cinema一同观影的是三个老奶奶和一对年轻男子,后座的奶奶看到leo伙伴的离开之后就间断地抽泣,结束之后对她的女伴说:他们的亲密关系很难定义,因为你不知道那是友情、亲情还是爱情。的确,我并不把它当做同性题材来处理,这样显然会贬损影片的多义性,leo和母亲之间的关系就是例证,亲密或是一种必须填补的诉求,它们之间互相替代的可行与否被空置,只有先来后到的未择之旅。导演很聪明地在一开始就将两人在校园群像中独特且可被察觉的链接显形而后是暧昧的表征与疏远的实质,因果链条的建立又可以找到肢体作为线索,他们从来没有抚摸过对方,暴力是亲密精心伪装出的触角,小心翼翼的对撞中又唤醒了以暴力作为结语的冲动,而肢体的疼痛便成为亲密记忆的标记与明证,最后发现柔软地带是人群中不知所措时四目相对的彼此求索。
我是从什么时候推开你的,是从我们并行在亲密无间的花丛里,还是阳光灿烂的房间,还是从打架的草坪,甚至是从最开始因为他们说的碎语起。你离开后的日子好像没有变化,我依旧打冰球,依旧可以和朋友们相处,依旧可以种花,干活。好像什么都没有变化,但我知道它就是不一样了。我们一起穿梭的花丛不再红白相间,我把对你的亲密躲在了花里,躲在那些和你相似的人里,躲在包扎的手上,躲在小狗和你的母亲,躲在所有和你相关的一切。我恐惧面对你,我知道尼躲在浴室里。很有趣我尿了一次床,我的恐惧让我更加愧疚,我是从什么时候推开你,我是从什么时候意识到我渴望寻回那一点亲密,我认为是愧疚,是意识到错误。可后面我才发现,我想念你,我隐瞒了很久,在这天清晨,我们无比亲密,我透过玻璃看你,就像你那天透过玻璃看我一般。我想,我们是亲密的…
我很喜欢。清澈少年感滥用于今日,而利奥雷米真真少年也。利奥太美了。尤其是在雷米演奏音乐会,美得震撼人心。我最喜欢他们上学前关系亲密的桥段。拿着木头剑假装有敌人追上来,在开满鲜花的田野上奔跑,骑车飞过原野。在雷米演奏时利奥望向他,说着环球旅行的梦想。在晚上讲悄悄话,童话里可以跳到星星上的蹦床,发出呼呼的声响。至上学而裂隙渐深。似乎亲密关系,落入社会化的场景里,便会消逝。有亲戚同班上学者或能味此。利奥没有等他,雷米那次气愤令人落泪。海边阴郁氛围传来噩耗。不在这里的雷米不在了。影片对逝去后的心理表现非常细腻而克制。最终树林拥抱与骨折愈合,和解之于今日,往往有窠臼之感。影片生活细节丰富,使得情绪波动更为真实动人。配乐少而精。雷米妈妈听音乐会配乐极佳。利奥妈妈演技表情真厉害。恰是如此易碎因而难得美好。
开篇音乐粗暴地介入,就大声宣告了这段关系即便原本再怎么close,也是预设了观众观看的展示性呈现。之后的每一个段落、剧情突转甚至是Leo的哭与笑都非‘自然发展’,而是‘依照剧本安排’。甚至为了省力,Leo的动作/行为选择都充满强烈的符号色彩:冰球--趋向以美国校园体育文化为核心的男性气质建构--于是那些更衣室的斗殴、雪仗、奔跑便都可以理解。在终究因不适合这项粗野而骨折时,他终于有理由可以放弃这项他明显不喜欢的运动。而整个剧情构建仿佛处处打在棉花上的拳头:Leo对Remi的背弃显得他人格分裂,且Remi的死并没有成为Leo自醒的契机--他甚至还能悠然地继续自己的生活;而经过漫长的半年想通之后,他的行为不是一种向内的(譬如去Remi墓前留恋)而是去向他母亲寻求原谅/安慰(这逻辑也太《地久天长》了)--本质上是披着青春期外壳的成年人。
和老毛的week1。心里及格分的一部;对于queer之外relationship和更复杂问题讨论的内容还是欢迎的,虽然还是可以归为masculinity等等的一套也不全然新;40min就出现的所谓“climax”的Remi的死亡,和全程对harm和pain相较克制的表达,有限的冲突,喜欢的人会觉得所谓故事不总发生在镜头里,其余人会觉得这不“充分”;相对克制的情感表达,是相当不克制的镜头和象征,结合起来你会觉得这是个细节不算少却“讲”得很少,类似三五页短篇小说质地的故事;对一部分人来说饱含trauma的内容对一部分人来说,可能过于smooth和缺少冲突,一切如此轻松地渡过了。突发奇想,不管你想象和希望多么trauamtic的事件,除亲历者本人之外,或甚至本人也总是,像奥登笔下勃鲁盖尔画里的不甚关心的旁观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