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岛屿读书(2022)
UP:2023-06-08演员表影评剧照播出时间剧情介绍 结局 主题曲
我在岛屿读书简介
该节目是一档外景纪实类读书节目,邀请写书人、出书人、爱书人作为主要嘉宾,共同前往一座远离喧嚣的岛屿。在这里,他们生活、相处、读书、写作,享受阅读带来的乐趣和意义。节目用有意思、接地气的内容,将好的书目、好的阅读方式以及嘉宾关于读书写作有意义的思考呈现给观众和用户,拉近普通人与“阅读”的距离。
- 余华 Hua Yu自己
- 苏童 Tong Su自己
- 西川 Xi Chuan自己
- 房琪 Qi Fang自己
- 程永新 Yongxin Cheng自己
- 叶兆言 Zhaoyan Ye自己
简评
联想到曲水流觞这个词语,大概更准确的说是几位作家老友杂谈,聊文学,聊电影,聊摄影,聊音乐,聊往事。几个触动的场景:一是喜欢读书信与日记,这样能了解一个作家的生命轨迹;二是苏童说好的作品会给人一种突袭感,比如看到关于写回忆父亲的,作者和父亲关系一直是一种非常冷淡的关系,在他父亲去世大概一个月以后,看到那个盥洗台上有一只剃须刀,他无意当中把剃须刀的盖子打开了,看着他父亲的胡须茬掉出来,说那是父亲的味道;三是欧阳江河提及跨越时空的交流,李白的一句诗“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四是西川提及到的与人要与外界对话;五是余华的怀念铁生。更好的是能够多邀请女性作家从其视角讲述。
感觉是专业领域的大佬们会会旧友,同时节目组努力在剪辑一些比较大众化的、尤其强调“金句”的综艺。虽然大家努力在接地气,但是反而越发让我看到“写作”这回事是一门严肃的学科,而不是什么人都可以,在网上随便编编故事就能做的事。文学类型、体裁、各种作品的特点和标志,真是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最后的诗社那里普通人和大师的互动很好,但其实也没啥意义。要知道他们是在最高学府指导各位硕博士的专家教授,看纯外行写的十有八九各种分类不清体裁不明的作品,只能是出于客套鼓励鼓励热情。这就是为啥说《秋园》是“只要诚恳,只要写,就可以打动人”的典范。我作为外行,看东西只是看个情感共鸣的热闹,但要真的上升到文学层面,还是得有各种文字的艺术吧,这应该也是很多网文和严肃文学之间最大的区别。
说简单点,这是一部推荐书单的盛宴;说深一点,听老作家们聊往事、创作经历、故人交情,12集根本不够看,想一直听他们在我耳旁分享和说话,印象最深最深的是余华和苏童谈 足球阵容时候,把外国文学也组了一个足球阵容,那一段听着是真的爽啊。此次旅程,我也发现了很多自己想去一探究竟的书,发掘了更多想看的书,不同流派、不同类型、不同故事。了解到写作与故事背后的历史,虽然老师们对阅读这个话题的深入探讨信息量不够我们看的,但是已经改变了我的一些阅读、写作、输出、表达的认知。借用余华老师说的那句“和一本书相遇需要一点缘分”,谢谢这段和你们相遇的缘分,写于25岁,硕士毕业前的夏天!
终于追完啦~余华老师还是一如既往的毒舌、傲娇,看了节目才发现余华老师对电影和音乐也非常了解,并且他的记忆力超级好,对很多书和作家如数家珍,对里面的背景故事细节年代都张口就来;苏童老师的书没看过,但直接被本人圈粉,儒雅幽默又不失温情;西川老师身上有种浸淫过的诗性和哲意在。听他们和嘉宾谈文学、电影、诗歌,每一期都像一场文化沙龙,最喜欢第十期的悬崖电影之夜、第十一期用足球队角色的方式讲述他们对作家在世界文学地位中的理解。不过这季女作家的含量有点低,希望下季多请些久负盛名的女作家。
真实,不做作。余华,苏童,西川。这也是中国作家里的大排面。谈话很睿智,读书、电影蕴藏也很丰富,看似云淡风轻,其实心如潮涌。这类综艺中国很稀缺,希望能继续保持水准一如既往做下去。我是余华和西川的书迷。苏童最后的话让我最有感触,希望书屋不要成为废屋。话里有话,小说家的曲笔。还有,主持人也挺好,很谦卑,没有喧宾夺主,冷场的时候适时暖场,及时转移话题。要知道,在这些天才中间穿针引线难之又难啊!最后看到了她的成长,房琪好样的,她的笑容很治愈!
为什么要蹭「我在岛屿XX」的名字啊。任何深度的对话都是浅尝辄止,刚要进入的时候就浮于表面,与其看这种类读书的节目,我还不如找几个作家采访片段来看呢。看完这么多集下来没什么感触,根本没让观众思考什么读书写作的意义,只记住了某东某条的煞风景牛皮藓广告。没想到西川那么话多,而且风格还很前卫;欧阳江河还是挺年轻的,说起话来中气十足。感觉西川跟余华与苏童之间的关系并不是很近,完全是为了录节目才走到一块的。然后主持人的意义到底何在,没有专业的引领,没有话题的互动,没有深入的交流,只看到她在与一个名叫糯糯的柴犬喧宾夺主的互动以及把大海形容成果冻这样匮乏的比喻。刻意,太刻意了,故意给你营造出一副世外桃源的好光景,其实里面的书籍是刚搬来的、墙面是刚粉刷的,一切都透露出甲醛那般虚假刺鼻的味道。
《我在岛屿读书》确实带来了不少惊喜,不像一般节目会有演的成份,至少不矫揉造作,两位作家、一位诗人和一位旅行博主开门迎客,探讨文学的方方面面,更是一张八九十年代文人交织的关系网络,你会知道原来这本小说的作者和另一本小说的会是这样的关系,暗自较劲或者是多年老友。在此其中,感叹不同文人在各自领域的深度和广度,最令人惊喜的是黄蓓佳和他们的相遇,也是儿童文学和成人文学的相遇,碰撞出来的火花依旧令人觉得精彩,我还以为会尬聊一段时间,但西川和黄蓓佳的师姐师弟关系,好像自然的过渡掉了这一段时间片段。
收藏想看很久了,最近2要上映了赶紧把1补一下,老师们坐在一起聊文学真的觉得是一种享受,没想到那个年代大家为了看书都那么的拼命,想想现在看书的年轻人感觉都少了很多。然后好喜欢西川老师,年轻的时候就是安静的文艺男青年,英语系毕业,喜欢写诗,喜欢中华传统文化和古代文学,但他又很喜欢摇滚,总觉得很矛盾,但又觉得在西川老师身上又特别的和谐~边看就边被安利了好多书,觉得自己看书真的看的好少好少,主持人房琪已经很厉害了,如果是我就根本无法控场,老师们一个一个都好会讲,尤其是外国文学足球阵营好有趣!一定要多看书、多看好书、多看经典书!
没想到苏童也那么有趣,有点种草他的书了。《黄雀后记》那段笑死我,苏童侦探小说绝对没少看!余华依然搞笑,但感觉比以前老实多了。西川开始不太喜欢他,可能也因为他和小说家们有点格格不入,后来发现他也是个很有趣的灵魂。《收获》编辑程永新不太说话,但绝对是内秀型,一开口就见水平。欧阳江河真的是满满的正能量。叶兆言一看就知道出身文学教育世家。祝勇给人感觉很沉稳。黄蓓佳女士温文尔雅。肖全一来,那艺术气息就接踵而至,即时随拍,完全不需要外在的修饰。这些人对文学对艺术的爱是真挚的,快乐也是最真实的。听听他们讲和书之间的故事,再听听他们讲人生的过往,真的很有意思。
看文人逗趣嬉笑比喝大酒有意思。余华苏童私下应该关系很熟,余华那么爱开玩笑撩拨人的性格竟然能写那么冷峻的文字;苏童应该很自恋,声音好听;西川话不多,人声鼎沸都在自己脑子里了;叶兆言是叶圣陶的孙子啊!难怪了,应该是家传渊源的童子功;相比之下,程永新的做派最符合知识分子形象;祝勇搞不好有讨好型人格;欧阳江河感性且性格外露,太外露了;肖全哪像个64岁的人,太年轻了,性格特别好,几句话下来就能看出情商很高;女作家不太熟悉,说从来没听过也行;房琪不错,知道自己傻白甜但不乱插话。12集太多了,看到后面有点审美疲劳,感觉控制在6~8最好。
主持人说,读青春文学郭敬明等等不感觉羞耻,我想说,我们可以不羞耻读过郭敬明,甚至大冰,你完全可以不羞耻的说出自己读过,但是经历了真正的文学之后,接受了经典之后,接受了人生之后,你还喜欢那种东西,这就应该感觉羞耻。阅读,艺术,音乐,文学,电影,绘画,所有所有,除了我们都将经历死亡是平等的其它都不平等,都有高下。老师们说阅读没有高下之分,是因为政治正确,其实我们都知道阅读有高下之分。广泛的阅读,但是不代表广泛的喜爱。博爱就是另一种没有品味,理解,接受,也不代表喜爱。
还是很期待第二季的,喜欢西川老师的跅?不羁和余华老师的风趣,他们的文学地位,是我此生都想去到达的一个目标,我热爱风骨簌簌的人和酣畅淋漓的故事情节。我希望岛屿读书能圆满能再接再厉,可以有许多中国甚至海外的作者来参与,不仅仅只是男子,女子,更或者年轻人,少年人,网络写手,作协会员。它应该是群闲毕至的不应该单单只老师几人,我相信导演还有制片方能够抓住这个交流的机会,把中华文化传扬,把文艺复兴发扬光大,这一建构海内外桥梁的综艺,若善加利用,必定传享庙堂,必定千古风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