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特拉姆(2021)

NitramUP:2023-05-18

内特拉姆是一部2021年澳大利亚传记性心理电影,由贾斯汀·库泽尔执导,肖恩·格兰特编剧。影片围绕着一个名叫 "内特拉姆"(以马丁·布莱恩特为原型)的不安青年的生活和行为,以及导致他参与1996年澳大利亚塔斯马尼亚亚瑟港大屠杀的事件展开。该片由凯勒·兰德里·琼斯、朱迪·戴维斯、埃西·戴维斯和安东尼·拉帕利亚主演 。

内特拉姆

评分:6.9 导演:贾斯汀·库泽尔 编剧:肖恩·格兰特
主演:卡赖伯·兰德里·琼斯 / 埃茜·戴维斯 / 安东尼·拉帕格利亚 / 朱迪·戴维斯 / 肖恩·基南 / Annabel Marshall-Roth / Rick James / Ethan Cook
类型:惊悚
片长:110分钟地区:美国
语言:
影片别名:恶的序章(港/台)
上映:2021-07-16(戛纳电影节)
IMDb:tt13694628

内特拉姆简介

[麦克白]、[凯利帮的真实历史]贾斯汀·库泽尔新作[内特拉姆](Nitram,暂译)确定主演名单:卡赖伯·兰德里·琼斯、朱迪·戴维斯、埃茜·戴维斯(《费雪小姐探案集》)、安东尼·拉帕格利亚(《寻人密探组》)。肖恩·格兰特([[凯利帮的真实历史]])操刀剧本。故事聚焦1996年澳大利亚塔斯马尼亚州亚瑟港大屠杀事件,29岁的马丁·布莱恩特制造了这场血案,导致35人丧生,23人受伤。马丁被判终身监禁,不得假释。影片将还原并分析这场暴行发生的原因和方式。该片目前在维多利亚州的吉朗开拍。

简评

。2021年度十佳。脚本分镜处理的秩序井然,蒙太奇剪辑点(时间线)的把握精确而具有叙事性,整个色调和谐统一,自然光和片场光的搭配几乎完美。场面调度加短平快手提有自己浑然的风格,前后纵深推拉镜头相得益彰,大量浅焦镜头和DV制造眩晕和迷离感。澳洲浅焦版本的《大象》,从头到尾的不安和焦虑。剧情方面海伦离开故事中心有点太突然。母亲和父亲的角色扎实可靠,男主更不用说了,一票好演员。每年的三大电影节,就只剩下戛纳主竞赛还有品质保证。

澳大利亚1996年控枪的原因就是当年造成三十五人死亡的器质性精神病人内特拉姆的枪击事件,影片就是内特拉姆的传记,整体叙事流畅,算是不错的传记影片。我们经常说米国藏枪于民是个人民主的体现,其实这里面更深层的原因也有这些五眼联盟英格鲁撒格逊海岛居民的根深蒂固的危机感。。。可能侵略性民族这个词并不合适,但流动性大的海岛民族有更深的危机感,这一点不是陈丹青那样的农耕民族出来的人所能体会到,所以会幼稚的只认识到米国的可爱性。。。侵略性民族不合适是米国的文明一面也是有的,文明的一面制约着自己原始的侵略性一面,两者在现代糅合在一起而构成了米国的基本国策。

原以为看了一个“绿洲”式底层边缘小人物,互相温暖慰藉故事,结果发现,是“小丑”式大男主滑向恶的一端人物传记片。开头那一帧“根据真实事件改编”,着实为这个drama故事,铺垫好了观众观影预期,也增加了故事可看性、可信性。故事本身是个“强类型”,有着人物、事件冲突的荒诞和怪异。但导演采用了“展现而不明说”拍摄手法,以文艺、艺术片腔调,勾勒震惊全澳枪击事件的行凶者的被裁决前的生活、精神状态全貌。导演最后升华,引向澳洲枪支管控议题,有些乏味,反而前面关于小人物生活碎片的拼凑和复原,比较勾人。影片类型,被标记为“惊悚”,与恐怖的核心区别大概在于,惊悚是内由心生的恐惧——男主是一个危险式人物,行为怪异,智力发展迟缓,导演不展现暴力,但袒露了对其罪犯动机形成是多重社会性因素综合导致的结果的怜悯和“庇护”。

选角很成功。内特拉姆的阴郁暴躁,母亲的隐忍克制,海伦的慷慨奇怪,父亲的懦弱绝望都演绎得相当精当。实际上,导演“无意识”里给了内特拉姆不少的共鸣与理解,或者说,放低了自己的姿态,从当事人的角度去挖掘自我、窥视社会。诸多以男主角视角拍摄的镜头,以及独处的、被孤立的场景让观众更轻而易举地沉浸到故事文本里。尤其喜欢影像的质感,澳大利亚的海边小镇风景太美了。

把澳大利亚影片《内特拉姆》是以发生在1996年澳大利亚亚瑟港枪击案大屠杀真实事件改编的传记类电影,重点放在了讲述了恶魔诞生的过程和灾难发生前的经历,企图以比较客观的角度反映恶魔是怎样诞生的。该惨案造成35人丧生,23人受伤。本片归类为惊悚片不是很恰当的,既不惊悚也不恐怖。这是一个悲剧,不管是对众多受害人,还是恶魔的父母,以及恶魔自己。父亲的溺爱和宽容,母亲的疏离和冷漠,促使孤独隔阂的男主这个有智力缺陷和心理疾患的边缘人一步一步滑向深渊。男主和母亲的表演都非常出彩。

风景很美,摄影很棒,角色很疯,演技很赞,但我很懵。开篇便强调真实故事,逐渐引出个体与环境的矛盾,营造“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的基调,配合前半段匪夷所思又意味深长的情感展开。但是后半段海伦死后焦点便渐渐失控、模糊,最后落脚于“禁枪”这一现实又宏大的议题,使得整体既不主观,也不客观。其实直指最终结局的矛盾,恰恰是开篇就体现的“他有病,他生活的环境有毒,于是他病入膏肓”,以至于后半段除了父亲的部分,其他部分还可以收敛一些,毕竟观众已经早早GET了走向,还是想着眼于个体与环境的矛盾点。2小时叙事慢,但人物塑造不算饱满。母子两人的演技极富张力,戛纳影帝值得。

给五星拉下分吧。导演镜头和构图非常舒适美丽,用高饱和的暖色调去讲述一个患有发育迟缓的“天真孩童”、一个没有共情能力的反社会杀人狂的故事。全片叙事十分平静,导演没有把暴力血腥的镜头搬上银幕,他是从nitram的视角去聚焦这个世界,从一个“天真无邪”孩童视角去看一个在自己眼里是彩色的的世界。nitram至始至终都保持着他的“纯真”,而这份“纯真”在母亲以及这个社会眼里看来,却是“他在嘲笑我的痛苦”。Jones靠这部拿下影帝真是实至名归,令人敬佩的表演!

如果没有开头结尾的黑底白字会更好;优秀的色彩、构图能力塑造美,不和谐的剧作却把这种美置换成了极致的压抑;晃动手持与克制固定来凸显“美”背后的窒息感,反叙事的镜头,淡化张力与无声中的突然爆裂,房子背后炸裂的烟花、撒在地上药、挥向父亲的拳头、车祸、大坝捞出的人、失败的冲浪、枪杀;声画分离巧妙进行着主观表达,画面里不存在的新闻声、烟花声、心跳声、苍蝇声、钢琴声、歌剧声、风声和片尾字幕无休止的海浪声和嬉闹声;最喜欢微仰和微俯反衬人物和放狗两场;精神分析学能提的会更多;关于极度爆裂和平静两端的反差感,以及美与压制甚至死亡的交织这些,会想到北野武,冲浪板的时候就想起了《那年夏天》;索尼dcr的dv是比优秀的镜头更胜一筹的美。

查资料得知,枪手Martin Bryant(Nitram也是Martin的回文)远比电影改编后的形象更加令人痛恨,这位智力低下的金发美男从小就有着非常混账的暴力倾向,无论骚扰邻里还是校园暴力乃至虐待动物,可谓无恶不作,远非电影呈现的天使与恶魔抑郁双面人格,因其智力与精神方面等心理问题,又总是得到政府与他那同样可悲又可恨的父亲的庇护与迁就,而富婆Helen本尊也非电影中那阴郁孤僻的“寡妇”形象,同时改编的还有富婆与父子俩诡异的神秘关系。当然回到影片语境,卡赖伯的表演几乎无可挑剔,除了其实在没能还原出本尊外在的俊美容颜,银棕榈也当之无愧。值得一提的是早在19年澳方就有导演曾众筹过一部讲述此次大屠杀事件的电影,可惜项目夭折,本片也在上映时受到塔斯马尼亚州政府的阻难,可见此事件仍是澳人难以释怀的伤痕

镜头和笔触极其的小心翼翼,多一分深一点都不敢拍的样子,只能在镜头和光影风格上做文章,这种束手束脚的处理方式注定要靠演员的表演来撑了。当然非常理解外界加诸于此类影片的束缚,但其实从家庭对心理疾病患者的照顾或社会对待此类人群的方式去多关注一些是否也会有一些积极意义呢?男主的表演得奖实至名归,母亲劫色的表演也非常值得肯定。

关于剧情的感受是全片悬念很足,张力很强,角色性格的不确定性让人一直提心吊胆。但相比剧情更多的是对男主表演的惊叹,作为很多知名电影里的小透明,这貌似是他第一部正式当男主角的电影,却如此大放异彩,直接拿下戛纳影帝,这天赋,这光芒真的让人不得不关注。不用我说这角色的难度,时而看似正常却透露出捉摸不透的动机,时而疯癫之余又讲出异常清醒、令人怜悯的独白,平静下透露崩溃,痴傻里暗藏凶险,这表演的层次是一环套一环,一层叠一层。只想说,这部电影让我记住了Caleb Landry Jones,期待他的更多作品横空出世。

全片以近乎克制的方式将一个残暴的故事给压的觉知平淡却又内劲十足,对主线人物的刻画紧随着心理动机展开,故事的流向在明喻与暗喻里都交代清楚了心理残缺的可怖与最后杀戮的由因。对于结局的明朗性指代便显得对镜像弥散的内收有突兀性,可正当这个突兀性越放越大时,结尾的一收也就抵了不少。影像的唯美与压抑是共存的,所感受的压力与不安也随之并合。当然各位演员的表现也是出彩万分,CLJ的戛纳影帝实至名归,绝佳的镜头感知力真实到可怕。看着朱迪戴维斯衰老的容颜与那每一条皱纹的拨动都让人心疼,不过她对角色的领悟力也真高超,她在最后一幕的表现便足以对整个剧作的创作内核进行解释了。

获得奖项

  • 第74届戛纳电影节
    第74届戛纳电影节
    获奖:最佳男演员
    提名:主竞赛单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