慕尼黑:战争边缘(2021)

Munich: The Edge of WarUP:2023-05-17

《慕尼黑交锋》(英语:Munich – The Edge of War)是一部2021年英国历史剧情电影,改编自英国作家罗伯特·哈里斯著于2017年的同名小说,由德国导演克里斯蒂安·施沃霍夫(英语:Christian Schwochow)执导,本·鲍尔编剧。主演谢洛美·艾朗斯饰演前英国首相内维尔·张伯伦,其他演员包括乔治·麦凯、杰尼斯·纽沃纳(英语:Jannis Niewöhner)、桑德拉·惠勒、丽芙·丽莎·弗里斯、奥古斯特·迪赫、艾琳·多尔蒂(英语:Erin Doherty)、安佳丽·莫辛德拉(英语:Anjli Mohindra)、马丁·乌特克(英语:Martin Wuttke)等,内容主要环绕1938年《慕尼黑协定》的签署过程。

慕尼黑:战争边缘

评分:7.5 导演:克里斯蒂安·施沃霍夫 编剧:罗伯特·哈里斯 / 本·鲍尔
主演:杰瑞米·艾恩斯 / 乔治·麦凯 / 罗伯特·巴瑟斯特 / 杰西卡·布朗·芬德利 / 奥古斯特·迪赫 / 阿历克斯·杰宁斯 / 安佳丽·莫辛德拉 / 桑德拉·惠勒 / 马克·路易斯·琼斯 / 丽芙·丽莎·弗赖斯 / 杰尼斯·纽沃纳 / 尼古拉斯·肖 / 汉勒斯·魏格纳 / Jean-Luc Julien / 马丁·基弗 / Ross Donnelly / Tina Louise Owens / Genevieve Florence
类型:剧情 / 惊悚 / 传记 / 历史
片长:123分钟地区:英国
语言:英语
影片别名:慕尼黑交锋:如箭在弦(港) / 慕尼黑交锋(台) / Munich / München – Im Angesicht des krieges
上映:2021-10-13(BFI伦敦电影节)
IMDb:tt7475578

演员

  • 谢洛美·艾朗斯饰演内维尔·张伯伦
  • 乔治·麦凯饰演休·莱加特(Hugh Legat)
  • 杰尼斯·纽沃纳(英语:Jannis Niewöhner)饰演保罗·哈德曼(Paul Hartmann)
  • 桑德拉·惠勒
  • 丽芙·丽莎·弗里斯
  • 奥古斯特·迪赫
  • 艾琳·多尔蒂(英语:Erin Doherty)
  • 安佳丽·莫辛德拉(英语:Anjli Mohindra)
  • 马丁·乌特克(英语:Martin Wuttke)饰演阿道夫·希特拉
  • 马丁·基弗(德语:Martin Kiefer)饰演海因里希·希姆莱
  • 罗伯特·巴瑟斯特饰演内维尔·韩德森爵士

制作

2020年11月,剧组宣布谢洛美·艾朗斯、乔治·麦凯、杰尼斯·纽沃纳(英语:Jannis Niewöhner)、桑德拉·惠勒、丽芙·丽莎·弗里斯、奥古斯特·迪赫、艾琳·多尔蒂(英语:Erin Doherty)、马丁·乌特克(英语:Martin Wuttke)8位演员将会出演,并由克里斯蒂安·施沃霍夫(英语:Christian Schwochow)执导,剧本由本·鲍尔以罗伯特·哈里斯的2017年小说《慕尼黑》为原型改编,以及由Netflix发行。

电影的主体拍摄于2020年11月开始。拍摄地点包括德国慕尼黑、柏林和波茨坦。

本片2021年10月13日登上伦敦影展首映,2022年1月22日上线Netflix。

简评

情节不算特别精彩,四平八稳的历史同人,不愧是《王冠》导演,最大看点和亮点不是两个年轻的主角,而是杰瑞米艾恩斯饰演的张伯伦,毕竟以他的立场展现慕尼黑会议的影视作品并不多。此外还有很多熟悉的老面孔,巴比伦柏林女主,王冠里的爱德华八世……荞麦小哥西装革履的精英扮相居然比1917里的狼狈乱糟糟的汤米更苦逼,好在这一次他总算没有再眼睁睁看着朋友死去了

片子的节奏不错,演员有不少熟面孔,德国部分剧情的布景也很眼熟,如果你看过巴比伦柏林,一定不会陌生。故事依托于真实的历史,头尾也就不会有什么惊喜。在规定范围内,尽量发挥,已经是撑满了张力。顺便洗白了张伯伦,也从另一个侧面刻画了希特勒。

其实跟我现在的想法类似。就是如果不选择绥靖政策,比如德国不跟俄国合作修天然气管道买能源,瑞士拒绝所有俄罗斯富豪的银行开户,英国不许俄国富豪投资买球队……把俄国孤立起来?或者大家早就一起联合起来,制裁抵制涉及国有的俄国企业或产品?或者更强硬有效些:早接受乌克兰入北约;在俄国开始调兵“演习”时也同样调兵严阵以待(当然这些更不现实,就即使现在这样,Putin大放厥词的理由还都是你们逼的,都是因为北约的紧逼挑衅和西方的傲慢)……这样就能震住战争疯子,或者退一步,就能(为之后的战争)争取到更有利形势?大概率只是逼着独裁战争疯子更早更急跳墙而已。当然让疯子早跳墙也算是好事。

演员挺不错,前半部很好,德国的背景交待很好,但是后半部突然就松了,从一定要legat去慕尼黑开始,情节就有点莫名其妙,感觉当年他们这么干风险极大,那是当纳粹情报人员都是笨蛋的节奏,在元首办公室掏枪更是不可思议,给张伯伦洗白的理由也很奇怪,感觉英国人当时就是不愿意战争,张伯伦也是这样,绥靖的结果使希特勒更强大,给英国争取的那一点时间并无软用。可惜了,竟然还是畅销书改变。

电影情节不错,不过小说改编的剧情只能认定为虚构历史,片尾对虚构历史进行主观评价非常不可取,似乎是虚构事件与历史实际发生别无二致,这样极其误导观众,对虚构历史的盲目崇尚,对真实历史产生不切实际的评价,丧失以史为鉴的作用,片尾就打上本片参照历史,剧情基本虚构会好多了,四星给电影本身,不对电影中任何历史真实人物进行认识

( 这电影里的元首频频让我出戏,是我看过那么多希特勒里最不像的一个了!,其他的都很棒啊,尤其语言设置让我极度舒适,英国人说英语德国人说德语,里面切换语言的时候还会提前说呢,一点不突兀,这才是正常的电影。剧情设置也合理,历史的洪流下两个小喽啰想扭转局势简直天方夜谭。比小说好看。每次看见杰尼斯纽沃纳都有一种想睡他的冲动,尤其是和乔治麦凯抽烟那个镜头太帅了他们俩个,狠狠磕了这个cp,赶紧来个同性片请他俩演吧!

电影创作者想要表现个人在历史面前的冲劲、犹疑和奉献的崇高感,但这反而更凸显了人物和故事的生硬的冲撞。比较吸引我的点是,各个阵营的重要人物们安排成大学同学:受希特勒重视的管新闻摘要的冯哈特曼,希特勒的高级保镖,张伯伦的私人秘书勒加特,勇敢游行被抓进集中营的犹太人莉娜,他们曾在大学时期待新德国的诞生,也在希特勒选举时意见不合而分道扬镳,最终在慕尼黑危机时重聚、重新认识和理解或剑拔弩张。在电影结束时战争还未开始,但:「It’s coming, sooner or later.」如果希望是寄希望于他人行动,那还不如没有希望。

剧情的大方向得遵照历史,细节处可以任意填充 ,但是有点儿戏了,比如去啤酒馆这种人多的地方大声密谋,随随便便就能带人去见张伯伦,带着枪独自面对希特勒。另外扮演希特勒的演员应该是《帝国的毁灭》里的戈培尔,看到鹰钩鼻和深陷的眼窝就觉得是,直到他在宴会上说出“绝不,(德语发音“尼玛死”),就几乎确定是他了。

1938 年的秋天,欧洲正处于战争的边缘。阿道夫·希特勒准备入侵捷克斯洛伐克,内维尔·张伯伦政府拼命寻求和平解决方案。眼见局势升温,英国公务员休·莱格特和德国外交官保罗·冯·哈特曼前往慕尼黑参加紧急会议。随着谈判开始,这两位老友发现自己落入了政治诡计布下的巨网,正面临异常的危险。

二战前夕的惶恐和一战留下来的创伤奠定了这部片子平稳、克制、压抑的叙事基调,无助与希望两股力量在那个年代每一个人心中不停对立冲撞。几乎没有太过戏剧化的高潮,但依旧精彩得让人目不转睛。把原著以惊悚谍战为主的心理戏完美呈现了出来,主演们的演技是此片得以成功的精髓。

避免战争的本意再好,事后诸葛亮去看,世界大战还是爆发了。更关键的是,法国人和德国人还是不吸取教训,几十年后还是搞出两期<明斯克协议>。更可笑的是,远在几千公里外,一群人义愤填膺谴责<慕尼黑协议>的同时,还在为<明斯克协议>洗地。

以小说为蓝本改编的历史传记片,有比较强的观点偏重,看看就好。比如本片在结尾点出“正是因为张伯伦的绥靖政策,为盟军留出了备战时间”这一观点,有评论说本片应名为 慕尼黑:被误解的张伯伦,倒也不是不行。因为表面上影片围绕着两位老友的暗中行动,实际上是在讲慕尼黑协议这一重要历史事件。 看到八月又在演德国人生涯必备角色,不由得悲从中来…Jannis和荞麦对手戏火花太强了,嗑死谁了啊?!

获得奖项

  • 第63届金球奖
    第63届金球奖
    提名:最佳导演 / 最佳编剧
  • 第78届奥斯卡金像奖
    第78届奥斯卡金像奖
    提名:最佳影片 / 最佳导演 / 最佳改编剧本 / 最佳剪辑
  • 第58届美国导演工会奖
    第58届美国导演工会奖
    提名:最佳电影导演
  • 第70届纽约影评人协会奖
    第70届纽约影评人协会奖
    提名:最佳影片 / 最佳导演 / 最佳编剧 / 最佳男配角
  • 第6届美国电影学会奖
    第6届美国电影学会奖
    获奖:年度佳片
  • 第45届美国剪辑工会奖
    第45届美国剪辑工会奖
    提名:最佳剪辑剧情长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