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体(2019)
《集体》(罗马尼亚语:Colectiv,香港译《医官同谋》,台湾译《一场大火之后》,或音译为《科采莱夫》)是2019年罗马尼亚纪录电影,由亚历山大·讷讷乌执导、编剧、剪辑。影片讲述罗马尼亚一家报社的调查记者揭露该国医疗体系的腐败丑闻。
评分:7.7
导演:亚历山大·讷讷乌
编剧:亚历山大·讷讷乌 / Antoaneta Opris
主演:Razvan Lutac / Mirela Neag / Camelia Roiu / Catalin Tolontan / Tedy Ursuleanu / Vlad Voiculescu
类型:纪录片
片长:109分钟地区:罗马尼亚 / 卢森堡 / 德国
语言:罗马尼亚语 / 英语
影片别名:医官同谋(港) / 一场大火之后(台) / 科莱采夫 / Collective
上映:2019-09-04(威尼斯电影节)
IMDb:tt10706602
梗慨
2015年10月,罗马尼亚首府布加勒斯特一家名叫“集体”的夜总会发生爆炸事故,造成27人死亡,180人受伤,事故因走火通道缺乏、医疗条件简陋及安全检查不到位导致。事件触发了民众的怒火,人们纷纷走上街头,抗议政府腐败且缺乏问责制度。几个月后,由于公立医院缺乏医疗保障,未提供妥善的医疗服务,又有37名遇难者去世,再度引爆民众不满情绪,举行大规模示威运动,要求执政的社会民主党政府引咎下台。
由于住院期间去世的受害者众多,记者开始调查公立医院的管理不当行为。多家公共医院的知情者向记者透露,许多患者是细菌感染死的,对于这些烧伤的患者,医院从来就不是个安全的地方。知情者认为医院的消毒水经过稀释,希望记者能调查。然而,医院方面提供的文件否认这一点,于是记者决定自行采集消毒水样本进行化验。
调查显示,消毒水被稀释到原本的10%。记者随后发表报道,向消毒水供应商荷西制药(英语:2016 diluted disinfectants crisis in Romania)发难。另外,报道指控政府在没有检验情况下,公然让产品流入医院,导致患者没能得到保护。实际上,政府一直以来都在就这件事撒谎。由于全国有200多家医院使用荷西制药的消毒水,时任卫生部长帕特里克·阿奇玛什-卡达留(罗马尼亚语:Patriciu Achimaș-Cadariu)下令调查情况。
《体育公报(英语:Gazeta Sporturilor)》记者卡塔利那·托隆坦(罗马尼亚语:Cătălin Tolontan)上罗马尼亚电视台讨论这项调查,卫生部长对记者坚持事实和证据的态度不屑一顾。另外,部长也说政府自己的检查证明消毒水的有效率达95%。
记者又找一位自2008年起便向情报部门做简报的知情者,这位知情者多年来一直向情报部门通报消毒水的事情,情报部门了解到情况,但没有应对。《公报》发表报道,再度引爆大规模抗议。结果,卫生部长在记者会上未回答问题便匆匆宣布引咎辞职,同时荷西制药首席执行官丹·康德里亚(罗马尼亚语:Dan Condrea)接受刑事调查。
政府在记者会上公布荷西产品的测试结果,证实所有消毒水均经过稀释。托隆坦问起卫生部长之前所说的95%有效性,该部门拒绝评论。不久后,康德里亚遭遇车祸死亡,但没有人知道这起事故是他杀还是自杀。《公报》怀疑他是被人杀害,因为他掌握自己贿赂过的所有政府及公卫官员的名字。后来,《公报》发现一位病人的伤口溃烂到已经长出蛆虫。报道引述的消息来源是一位沮丧的医生,他表示因稀释消毒水或输血不足死亡的病人只增不减,即便是社会民主党政府于2015年下台。新任的卫生部长是专家弗拉德·沃库列斯库(英语:Vlad Voiculescu),他不想关闭医院,于是他联系收治那位病人的医院,想了解对方情况,但被告知对方在前天晚上已经死亡。一位女医生和弗拉德见面,详细讲述医院管理层如何对问题视而不见,不顾正在死去的病人。她还说医院对待病人不人道,管理层和医生之间存在腐败行为,没有一间公立医院不沾染腐败习气。
弗拉德发现他不能解聘仍在任的医疗管理曾,故要求对新上任的管理层设立极为严格的规章制度。他和阁员开会,尝试打破腐败的医院体制及糟糕的管理层,但其中许多人是靠贿赂上到今天的位置。最终,弗拉德开始意识到整个体制已经腐败,太过腐朽,根除腐败意味着要解雇所有人。
选举日到来,社会民主党横扫选举,赢得多数票。后来,公立医院任命了一位不合格,且在法律上无法管理医院的经理人。
发行
影片于2019年9月4日在第76届威尼斯影展非竞赛片单元首映,也在2019年多伦多国际影展及2020年圣丹斯电影节(英语:2020 Sundance Film Festival)“焦点”(Spotlight)单元首映。影片于2020年2月28日在罗马尼亚上映,由巫毒影业(Voodoo Films)发行。2020年11月20日,影片由木兰影业(英语:Magnolia Pictures)和Dogwoof(英语:Dogwoof)分别在美国和英国发行。
评价
专业评价
汇总媒体烂番茄根据113条评论,给影片打出99%的新鲜度,平均得分9.1/10。网站共识写道:“《集体》黑暗、有效地概述了政府废除对人民信任的时候,政治腐败和公众的怀疑会如何循环。”Metacritic根据24条打出95/100的平均分,表示“普遍好评”。
《洛杉矶时报》专栏作家贾斯汀·张(英语:Justin Chang)认为影片“揭露了令人不安、绝望的体制不公正现象”。《综艺》的杰伊·韦斯伯格(Jay Weissberg)称影片是“属于我们这个时代的记录,值得广泛传播”。《纽约时报》的曼诺拉·达吉斯(英语:Manohla Dargis)认为影片“勾勒出一个真正、有说服力,稍显过时的乌托邦例子,说明为了让世界变好或至少不那么糟糕,需要怎样的努力。”
奖项
大奖 | 颁奖日期 | 奖项 | 结果 | 参考 |
---|---|---|---|---|
欧洲电影奖(英语:33rd European Film Awards) | 2020年12月12日 | 最佳纪录片(英语:European Film Award for Best Documentary) | 获奖 | |
波士顿影评人协会奖 | 2020年12月13日 | 最佳纪录片 | 获奖 | |
洛杉矶影评人协会奖 | 2020年12月20日 | 最佳纪录片(英语:Los Angeles Film Critics Association Award for Best Documentary Film) | 亚军 | |
芝加哥影评人协会奖 | 2020年12月21日 | 最佳外语片 | 提名 | |
最佳纪录片 | 提名 | |||
国家影评人协会 | 2021年1月9日 | 最佳外语片(英语:National Society of Film Critics Award for Best Foreign Language Film) | 获奖 | |
圣路易斯影评人协会奖 | 2021年1月18日 | 最佳纪录片 | 获奖 | |
最佳外语片 | 提名 | |||
休士顿影评人协会奖 | 2021年1月18日 | 最佳纪录片 | 提名 | |
旧金山影评人协会奖 | 2021年1月18日 | 最佳纪录片(英语:San Francisco Bay Area Film Critics Circle Award for Best Documentary Film) | 获奖 | |
最佳外语片(英语:San Francisco Bay Area Film Critics Circle Award for Best Foreign Language Film) | 提名 | |||
线上影评人协会奖(英语:Online Film Critics Society Awards 2020) | 2021年1月25日 | 最佳纪录片(英语:Online Film Critics Society Award for Best Documentary Film) | 提名 | |
最佳外语片(英语:Online Film Critics Society Award for Best Foreign Language Film) | 提名 | |||
国家评论协会奖 | 2021年1月26日 | 最佳外语片 | 提名 | |
伦敦影评人协会奖 | 2021年2月7日 | 年度纪录片 | 获奖 | |
年度外语片(英语:London Film Critics' Circle Award for Foreign Language Film of the Year) | 提名 | |||
年度电影(英语:London Film Critics' Circle Award for Film of the Year) | 提名 | |||
多伦多影评人协会奖 | 2021年2月7日 | 最佳纪录片 | 获奖 | |
华盛顿特区影评人协会奖 | 2021年2月8日 | 最佳纪录片 | 提名 | |
卫星奖(英语:25th Satellite Awards) | 2021年2月15日 | 最佳纪录片(英语:Satellite Award for Best Documentary Film) | 获奖 | |
评论家选择电影奖 | 2021年3月7日 | 最佳外语片 | 提名 | |
英国电影学院奖 | 2021年4月11日 | 最佳纪录片(英语:BAFTA Award for Best Documentary) | 提名 | |
独立精神奖 | 2021年4月22日 | 最佳纪录片(英语:Independent Spirit Award for Best Documentary Feature) | 提名 | |
奥斯卡金像奖 | 2021年4月25日 | 最佳国际影片 | 提名 | |
最佳纪录片 | 提名 |
参见
- 罗马尼亚新浪潮(英语:Romanian New Wave)
- 罗马尼亚电影提名奥斯卡最佳国际影片奖竞赛列表(英语:List of Romanian submissions for the Academy Award for Best International Feature Film)
- 第93届奥斯卡最佳国际影片角逐名单
影片于2019年9月4日在威尼斯电影节首映,2020年2月28日在罗马尼亚公映,11月20日登陆英国和美国。影片收获大量好评,获欧洲电影奖及国家影评人协会认可,在第93届奥斯卡金像奖获最佳纪录片和最佳国际影片提名,是该国首部获奥斯卡提名的作品。
简评
本片充分的证实了,现实往往比电影更加精彩。影片从一场火灾开始,通过一群被烧伤的人接受的医疗救助,通过摄制组的不断跟随,揭露了他们国家医疗系统与政府之间的腐败想象,是一场“集体”与“集体”的抗争,也充分的展示了西方资本主义的丑恶,那是官商勾结人命不如钱的丑恶。影片最让我震撼的是病人身上都开始长蛆虫了的那幕,通过医生的表述,让人更加痛恨这种腐败,这简直是草菅人命!之后视角转向卫生部部长的处理过程,能看出他一个小人物要对抗整个国家的顽疾,是多么的艰难,而且这并不是选民手中的选票,可以解决的问题。影片最后的器官移植部分稍微和前面的剧情有些割裂,不过从这个也能看出,他们的医疗体系并不是在单一事物上出现问题,而是各个方面都烂到骨髓了,真的太让人难受了。
以为是真实事件改编的伪纪录片,原来就是纪录片。这样的纪录片,视觉贴得非常近,勇气可嘉。不同于某地,这里还有良知的心脏在跳动,而某地的媒体已死。其实看下来为何会觉得像真实事件改编的故事片?理由之一就是观感太熟悉了,无论前因过程后果,都觉得是在哪里重复看过一样。而每个纪录片本身应该具备其独特性才对。但无奈就是各国的政客都是天下乌鸦一般黑,所以才导致这种事情一而再再而三地发生,目之所及,都是那样腐坏,位高权重的人擅长说谎,推卸责任,掩埋真相,总是宣传自己永远是对的,背后则在打压民众,而底下的人每次对真相的追寻总是需要付百倍的力气,过后却仍然难以真的撼动什么,说不定还会被秋后算账。唉,总之看得很焦虑,因为现实的环境就是这么令人窒息。
火灾事故只是一个引子,没想到通过记者和新上任的卫生部长来叩问整个医疗体制。前半段记者的穷追不舍可以当成完整的故事片,和卫生部长的行为有些割裂,对于素材的剪辑方面又些欠妥。整体呈现出政府和医疗系统集体性的腐败,不是依靠个体的力量所能改变的,寄希望于选票在政治上赢过社会民主党,也是一场妄想,一场医疗危机并无法撼动集体选民对于政党的质疑,危机意识还无法涉及到更多的人,集体中的大多数还在对这个政党抱有幻想。天朝可以类比一下
意义大过其本身。让我异常印象深刻的一点是,新上任的官员被问及为什么这样的一次火灾会被处理得如此不堪时,他说因为这个国家单纯地就是没有救治那么多烧伤病人的能力。有的时候,刨根问底到最后,答案却又是那么无力。一个国家的贫穷落后,让其人民不得不挨饿受苦,也将个人推向“自身利益大过他人死活”的极端。但是,当然不是说利己害人便有了理由,只是更突显那些在黑暗中呐喊着的声音的伟大。尘埃落定的事,找到答案或许没法改变,但是对于有些人,可能痛苦真的就能少了几分,这是放到现在、今天的新闻故事、社会事件中,依然适用的道理。片子本身不能说拍得多好,但是其通过“记录”和“讲述”闪耀着的光芒,值得被更多人看到。B-
伪纪录片,前半段记者视角,后半段卫生部长视角。讲了个非常绝望的故事,我记得年前看了另一部罗马尼亚电影也是花了很多篇幅描述政府腐败。自上到下的烂,一开始的部长讨论,让我大开眼界,可以这么自然并且确认、听起来也有理有据地推卸责任,好像是刻在基因的本能一样,完全没想着解决问题。最近黎巴嫩的爆炸我也觉得也是这种踢皮球的结果,还记得看到新闻报道说,一个月后还发现生命的迹象,我哭了,如果上层的领导也有这种共情能力就好了。就像阿城说的:在里面呆久了,也就越来越不像人了。
神作!纪录片中的悬疑片,直指弊端的同时揭示了复杂社会运作机制,跪着看完的。“集体”是发生火灾的夜店名字,不合格消毒液导致许多伤者在医院感染丧生。追查的线索逐渐深入,大家发现令人咬牙切齿的医疗贪腐黑幕早已遍及全国,而追着调查的竟然是体育日报的记者。影片后半部,临危受命的新任卫生部长,看着像傻乎乎的大一新生,作为技术官员与政客市长针锋相对,力图改革扫除贪腐。镜头令人震惊地深入卫生部办公室,跟拍新任部长与幕僚谋划、与其他部门斡旋、应对记者质疑,仿佛罗马尼亚版《大同》。纪录片毫无禁忌地抨击罗马尼亚现状,尺度之大是国内无法想象的。而各色人等交锋时的沉稳状态,显示出这是一个常年允许辩论和对话的地方。结尾车内放的那首歌Nothing More (The Alternate Routes)堪称绝妙。
我觉得有些电影,比如本片,再去评价什么拍摄技巧好不好不光是多余,反而是可耻了。一场火灾带来的悲剧,背后牵扯出整个社会烂到根的腐败,行贿的医药公司,被自杀的CEO,追求真相的记者,无力与整个系统斗争的年轻政客,这是一个比小说更精彩的故事,但可怕的是它竟然是现实。人人腐败人人绝望的罗马尼亚社会,却没有多少年轻人去投票试图改变什么。恐怕这也不仅仅是罗马尼亚社会独有,起码人家还有大选呢。看完后对社会绝望极了
原名《科莱采夫》,《集体》比音译更合适一些。今年罗马尼亚的申奥片,而且还是第33届欧洲电影奖最佳纪录片。酒吧失火,大量人员伤亡,不寻常的是许多不太严重的烧伤病人却死在了医院。调查开始,先是查出来消毒剂的失效,进而查出医疗系统的腐败,最后发现政府部分官员也参与其中。前半部分聚焦曝光此事的记者,后半部分聚焦卫生部长。最后又关注到器官移植其实是与本片主题有些差异的。纪录片很直白地揭露了问题所在,但罗马尼亚能改变么?
能够如此深入地剖析一个主权国家的政治腐败,真正说明了腐烂的程度。我认为,这得力于两方面:一是新闻媒体的自由程度,这反映了政府被监督的可能;二是藉由一位有外国教育背景,且危机上位的卫生部长所持的开放态度,最终促成了如此全面和深入的纪录片。而这些基本上是西方主流的政治系统,所以可以受到广泛的好评。如果,那些有着“坚硬”外壳的国家,就像一颗苹果,无论内部怎么变黑,外面都是无法发现的。就只能等到一个虫眼,才有可能揭示。但却无力回天了!
80/100。以小见大的纪录片典范,用最具有纪实性的影像,呈现出罗马尼亚因一出严重火灾而牵扯出的健康部门的重大问题。从消毒液的不规范到医院中对伤害处理的极度不专业,从医院中各个管理层上次串通的不良风气到政治影响健康部门的扭曲管理模式,导演始终用冷静克制的镜头对准每一个牵扯进来的个体,从受害者的亲人到追求正义的记者,从露出马脚慌慌张张的医院供应商到为了完成业绩完全不顾现实的某些领导人,当然还包括在其中左右周旋倍感无力的新任卫生部长。每一个人物都说着我们不熟悉的语言,却在经历着我们似乎也经历过的一切,品尝着公共医疗系统的漏洞带来的所有后果。如果某些依然自以为是的人还不能意识到自己做的每一件事的后果,那还有谁能帮忙擦去那些悲伤之人的眼泪?正义与公平绝非几人所为,而是一个连贯整体该带给我们的。
影片聚焦记录罗马尼亚科莱采夫野夜店发生火灾后,普通民众在国立医院因继发严重感染而死亡的事件。有良知的媒体和新卫生部长携手调查,抽丝剥茧,调查医疗环境腐败和整个社会溃烂脓疮。镜头犹如手术刀般层层剖析,这个国家已积重难返,改革再次流产。除了悲愤与无奈,也有真与善,调查记者、当吹哨人的医生、灾难幸存的女艺术家,都显现出美与希望。
这揭露程度不得十么。记者、部长、医院会计、受害者… 每一个人都在痛心疾首,这糟糕的现实,结果他们的声音只代表了10%的人,沉默的大多数才是主流与未来,部长爸爸电话里传来的愤怒令人绝望—— 不管5年,10年,这些人没有救了。比较好奇的是,年轻的卫生部长是怎么临危受命的?不停地面对公众,回答记者提问,可他手上才多大的power呀?还要被mayor质疑,压力山大。“集体俱乐部”音乐会多人死亡+烧伤+被严重稀释的消毒液—— 糟糕的医疗+腐败的医院——贪污的院长+官僚——做不了的肺移植手术+完败的选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