残疾营地(2020)
《残疾营地》(英语:Crip Camp: A Disability Revolution,香港译《希望之夏:残疾起革命》,新加坡、台湾译《希望之夏:身心障碍革命》)是2020年美国纪录片,由妮可·纽纳姆(英语:Nicole Newnham)、詹姆斯·勒布雷希特导演、制片,前美国总统贝拉克·奥巴马及夫人米歇尔·奥巴马以旗下公司高地制片公司(英语:Higher Ground Productions)的名义担任执行制片人。
评分:8.1
导演:詹姆斯·莱布雷希特 / 妮科尔·纽哈姆
编剧:詹姆斯·莱布雷希特 / 妮科尔·纽哈姆 / David Radcliff
主演:Larry Allison / Dennis Billups / HolLynn D'Lil / Judith Heumann / Denise Sherer Jacobson / Lionel Je'Woodyard / James Lebrecht / Evan White / 艾德·布莱德利 / 约翰·钱塞勒
类型:纪录片
片长:108分钟地区:美国
语言:英语
影片别名:
上映:2020-01-23(圣丹斯电影节)
IMDb:tt8923484
梗概
影片介绍了1971年纽约残疾青少年夏令营詹德营(英语:Camp Jened)发生的事情,讲述了营地学生转变为社运人士,积极投身残疾人权利运动,推动残疾人法律的立法进程。
制作
影片源于午餐会中无意提到的一个话题。导演詹姆斯·勒布雷希特和妮可·纽纳姆是15年的老搭档。勒布雷希特患有先天性脊柱裂,出行需要借助轮椅。他毕生参与残疾人权利运动,但未曾看到一部讲述相关议题的纪录片.,所以萌生了制作相关影片的想法。
发行
影片于2020年1月23日在圣丹斯电影节(英语:2020 Sundance Film Festival)首映,同年3月25日登陆Netflix。原定于Netflix上线当天有限上映,后来受2019冠状病毒病疫情影响取消剧院上映。
评价
专业评价
汇总媒体烂番茄根据95条评论,给予影片100%的全鲜度,平均得分8.5/10。网站共识写道:“《残疾营地》用一个群体的精彩故事,展现这个群体充满希望的未来及对权利的渴求,既具有娱乐性,又令人深受启发。”Metacritic收录29条评论,打出86/100的平均分,表示“普遍好评”。
《滚石》彼得·特拉弗斯(Peter Travers)表示,“这部举足轻重的纪录片定义了什么样的电影才算是‘令人深受启发’”。《洛杉矶时报》贾斯汀·张(英语:Justin Chang)认为影片传递出“直截了当的信息”。《卫报》本杰明·李(Benjamin Lee)认为影片一场被人遗忘的平等权益斗争带去希望。《好莱坞报道者》的丹尼尔·菲恩伯格(Daniel Fienberg)表示:“我只希望具有对抗性的片名及奥巴马的背书,不会吓得部分观众不去了解这个无关党派、只讲人道,而且非常重要的故事。”《综艺》的彼得·德布鲁格(Peter Debruge)认为影片给美国残疾人法案生效后出生的观众上了很好的一堂课。
《名利场》的理查德·劳森(Richard Lawson)认为影片所展现的革命精神有义愤填膺的味道,但温暖满溢,有苛求的一面,也有大方的一面。这种精髓在影片中得到很好地展现。正如大家所希望的那样,这种精神无处不在。”人权观察的卡洛斯·里奥斯·埃斯皮诺萨(Carlos Rios Espinosa)表示影片让他意识到让残障人士规划建筑空间的重要性。影音俱乐部的凯蒂·瑞夫(Katie Rife)认为影片展现了过去50年间残疾人群体的变化,具有启发性。《华盛顿邮报》杰克·科伊尔(Jack Coyle)认为影片是了解民权运动的具体切入点,但也可以借此了解大范围内长达数十年的编年史,这方面的历史与20世纪其他平等权斗争比起来,观众的人较少。”
奖项与提名
年份 | 大奖 | 奖项 | 结果 | 参考 |
---|---|---|---|---|
2020 | 圣丹斯电影节 | 观众奖 | 获奖 | |
评审团大奖 | 提名 | |||
迈阿密国际电影节 | 最佳纪录片 | 提名 | ||
芝诺山奖 | 获奖 | |||
评论家选择电影奖 | 最佳纪录片 | 提名 | ||
2021 | 国际纪录片协会(英语:International Documentary Association) | 最佳影片 | 获奖 | |
独立精神奖 | 最佳纪录片 | 获奖 | ||
奥斯卡金像奖 | 最佳纪录片 | 提名 |
影片于2020年1月23日在圣丹斯电影节(英语:2020 Sundance Film Festival)首映,获观众奖;同年3月25日上线Netflix,口碑不俗。影片获提名第93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纪录片。
获得奖项
- 第25届金卫星奖
提名:电影部门-最佳纪录片 - 第68届美国音效剪辑协会奖
提名:金卷轴奖-最佳纪录片音效剪辑 - 第93届奥斯卡金像奖
提名:最佳纪录长片 - 第36届独立精神奖
获奖:最佳纪录片 - 第36届圣丹斯电影节
获奖:观众奖-美国纪录片
提名:评审团大奖-美国纪录片
- 詹姆斯·莱布雷希特 James Lebrecht导演
- 妮科尔·纽哈姆 Nicole Newnham导演
- 艾德·布莱德利 Ed Bradley自己
- 约翰·钱塞勒 John Chancellor自己
- 巴拉克·奥巴马 Barack Obama执行制片人
- 米歇尔·奥巴马 Michelle Obama执行制片人
简评
刚来美国的时候就惊叹几乎所有场所都有残疾人专用通道,游乐园电影院等公共娱乐场所也都在最好的位置预留只给残疾人用的座位,还有离入口最近的残疾人停车位。看了这部片子才意识到,这都是77年的时候靠当时的所谓激进主义者争取来了,其实也就不到50年的时间而已。高潮部分抗议者占领政府办公楼的时候,黑豹党和LGBT组织都自愿给他们送吃的和日用品,少数群体自发地团结很感人。其实为少数群体争取权利也算一种保险,片子里就有一个成年后由于车祸造成残疾的女士,早一步争取到equal right,也许生活得也会更从容一点吧。
前半段是个美好的乌托邦,并且将这种与现实脱节的疏离感一步步放大,使得后半段的运动变得热血且有意义。然而片子的偏向太明显,可以说是单一倾向了,没有触及事件的多面性,对少数群体予以帮助,代价是多数群体的一部分利益损失,这是对是错,也不是由我们来评判的。那些曾经仅在Janed中存在的笑容,现在在Jened之外也能见到了,这是坏事吗?
残障人士们在国会前用手攀爬台阶的画面极为动容,如同这场社会运动艰辛历程的缩影。善意与尊重从营地这片乌托邦向外面的世界延伸,这是看得见的第一重影响。那么在结尾,残障人士又提出了新的期许,那便是这张纸面上的法律落地还需要社会集体态度、认知层面的转变,这场争取权利,呼吁平等的运动没有终点,仍在路上。
不知道美国人的所有权利是不是都是经过不断抗争才得来的,还是说美国人歧视一切,女权、艾滋、种族、同性,甚至残疾权......只要不是一个正常的美国白男人,就会遭受到各种挤压和迫害。又是黑豹党拯救了大家,可惜他们很快成为过去式。没得奥斯卡比较遗憾,期待奥巴马夫妇能出一部关于“美国医疗保险改革法案”的纪录片。
2021年第93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纪录长片提名名单:《我的章鱼老师》《集体》《时间》《名侦探赛大爷》《残疾营地》(五部片子观影完成)。—— ;,于是晚上又重看了一遍;《一切都会有的》… 电影《推拿》《無聲》《美好正逢时》… (《我的少女时代》《火星救援》);:因为残障人士这个身份,你受到过哪些不公正的待遇?
人类社会的基本问题:社会到底是为少数人服务的,还是为大多数人服务的,还是为全部人服务的?我想人类社会的最终目标应该是为全体成员服务,每个人都应享有同样的权利和义务,社会可以禁止所有人做某事(违法的事),但对社会允许去做的事,应该为所有人提供等值的便利。让残障人士正常生活的价值不止在于其本身,更在于可以让其他所有人在互相体谅中塑造一个更好的自己。7
在美国期间明显感觉日常生活中看到残疾人的几率较高(印象最深的是在迪士尼环球影城之类的游乐场能看到很多残疾人),后来想明白了,这不是因为美国残疾人多,而是因为美国的无障碍设施相对完善,残疾人有更多出门的机会,原来这一切的背后有这样一场残障人士民权运动。参加运动的人们无疑是坚毅、智慧而出色的(攀爬国会台阶的镜头谁看了都会流泪),在近二三十年来显著改善了美国残障人士的生活。但满足这些诉求无疑也是昂贵的,一个弱势群体获利是不是又无形中又会伤害其他需要帮助的人。不过科技的发展让残疾人有了更多的选择和自由,我想可以确定,至少在这一方面我们的世界变好了一点点。
虽说后面呈现的还是平权的那些极易容易煽人的镜头,但是,这部片子是具有文献价值的。第一,它呈现了历史上“被隔离”的残疾人营地,呈现当时尚未平权的他们被分割开来的生活,控诉了执政者对于少数群体的懒政;第二,它呈现了美国的残疾人平权史,用影像呈现这段历史的几个重要阶段和运动。最深刻的是一段脑瘫女性的采访回忆,残疾人被自然而然地忽略了性需求,所以哪怕被医生误诊,她仍然为感染性病感到“高兴”,因为这让她离“普通人”更近了一步。偏见和歧视可不是要说出口或做出行动才能体现,最深的偏见往往是像这个医生一样发自内心而不自知的。
生存的权力,要靠自己的声音和双手争取。但如果无法发出声音、或无法伸出双手,那只能依靠群体的力量,互相弥补,克服彼此身心的艰难,然后走上漫长的、甚至需要两代人才能走完的平权之路。两条线都很精彩,残疾营地是思想的启蒙,504法案是行动的历程,当少数群体终于为自己发声成功时,那个犹如伍德斯托克音乐节一般的营地,像是完成了使命一般消失了。看完这部纪录片,我衷心地希望,现在中国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可以不那么紧张,残障人士可以多走出门、和我们并肩工作与生活。
残疾人权利抗争史,正如他们所说的,这个社会不是为他们所建设的。因此他们为平等而抗争,在他们的社会他们真的愿意去相信反抗可以得到正视。观看体验一般,特殊群体可能会更有感触。(看了赵英俊对世界的最后一些话,对这个世界的万分不舍,真是不舍得啊,这个世界有音乐,有电影,真美好啊。尤为敬佩这些人,身体上的障碍也无法阻挡对世界的热爱)
从乌托邦到平权运动。虽然都是由过去的影像拼凑而成,但是这个故事的力量依旧强大。美国大概是去过生活过的国家里disabled people最visible的地方了,看完电影才知道背后的努力和挣扎。Civil rights movements真的是昙花一现的荣光啊。ps:taste超好的影迷Obama’s真的很适合做producer
这片子带大家重温的就是那个与物质生活无关的美国梦吧。片头的爸爸教给儿子“你必须外向,你要和所有人打招呼,因为大家不会主动来靠近你”。这听了真让人难过。我经常觉得当代社会有隐性内向歧视,想想这种以指数形式加在弱势群体身上的歧视的影响吧。还有那句妈妈跟残疾儿子的玩笑:我理解你想找个残疾人,但你起码要找个polio吧,听了真是虽然下意识笑可又有巨大的难过涌上来。campers自嘲打趣式地用残疾类型指代个人,听起来就像在讲这个是哺乳类那个是两栖类一样。好向往那个大家一起争取平权的年代,可又怕自己把艰辛浪漫化了,毕竟那意味着参与者同时也是经历重重不公的受害者。大家一起爬国会台阶的那个画面太震撼,小朋友从小就有争取权益追求平等的意识并为之努力真的很棒。大家在政府大楼占领了20多天,时代的英雄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