琼斯先生(2019)

Mr. JonesUP:2023-04-17

《琼斯先生》(英语:Mr. Jones)是一部2019年由波兰导演阿格涅丝卡·霍兰执导的传记惊悚片,影片讲述了来自英国威尔士的记者加雷斯·琼斯于1933年前往苏联报道乌克兰大饥荒的故事。主演有詹姆斯·诺顿、泰勒·凡妮莎·柯比、彼得·萨斯加德。

琼斯先生

评分:7.7 导演:阿格涅丝卡·霍兰 编剧:安德列·查卢帕
主演:詹姆斯·诺顿 / 凡妮莎·柯比 / 彼得·萨斯加德 / 约瑟夫·马勒 / 肯内斯·库兰汉姆 / 费奈拉·伍尔加 / 米哈利娜·奥利尚斯卡 / 塞林·琼斯 / 贝娅塔·波兹尼亚克 / 朱利安·刘易斯·琼斯 / 理查德·艾尔芬 / 简·豪 / 克日什托夫·皮耶钦斯基
类型:剧情 / 惊悚 / 传记
片长:119分钟 / 141分钟(柏林电影节)地区:波兰 / 英国 / 乌克兰
语言:英语 / 乌克兰语 / 俄语 / 威尔士语
影片别名:新闻守护者(港) / 普立兹记者(台) / 雪地里的真相(台) / 加雷斯·琼斯 / Gareth Jones
上映:2019-02-10(柏林电影节)
IMDb:tt6828390

琼斯先生简介

电影讲述了一个鲜为人知的故事。1933 年,一位野心勃勃的威尔士年轻记者加雷斯·琼斯(Gareth Jones)来到苏联旅行,发现了共产主义乌托邦神话后骇人听闻的现实。由此他开始进行一项常规新闻调查,但试图在政府掩盖下挖掘乌克兰饥荒的真相很快变成了生死攸关的探索。
  他的努力不仅受到苏联审查机关的挫败,而且受到对斯大林政权抱有好感的西方记者的阻挠,这其中最有名的就是时任《纽约时报》莫斯科分部的总编辑沃特·杜兰蒂(Walter Duranty)。
  在现实生活中,琼斯是第一个在西方媒体报道苏联 1932-1933 年大饥荒的记者。但由于很多知识分子对苏维埃政权持同情态度,他的报道并不受欢迎。当时隐瞒了大饥荒事实的杜兰蒂也在此后招致批评,他因对苏联的持续报道而获得的普利策奖也被《纽约时报》称为是“我们为之感到惭愧但可以做出解释”(Guilty With an Explanation)的一个奖项。

第69届柏林国际电影节金熊奖(提名)阿格涅丝卡·霍兰

简评

我猜帝国不能万岁是因为人类的复杂性。当然是说大英和美帝,比如琼斯先生是威尔士welsh人,他和父亲的对话不是英语方言,而是威尔士语,他们是凯尔特人。琼斯去的那个乌克兰小镇Stalino之前叫做Hughesovka,是威尔士人John Hughes去开矿建起的小镇,也就是现在的大城市Donetsk,致敬顿河替代致敬斯大林。除了复杂性还有变化,数不清有多少曾经投身共产主义的人如果能活着退出就会走到对立面,比如曾经和杜兰特一起指责琼斯的Eugene Lyons, 回到美国后的写作影响了奥威尔,更提醒美国对共产幻像的认识,至今曾经受苏联支援的美国共产党只在一个小镇有一个议席。在哪一个时代,真实都不会褪色

影片主要指控了斯大林时期五年计划的反人道,但是将社会主义、斯大林与前苏联社会压缩为一体,使得这个指控本身的意识形态色彩极其鲜明,但是影片给自己打上了纪念受难者的标签,使得意识形态披上了道德的外衣,在这样的逻辑下,既然道德是放之人类社会皆准的、让人凭之而为人的,那么在圈定的道德立场中只有在资本主义的体制之下能够维护人类社会的道德,这样意识形态的立场也不容任何选择的余地。

一开始还以为是有人发现了希特勒的阴谋但没人相信因而错过了制止第次世界大战的机会。原来是揭了斯大林的老底。爱看电影有时倒是可以弥补一下不太爱书的毛病,知道一些显为人知的历史,很是惊悚。很是钦佩(甚至这个词语不足于表达钦佩之情)这些原本生活无忧的人却可以置自己于危难之中,为了那份理想的纯粹,无惧落得下“人人唾弃”的下场,也要与阻力抗争。ps:柯比虽然戏份不多,没看够。大眼睛的很多,这双却独具魅力!

只论艺术性,本片算不上多精彩,但作为同行,被琼斯追求真相的勇气深深震撼,我自己一生中可能无数次接近过真相,但因为勇气不够,或者因为缺乏那种虔诚的精神,一次次放弃了。真相只有一个,每个刚开始当记者的人都懂得这个常识,但在现实中,真正能无愧于这句话的人实在太少。一旦习惯了打折的真相,就很难再去追求100%。琼斯未必最聪明,文笔也未必最好,但世界需要这样的人。

大萧条时期,大家都认为苏维埃模式是未来新的希望。普利策奖获得者沃特·杜兰蒂代表《纽约时报》坐镇莫斯科,拿着苏联的好处,向全世界粉饰苏联。琼斯先生冒着生命危险深入到乌克兰,看到饿殍无数,不顾威胁,向全世界发声:苏维埃不是它承诺的那样是工人的天堂,也不是新闻里所写的“伟大实验”,斯大林没有惊人的新成就,除非你认为杀掉数百万无辜的人是一种成就。 乔治奥威尔:可社会确实能更平等,苏联只是还不完美,我们不能要求他完美,实验需要时间。琼斯:它和以前的制度一样,存在着剥削。但它更糟糕。难以想象的糟糕,我相信我亲眼所见的。 如今,我们常常看着别国影片反思,揭露,那段时期的德国,苏联等,却不敢正眼看看我们自己所处的当下,真心怕荒诞感拉满,车裂了自己。

风格很鲜明的一部传记片,整体营造的那个年代的政治惊悚的氛围也很到位,不过这样一个普世的价值命题,在历史维度上拉个几十年,以现在的视角去回看总是清晰的,但要是放到历史的节点里以当下的视角去讨论’记者的底线‘’坚守真相的原则‘这些命题,个体的力量总是渺小得微乎其微;像本片还有《切尔诺贝利》这些影视剧作品可以说把这样一个价值问题都已经很尖锐地摆出来了,但具体看看当下现实语境,不管是东方西方,其实和这些讲述的历史中的情境没有多少出入

第一次看到电影讲述乌克兰大饥荒事件,非常震撼。整个片子很压抑,故事进入的很慢,观众和琼斯经历了一样的意外之旅,无意间发现乌克兰的现实情况。对于饥荒的描写镜头很克制,并没有深入去刻画,从正面角度来讲,苏联的信息封锁和乌克兰的刻意夸张,很有可能使得后人无法或者准确的数据和事实陈述。导选择了坚持以男主为主的视角,表现他勇敢追求真理的人性魅力。利用动物农场作为全片的伏笔推动剧情,也算是一种艺术表达了,但显得太“随意”了,没有很出彩。

这是一部传记片,讲述1932年~1933年前苏联斯大林时期乌克兰大饥荒时,英记者加雷斯·琼斯冒险亲历乌克兰斯大林诺的村庄,目光所及看到的饿殍遍地,饿童嗷嗷待哺的惨状。可事实真相是绝不允许被提及和报道的,琼斯被逮捕,后被释放回国。但琼斯终究没逃过苏联政府的魔抓,在他30岁的前一天,被他的向导出卖后遭苏联间谍刺杀。所以,讲真话是要付出代价的。讽刺的是,讲假话的得到了普利策奖颐享天年,说真话的被人嘲弄英年早逝。以此片纪念无数在斯大林统治下死于乌克兰大饥荒的人。

前半部分节奏太慢,铺垫过多,从踏上火车开始变得沉重惊悚。黑白压抑的色调,凄凉无助的童谣,路边饿死的妇女,羸弱哭喊的儿童……最难忘的是妹妹们吃哥哥的镜头,不动声色地啃着人骨,麻木的眼睛里已经没有了任何感情的波澜。斯大林实现了个人野心,其代价是几百万无辜乌克兰人民的累累白骨。时至今日,依旧可以理解乌克兰民众对于俄罗斯的复杂态度:没错,这片土地上曾流过我们并肩作战的鲜血;但我也从未忘记,这片土地曾因你浸染了无数饿殍的血泪。

加雷斯琼斯的事迹毋需置疑,存疑的是电影的处理方式,从开场便把主人公刻画成追求真相的正义化身,人物形象简直比好莱坞超级英雄还要单薄。而在聚焦饥荒事件的同时不忘将苏联塑造成低等的“他者”形象,背后隐含的是一种赤裸的政治优越感和虚假的人道主义关怀●69th Berlinale 相当期待,也就难免失望。对男主角那种聪明超群又“天然瞎”的人设,是观看这部电影的障碍。这么好的一个人物原型,有点可惜。

电影讲述了一个鲜为人知的故事。1933 年,一位野心勃勃的威尔士年轻记者加雷斯·琼斯(Gareth Jones)来到苏联旅行,发现了共产主义乌托邦神话后骇人听闻的现实。由此他开始进行一项常规新闻调查,但试图在政府掩盖下挖掘乌克兰饥荒的真相很快变成了生死攸关的探索。 他的努力不仅受到苏联审查机关的挫败,而且受到对斯大林政权抱有好感的西方记者的阻挠

质感不错,原以为是历史年代间谍电影,却没想到竟是一部写实纪录片的花絮电影。而乔治奥威尔的联动,也为影片增添了很多历史代入感。但,情节的推进太温吞了。即便是写实视角,但这人物刻画和剧情发展也太散乱了些,而女主更是沦为可有可无的鸡肋角色。如果不是那个惊世骇俗的真相揭露,可能我都撑不下这两个小时。真相出来的时刻,太有似曾相识的感觉了。起源,经过,人物,发展,结局,历史总是有着轮回和惊人的相似。

获得奖项

  • 第69届柏林国际电影节
    第69届柏林国际电影节
    提名:金熊奖-最佳影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