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尕谣(2018)
UP:2023-04-17《黄河尕谣》(英文:Stammering Ballad),张楠的第一部纪录电影作品,本片主要讲述了西北民谣歌手张尕怂的经历,2018年1月29日于鹿特丹电影节首映,并获得鹿特丹国际电影节亚洲电影评审团奖提名,之后于各电影节放映,获得第五届丝绸之路国际电影节金丝路传媒荣誉最佳纪录片奖,2018年12月28日获得中国纪录片学院奖最佳纪录长片。
评分:7.1
导演:张楠
编剧:张楠
主演:张尕怂
类型:纪录片 / 音乐
片长:90分钟地区:中国大陆
语言:汉语普通话
影片别名:黄河谣 / Stammering Ballad
上映:2020-08-21(中国大陆)
IMDb:tt6982084
黄河尕谣简介
三十年前,甘肃黄河岸边的十万农民离乡迁居,陆续进入城镇,随人一起消失在黄土高原的还有世代传唱的黄河歌谣。出生于白银乡间的牧羊少年张尕怂从小患有口吃,却受到父辈熏陶,自幼喜欢民歌。
2012年,尕怂来到城市闯荡,阴差阳错走上演艺道路,四处在酒吧演出,寄希望于以此成名。他醉心于西北民歌,四处寻访学艺,也因“泥土味”的特色而受邀参加一档火热的电视选秀节目,成为广受欢迎的“民谣歌手”。正在此时,爷爷的意外离世让尕怂发现自己身上正在失去“农村味儿”,而远方的故土和家园也渐告崩裂。
未来迟迟还没来,等待成名的尕怂逐渐感到失落,能够慰籍心灵的只有麦穗泥土的深沉味道。而过去的已经过去, 唯有聆听家园故土的遥远回音。
第47届鹿特丹国际电影节亚洲电影大奖(提名)张楠
获得奖项
- 第47届鹿特丹国际电影节
提名:亚洲电影大奖
相关影片推荐
- 张楠 Nan Zhang导演
- 张尕怂 Gasong Zhang自己
- 陈玲珍 Ruby L. J. Chen制片人
- 何苏六 Suliu He制片人
- 张钊维 Zhaowei Zhang制片人
- 张勇 Yong Zhang制片人
简评
我承认是为了让更多人进电影院去看这样的音乐纪录片才打满分的......多年前一脸学生气的张尕怂拿着三弦来重庆巡演,也来电台做过现场直播演唱,后来在大理懒人书吧偶然重逢,他给我指去看野孩子排练的路,和电影里的人没什么两样,只不过我们没看到他那些苦水往肚子里咽的时候。影片前半段关乎理想,后半段面对现实,反差都是真实存在的,难得他始终抓住理想相伴,不是为现实放弃理想,而是为理想迎接现实......其实不会以影评的角度来看这样的纪录片,因为有这样的音乐人,有这样的记录人,电影院里能看到,已是稀罕事。去电影院看看实在的西北、西北人,也好
民间的艺术 愈发纯粹愈发珍贵像张尕怂这样的民间艺术表演艺术家,他们身体力行,用自己的力量传承着那些属于民间的艺术瑰宝,救活了那些濒临死亡的文化,但唏嘘不已的是他们却养不活自己。在现实与理想中徘徊穿梭,那些专属于他们的寂寞与孤独在深夜愈发强烈。拾起行囊,巡游四方,唱一首黄河谣,怀念回不去的故乡,“未来是怎么样的?我不想知道” 虽然不为人知,但时间和记忆总是永恒,就像黄河水不停流,孕育生命,流向永恒。
7/10;这部纪录片的基本定向很奇怪,它很想去讲述地方民歌与民谣之间的相互作用,但是它又把重点放在了张尕怂的生活奔波上(十几年来追梦的缩影)我能明白它想宣传地方民歌与张尕怂推崇的方言民谣;但是尴尬的是张尕怂的现实对车房金钱的羡慕让这部作品看上去像是商业宣传;但同时对过去以及民调民歌民谣的放不下,支持他在这条路上走下去,至少在这部片里有展露了农民出生贫困家庭的小子的坚持(母与他自己反复提到了稳定工作的话题)在我认为,纪录片得有一个基调一个叙述故事的方向,而这部纪录片在基调上走远了;描写陕西那几个片段,描画张尕怂与地方民歌,地方风土人情之间的关系的时候,美如画的景,真实的感情与声音,是让我感动的。
想当年,也差点提着唢呐拜吹鼓师傅去,也曾想流窜四方搜罗民间曲曲调调,再看那生生死死哭哭笑笑痴痴醉醉,哪怕浑身沾满尘泥和绒芒,哪怕周遭皆是苍茫与荒凉!秦腔:血泪仇、下河东。歌曲:黄河谣(赵牧阳词曲)、馍馍渣造反(刘延彪改编)、谈恋爱、老农(改编青海小曲《扇花的草帽》)、鼓对鼓锣对锣、飞鸟、我是一个有钱人、月亮挂在窗户上(改编西北花儿《梧桐令》)、击壤歌
情节有点散,但味道很足。不知为何,我对农村有种亲切感,不知是文青对自己没经历过地方的过分想象,还是触动了对小时候某些气息的记忆。张尕怂毫不避讳自己对“火”对“钱”的渴望,他还说在城市待久了,觉得自己不喜欢家乡的小调了,可能有些东西真的需要环境来养的,就像我觉得小哥哥要做西藏一名画师必须得在西藏一样。但人必须要执着于自己的初心吗,随着环境的变化获得现实的安稳甚至成功不好吗。我觉得还是要做长期看来有价值的事情吧。还是开心就好呢?
镜头跟随着尕怂在城乡之间流浪:大西北家乡秦腔、花儿、三弦的音乐是自己熟悉的土的味道,但是在现代化浪潮下似乎物是人非,至亲的爷爷也去世了,就像有钥匙也打不开那个锁已生锈的家门;到了城市发现自己迷失了,变得不喜欢民谣,也不知道什么是民谣,歌唱着“下雨了下雨了,下的都是那大金条,刮风了刮风了,刮来刮去都是美钞”的财富梦,梦想着会红,却仍然囊中羞涩、四处“流窜”;故乡野外的赛歌会男女老幼尽情对歌,城市灯光酒色的舞台下却难寻静心欣赏音乐的听众;在城市的灯红酒绿中忘记了自己的真名,对着故乡废墟的土墙刻下了爷爷起的小名张红旺。张楠导演纪录的不是音乐人,也不是民谣音乐,而是我们这些背井离乡在城市里打拼的打工人当下的共同处境;而尕怂让我们身同感受的,不仅仅是与故土的情感联结,还有身份的迷失与寻找之间的撕扯。
尕怂我一直喜欢,但感觉导演的表现没太跟上,他想要展现一种丰富性,多处用到了对比的手法,我作为观众,却没有理解到他的表达的意义。黄河边上的尕怂爱唱歌,他是怎么爱的,怎么唱的,怎么成长的,我看到的全是碎片化的东西,尕怂的心路历程全靠自己讲,环境的变化很重要,影片中那么刻意的表现,却让人觉得有些不甚连贯。
#GenesisCinema #ChineseFilmFestival 故事的切入点非常喜欢,但内核不是非常突出,以人代替区域和文化在前期没有特别的被强调导致后期的迷茫和焦虑得不到承袭,感觉是割裂感的来源。还有不太喜欢结尾得到处理,有些冗长,感觉弱化了中段堆积的情绪。视觉上非常喜欢,感觉也是影片中主要把人与环境做了关联的描述,固定镜头大远景展现的环境和手持特写对人物的塑造剪辑到一起是对那个表达的一种强化。还有一场非常喜欢的蒙太奇剪辑。听觉上好坏参半的,也是觉得比较可惜的地方,感觉影片对于秦腔和社火有所提及,但是对于其展现确实非常少的,更多的可以看成是一个背景。不过还是有几场戏音乐使用的非常不错,印象比较深的是以《我的祖国》做转场的一场戏。(《不要停止我的音乐》做背景那画面非常的“有感觉”)
视觉和声音出色的纪录片,对象是个在梦想和现实中拉锯挣扎的西北青年。来自甘肃白银的民谣歌手张红旺,艺名张尕怂,从小口吃,但天生好歌喉。从小浇灌的是黄河和秦腔,可以惟妙惟肖地模仿动物,唱数不尽的黄河歌谣,指下三根弦勾弹人心里的滋味,他的歌动人醉己,无奈唱不出黄金和美钞,不能把拖拉机唱成法拉利。他渴望走出村庄,不愿融入都市,朝前看看不到未来,身后也已没有来时的痕迹,唯有四季黄河水不停,冬来大雪满山头。
片中的每一首西北民谣,和民谣歌手的流浪故事,交织在一起,像黄河的水,像沉默的黄土,像真实的故乡里的母亲和每一个人。张尕怂努力的把每一个片段都带入幽默,而背后是无尽的心酸。片中最感人的部分:他回到老屋的遗迹,在土墙上写下自己的真名。然后讲述了《姐姐》那首民谣的故事。但那首《姐姐》在电影里未曾歌唱,也许是太过于悲伤。
《黃河尕謠》是典型的西部電影,主角張尕慫來自甘肅,其演唱歌曲也是傳統的西北民謠,其演唱的歌曲也是傳統西北民謠,如《山頭村人家》,歌唱黃河以及黃河周邊生活的人、發生的故事。死亡作為重要的敘事轉折點出現在影片中,既是時間流逝的鮮明標誌,也是張尕慫境況轉變的重要節點。死亡作為敘事重要節點,在《四個春天》中也有所展現,姐姐的去世是《四個春天》成片的關鍵。
三星半。一天只有一场晚上的,整个影厅只有我,我妈,一个坐我们前面两排的姑娘。中间一位男性进来找个边坐下,看了不到十分钟又出去了。的确只能说是一部纪录片,没有电影精细、有逻辑。但粗糙也有粗糙的味道,而且讲这样一个故事也许就该粗糙点。画面很舒服,音乐和声音填满了整个影片,尤其喜欢空荡的电影院里弹琴唱歌的那一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