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城二月(2017)
UP:2023-04-10《小城二月》是一部2017年的中国短片,由邱阳编剧并导演。它赢得2017年戛纳电影节的短片金棕榈奖(英语:Short Film Palme d'Or)。
情节
在一个无名的中国小城市,一名苦恼的母亲彻夜拼命地试图找到她失踪的未成年女儿。
电影的背景设定在中国江苏常州市。
演员
- 李淑贤 饰演 蔡卓
评价
该片获得了2017年戛纳电影节的短片金棕榈奖(英语:Short Film Palme d'Or)。
获得奖项
- 第70届戛纳电影节
获奖:短片金棕榈奖 - 第1届平遥国际电影展
提名:影展之最单元最受欢迎影片
相关影片推荐
- 邱阳 Yang Qiu导演
- 李奕 制片人
- 王琮 Vincent Wang联合制片人
- 赵文迪 Wendi Zhao制片人
- 卡洛·弗朗西斯科·马纳塔德 Carlo Francisco Manatad剪辑
简评
片子唯一的看点就是出车祸,母亲以为是自己走失的女儿,情绪波动以及镜头调度有所转变,和南方少女的那一段一样,然后,然后就没了,至于下边长评哪里都能夸,确实没觉得有多好。有关声音的处理,有的人喜欢远景镜头加上实时声音,有的喜欢真实。哦对了,你所说的真实,比如声音的底噪也收进去,那和你说三层高的楼的远景,那时候的声音真实吗?
人生像什么呢?美国人说人生像一盒巧克力。中国人没那么浪漫,大致觉得人生像一枚小小的炮仗,若不是点着了,你也永远不知道它是要开出一朵花来,还是要闹出一阵响来。邱阳对于自我的认知与定位显然很高,他或许是一支精心研发的「开天雷」吧。这支又短又长的片子将人生的不可测和命运的不确定性以及复杂而多面的人性捆绑在了一起,最终它们在作者的家乡被点燃,并在《小城二月》的夜空中噼里啪啦地炸开了一团乱麻。影片对于环境精准而又克制的「速写」正是让其在国际烟火表演中脱颖而出一举夺魁的原因,但对于这部将人物心理与行为活动轨迹等同起来的电影来说,出色的视听设计反倒削弱了人物主观感受的爆发力,在未知的路途上,这位盼着女儿回家的妈妈还能再「冲动」一次吗?活菩萨的眼睛和心肠都是会动的,她也在大口大口地呼吸和喘气,想必未完待续。
不知道导演是否是中大画幅胶片相机的爱好者,利用遮挡的做法,将实际的视觉区域呈现为类似6X6或5X7胶片尺寸的画格,并自觉将之作为一套镜头设计的语言系统,恰好这种空间叙事又较符合这种家庭题材暗藏危机、遮蔽事实的调性。
从人物近景特写开始叙事,从母亲离家开始选用固定机位远景交代,教师公寓长镜头的信息容量和饭馆门口的正反机位交代,调度太棒了!学到了学到了,演员表演也很节制,能够摆脱脸谱化印象的导演真不错。不像某些傻13导演总觉得痛苦就要泪流满面,恐惧就要浑身发抖,真傻逼。
用屈指可数的镜头来讲述一个母亲半夜出走寻找女儿寻找自己的故事,教育、父权、女性、体制,短短的15分钟却犀利地触及到了各个角度的软肋,去找老师的长镜头、放烟花的镜头都很讲究,金棕榈最佳短片实至名归。
想了想还是来标下。总感觉是美学体系下自娱自乐的产物。如果一个片子能分享的地方只有视听,而视听手法又没有什么独创性,感觉真挺像某一部分电影人的自娱自乐的。大楼那场戏还是挺有意思的,烟花那里总感觉这种手法都用烂了……情绪塑造上也就那样吧…呃。不好评价,不打分了。
[3-]还是无限迷恋于影像作品中的方言,就像是独属于某个地区的人的集体记忆,或者说是只有他们才能知晓的密语,一字一句每个声调都让我这个外来者神往。说回短片,不差,但也是因为太精细让人觉得设计感太重,甚至镜与镜之间有种割裂的错觉,尤其是出彩的烟花戏跟楼道戏,完全是跳脱于其他常规的镜头,不像是一套镜头语言。留白的悬念也好,但又让人觉得《小城二月》像是某个长片的开头桥段一样,总的来说,十五分钟还不够。
。邱阳导演视听风格很统一,固定长镜头为主,有时会用极其微弱的推。看的时候觉得有点欧洲学院派,这点邱阳是做得好的。但不管怎么样,中式现实主义真的喜欢不起来,拍得再好,拍一个毫无意义的无聊故事,也不那么值得夸赞在我看来。另一个角度上说,他是一个热爱电影多过热爱艺术的人。alright // 补充一下,我认为他对电影并没有做出什么“大的贡献”,我的意思是,他的视听只是都在当前成熟的基础上做的进步,看着再多“高级”,不过也是嚼旧馍。
【】都酸几把呢,拍的就是好。潜台词讲得巧妙,夫妻关系对立,超现实画面,医生和警察的戏带动联想情绪,长镜头明暗调度,画面传唤靠视觉引导,烟花典型乐景别哀情,导演的画面是有生活存在的,前后铺成满身设计,大远景的调度形似用视觉压迫人物,不信现阶段有学生作业能达到这个境界。
就是一部普通学生作品。情节简单无聊,导演把所有的精力都花在了几场重头戏的视听营造和场面调度上。女主从馄饨摊听闻河里有孩子的尸体到事发现场查看那一段肯定是剧组花钱最多的,又是在运河的串放烟花又是一大堆群众演员的,就为了营造那种壮观的视听效果。女主角的表演有很大的调教空间。很难想象一个唱戏的演员,说台词声音竟然那么小,有气无力的,观众要是不仔细听都听不见。表情也是全程苦瓜脸,一个母亲寻找失踪孩子时的慌张、焦虑、不安、猜疑,这么富有层次感的情绪变化在她脸上统统看不见。跟警察推搡时演的最好笑,肢体动作无力又生硬,根本不像是一个母亲急着看是不是自己孩子,不了解的观众还以为她是警察的女朋友在跟警察闹分手撒娇……
很简单的故事,但细节上用心了,看得出在场面调度上下的功夫,特别是开头那场和楼道那场,前后景和画面其他部分都能看出巧思;杂乱的声音也充分表达了母亲的感受。另外也看到了贾樟柯和李沧东的影子。但最明显的还是全片随处可见的框架式构图,而且本来就是4:3的画幅,估计也想表达母亲在家庭的处境吧,总之用好框中框,方为人上人(误ps:戛纳版只有英文字幕看着可真费劲
作业。模糊遮掩的前景,从一而终的背侧视角,正脸几乎全无的摄影;似乎一切都是这位母亲与世界的疏离感、对女儿的不安感。窥视下的全景有着《后窗》的韵味,更多出了一种触不可及的距离感。而伴随着烟火和示警笛炸裂的音效下,母亲的那一段追逐,冬日的冷汗在烟花的映照下,是最精湛的调度时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