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姆与嘎贝(2019)

UP:2023-03-30

拉姆与嘎贝(英语:Lhamo and Skalbe),松太加执导和编剧,索郎尼马、德姬、赛却加主演的藏语剧情片,2019年9月21日在第67届圣塞巴斯蒂安电影节首映。

拉姆与嘎贝

评分:6.8 导演:松太加 编剧:松太加
主演:索郎尼马 / 德姬 / 赛却加 / 廖希
类型:剧情
片长:110分钟地区:中国大陆
语言:汉语普通话 / 藏语
影片别名:Lhamo and Skalbe / ལྷ་མོ་དང་སྐལ་བྷེ།
上映:2019-09-21(圣塞巴斯蒂安电影节)
IMDb:tt10394760

拉姆与嘎贝简介

拉姆与嘎贝去登记结婚,才发现嘎贝昔日未成的婚事,在法律上仍未失效。嘎贝踏上寻找“前妻”措雅的旅程,惊讶得知她四年前失约悔婚时便已遁入空门。当措雅的宗教身份为离婚带来了重重阻碍,拉姆对嘎贝亦若即若离。她正参与排练、筹备春节上演的藏戏,拉姆将在《格萨尔王传》的选段中,饰演主角阿达拉姆——一个因罪业深重堕入地狱的女人。她对角色心生抵触,对婚姻揣有恐惧,同嘎贝一样,她也藏有未经揭晓的往事……

第67届圣塞巴斯蒂安国际电影节金贝壳奖(提名)松太加 第3届平遥国际电影展影展之最单元最受欢迎影片(提名)松太加 第2届平遥国际电影展发展中电影计划·最佳影片松太加

简评

好像片中每个人抵达幸福的过程都很苦,拉姆怀揣着年少时不能言说的秘密渴望神明的宽恕,嘎贝只希望能做一件让父亲认可的事情然而事事未能所愿,发现两个人的婚姻得到法律的认可只是最简单的一步,一个签字一个手印一个公章,然而这些在漫长的相处磨合过程中几乎不值一提……很明显松太加在本片受万玛才旦《气球》的影响不小,同样有阿尼的故事线,受到情感伤害的女人可以选择去做阿尼进行解脱,它似乎成了一处可以使人得到宽慰的避难所……本片剧本很扎实,一个简单的家庭情感故事,但在表现方式上却没有处理地很好,写实的风格让片子显得过于沉闷,大量长镜头中的信息含量较少,会让整个节奏变得拖沓,此外,本片缺少些松太加以往作品的自然感,加之被弱化的戏剧冲突,让本片在表意方面浅了些,缺少能够击中内心的细节,有些遗憾

1229上海冬暖场新片点映。结合了映后访谈导演的阐述,看出导演想将拉姆的复杂心境和矛盾情绪更好地展现,奈何拍摄的视角大半给了嘎贝,拉姆,这位实际上着墨更多、更有高光的角色还是成为了“不成器”的男性角色陪衬,可惜。有趣的是,一位观众问道导演是否在拉姆的角色塑造上具有男性视角,随后,在回答关于男女视角问题的时候导演坦诚了自己也觉着女性视角的落点由男性角色带出来感觉不对。原因很简单,导演终究是位男性,不敢尝试女性落点的视点注定了角色难以超越男性表达。看得出导演是位很温和的人,也很真诚,有点点像一个努力学习后却依然成绩不够好的学生,其实也带了点拙稚的可爱。

#2021冬暖影展开幕片# 没有感情的情感生活终究不会有结果,而活在他人的观念和期许下也无法做回真实的自我。嘎贝的命运和那匹被束缚在笼中的骏马相似,为了想讨好父亲而一心想找人结婚,哪怕自己在现实生活中并没有准备好,而拉姆的命运则和那出戏中的阿达拉姆类同,因为自己的选择而被迫活在维持面子的社会,最终等待一场蜕变去鼓起勇气面对自我。

英文字幕,勉强跟的上。嘎贝与觉姆的过往,拉姆隐瞒生子的事实,以及拉姆与嘎贝婚事的结局,无不透露出“因果轮回”的意念,首尾呼应的格萨尔王史诗唱段也渲染了此内容。影片如溪水般舒缓,讲述的是藏民生活中平淡无奇的故事,没有较为尖锐的矛盾冲突,用稀松平常的情节刻画一个较为深奥的意念内容,总觉得力度有所不够。影片整体上没什么突出的地方,导演着力于塑造嘎贝这个角色,而没有表现出女主角复杂的内心纠结与变化,仅凭其抗拒出演藏戏角色表达不出心态起伏,两位主角的故事也基本上没有交集,水平比万玛才旦差了不少。

再次感叹,同一部电影,很可能在不同放映条件下,它并不是同一部电影。凄风冷雨的PYIFF,观众等多一个小时,看到一个显然较为昏暗的版本。《拉噶》与《气球》,竟出现了相似的阿尼线索,最精彩的段落也出自于此(小女孩传话、结婚照上的胡子)。相比《阿拉姜色》的一条路,《河》的意味悠长,《拉噶》以无法安放的一张大床,象征着各有故事的一组男女,无法步入世俗的婚姻殿堂,人们对幸福的期想太大,现实的空间又太小。最后就是如此两难。德姬的线索偏弱,且比较容易猜中。

#2021冬暖# 跟松太加前两部差的有点远。大概是有太多不能黑,好几个本来可以往更喜剧/更社会剧方向做的情节点就这么轻易放过了,直接结果是情节上好几个大顺拐;俩主角不来电,前史拎得也不清楚……观感就是,咋看都是个在藏区拍的伊朗电影,又努力地把它往《我不是潘金莲》等等地方上拽。结尾处理拉回不少分数,摄影和调度用心,最佳一个点可能要数登记处办公室那个镜子。

松太加的电影直觉非常之好,本来觉得本片比起前两作拍得太“平”了。但看到后面一场《海面上漂过的奖杯》时又恍然觉察到松太加的视听思维有多么电影化,即便故事上不抓人在影像层面上的思考与美学也完全与凡俗导演拉开了难以逾越的差距。不过本片在剧作上同藏地民族史诗《格萨尔王传》有大量联系与映照,对非藏族的观众来说想要理解体会这种深层蕴含强烈民族性和宗教性的文本是较为吃力的,这也就导致了相比他的前两部电影,想共情这一部变得格外困难。

#海南国际电影节# 藏区电影应该这么拍,无关地域奇观和特殊性,讲述普世的道德难题,看完全片后你才会理解片名里为什么拉姆在前嘎贝在后,其实也可以叫《拉姆的婚事》。不过相比起来,更喜欢万玛才旦的调调。.后排的所谓观众极度缺乏观影素质,不是说话就是打电话或者走来走去,但你又不能完全怪他们,可能对于他们来说,看电影还是等同于以前的看大戏,不热闹着就不叫看戏。

从拉姆的镜头开始,最后也在拉姆的镜头结束。直到最后一个拉姆的镜头之前,还是觉得整部影片节奏有点乱,稍显枯燥乏味。但不知道为何,拉姆的最后一句台词出来后,忽然就喜欢上了这个角色,至少在最后一幕里,这个角色的塑造很成功。影片整体采用藏语,也夹杂了很多藏地文化的内容,在信息和情感的传递上还是有一定的阻碍。

可能是看过了《气球》的原因,这部电影没有给我很惊艳的感觉,略显沉闷的电影镜头甚至让我对它的好感度有所下降。较为平淡的剧情故事,没有太多具有冲击力的戏剧对抗。大多时候还是讲述着一种藏区的文化,尤其片中大部分内容表现的格萨尔王的唱段以及宗教信仰所带来的生活矛盾,如果以一个对藏地文化极为感兴趣的人来说,这部电影无疑是一部知识工具书。但就电影的艺术感而言,个人喜爱程度不高。

#PYIFF# 松太加是国内少有的能做到镜头语言和电影表意统一的导演,这个片子里就很好地刻画出人与人之间的割裂(嘎贝与雅措之间的窗、嘎贝与拉姆之间的门、嘎贝与父母亲之间的柱子)。随着事件展开对人物前史的揭露也非常恰到好处,想起《德州巴黎》(导演说和维姆文德斯没关系)。以及嘎贝用信烧成的灰抹胡子的镜头是我的年度观影时刻,演员索朗尼玛对这个镜头也颇为喜欢。

【冬暖影展】让我三星改四星的理由就是映后交流上导演的一句话:他们互相并不相爱。如果能把这一点再拍得明一点,这电影会更棒。拉姆和嘎贝最后都走向了各自选择的“自由”,有一些段落很喜欢,比如离婚签字现场嘎贝的插话,比如拉姆拉着村长说“我还没有从地狱里出来呢”,比如嘎贝往脸上抹黑灰,比如结尾拉姆独自唱完了戏。拉姆的正面镜头开场,背面镜头结束,正好形成了一个圈。

获得奖项

  • 第3届平遥国际电影展
    第3届平遥国际电影展
    提名:影展之最单元最受欢迎影片
  • 第67届圣塞巴斯蒂安国际电影节
    第67届圣塞巴斯蒂安国际电影节
    提名:主竞赛单元-金贝壳奖
  • 第2届平遥国际电影展
    第2届平遥国际电影展
    获奖:陌陌发展中电影计划·最佳影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