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兰西(2021)
评分:6.9
导演:布鲁诺·杜蒙
编剧:布鲁诺·杜蒙
主演:蕾雅·赛杜 / 布朗什·加丁 / 班哲明·比欧雷 / 伊曼纽尔·阿里奥利 / 茱莉安·柯勒 / Gaëtan Amiel / Jawad Zemmar / Marc Bettinelli / Lucile Roche / Noura Benbahlouli / Abdellah Chahouat / Alfred de Montesquiou / Kristian Feigelson / Nabil Wakim / François-Xavier Ménage / Tristan Sadeghi / Hugues Pluvinage / Michele Leucci / 埃马纽埃尔·马克龙
类型:剧情 / 喜剧
片长:134分钟地区:法国
语言:法语
影片别名:芳名法兰西 / 此晨半晴阴 / 法兰西女主播(港) / 天后主播法兰西(台) / On a Half Clear Morning / Par ce demi-clair matin
上映:2021-07-15(戛纳电影节)
IMDb:tt9714030
法兰西简介
巴黎电影公司Indie Sales将负责布鲁诺·杜蒙自编自导新作[半个晴朗的早晨](Par ce demi-clair matin,暂译)的国际销售。该片由蕾雅·赛杜主演,故事讲述一名明星记者(赛杜饰)忙于自己的职业与个人生活,她的生活因一场车祸而发生改变。
- 布鲁诺·杜蒙 Bruno Dumont导演
- 蕾雅·赛杜 Léa Seydoux饰 France de Meurs
- 布朗什·加丁 Blanche Gardin饰 Lou
- 班哲明·比欧雷 Benjamin Biolay饰 Fred de Meurs
- 伊曼纽尔·阿里奥利 Emanuele Arioli饰 Charles Castro
- 茱莉安·柯勒 Juliane Köhler饰 Mme Arpel
简评
美得不可方物的法兰西之花,几乎全是对准了蕾雅的脸的特写。杜蒙真的太厉害啦,比起《方形》里戏剧化荒诞感的讽刺当代艺术。《法兰西》直接用男凝的镜头,去拍一部讽刺法国价值观的伪传记片女主电影。成功的媒体明星,确实全是男凝的镜头,镜头对准的是她的身体和美貌,是她的中年危机。所有人只关心她的美貌,政治态度和花边。她虽然知道如何通过镜头语言打造完美的人设,却没人关心她真正的生活处境。特写她脸上的变化很绝,从开始前的完美到后面出现心里问题的得崩。最后却自己也走不出媒体的“谎言”。她被点燃欲望被伤害的出轨,和虚伪的博爱恰如名字法兰西所指。旁人的不理解只是“你那么美,为什么要流泪。”但是再次回归镜头前的她,只能迷惑而悲伤的说出一句“活在当下”却不再是“这就是生活。”
.18 法国影展。还是过于狗血了,处在好像什么都讲了又好像什么都没讲之间。法兰西是一个凝固的符号,一具僵死的人偶,一副全能的媒介,她和她的新闻是一体的,新闻生产事件和意义,法兰西则试图在表象下寻找某种“被掩盖的真实”。但正如媒介在重构事件的过程中消解掉事件本身的意义一样,在媒介里,“真实的事件”已经不存在,媒介和事件合为一体了,法兰西费尽心力想要达到的“真实生活”也不过是一具空无的躯体,一个没有倒影的黑洞。法兰西的红唇蓝眼是完美的虚假,但在媒介的凝视中,虚假和真实的边界已经不再存在,她是人们借以指认自身的符码,也是自我毁灭、自我颠覆的镜像,恰似一条永无止境的能指链,她本身就代表了对存在判断的永恒拒绝。蕾老师最后的独白属实多余,能理解杜蒙对脸部特写所指涉的象征意义的执着,但未免还是太腻了。
后德莱叶时代的圣女贞德法兰西,就算眼角垂泪,也无法用媒介上的情感宣泄达成百分百的共情和神圣化。这个时代的我们对于媒体上的一切操演行为都心知肚明,却失去了对此保持批判性思维的能力和精力。杜蒙在女主角镜头两边都掺入了这层虚假性,让她的私人生活也变得像媒介展演,无论她是否愿意,作为人的她也要被各种媒介转化为各类符号。故而本片绝非简单的媒体批判类时讽作品,任何对媒体的嘲讽最终都指向消费媒体的我们身上,一旦意识到这点,任何笑声都会被掐灭在喉头。电影的悲观主义体现在结尾,法兰西最后一场采访的主角称就算上了媒体,也不会有人理解她的心路历程。这对整个影视媒体的动情能力判下了死刑。我们陷入了这个没有过去没有未来的“宽广的当下”中。
感觉片子的剪辑很有问题,各种跳跃乱入。主题也有点模棱两可,你也不知道导演到底想重点表达啥。女主演确实有点魔性,总是容易让人想入非非,只是那大门牙中间的一条大缝又很刺眼,为什么此片中好多人都这个牙……记者、新闻,都是夹带许多水分的,此圈也颇乱。女主的精神状态有点get不到,剧情上看从撞人是一个转折,但是完全不晓其中的逻辑到底在哪。最后对孩子丈夫去世的相对淡定与冷漠,让人真的有些气愤。我猜啊,这片又是真实改编,但是法兰西当下还健在,所以许多故事受当事人约束不便展开去讲,真实发生曝光的逃也逃不掉,镜头以外的难免再遮遮掩掩,导致了带给观众精神上的错乱。
彻头彻尾的风格尝试,甚至不惜把故事层面弱化到一个如此流俗的境地,且不说公众形象崩坏这最表层的叙事,即使是讨论真伪,用“记者”形象也未免过于直给;但另一方面,恰恰因为这一主动让渡,更让风格尝试一跃成为绝对主角,影片依循一个统一的主题逻辑,除了比较常规的mise en abîme,还发展出了一众让人眼花缭乱的试听尝试:投影置景的车内戏,极其微妙的演员和镜头的关系(用新闻采访视角拍常规对话戏,演员的视线处在发现摄影机和无视摄影机的边缘),浅到不行的浅焦镜头,重复音乐动机下的面部凝视等等。而将这些归结起来,我们发现一个如此支离破碎的被摄主体和摄影机的关系,这关系每改变一次,影像就被质询一次。
开头那个还真的是马克龙啊,噶老卵。有一种很疏离的感觉,似乎又是导演刻意为之,从头到尾的虚伪与虚荣交织在一起,偏偏又敏感得真实而细腻。其实无论是小车祸还是小艳遇还是直播失误还是怎样怎样,她的反应都可圈可点,全然不致于被群起而攻之,呈现出来的依旧是安全的场景,而真正的伪善都被剪掉了。琼瑶桥段有点不能忍,而且非常突兀,如鲠在喉很难受;其次是演弗雷德的那个演员长得实在是太像我知道的一位骗子了,连发型和X型腿都一模一样(没有说这个发型和X型腿不好的意思),看得我真的有点酸水上涌(与演员本人无关)。总的来说,就是一场蕾雅·赛杜的个人秀,衣着华丽,红唇惊艳,但假亦真时真亦假,唯有抓住此时此刻。
看完不知道说什么的片子。整个片子在表面上确实感觉是中规中矩的,镜头也好调度也好,都没给我太惊艳的感觉,但是确实是有一点一点在引导观众进入法兰西的情绪,也挺厉害。剧情里面媒体假造新闻,公众人物的心里状态以及最后一点对哲学的思考,确实能发人深省,但是我看完难免有点云里雾里,讲的有点割裂,重点讨论的媒体问题最后又变成了自身的哲学思考,我文化水平不够,美丽接待最后的点,所以可能觉得云里雾里。片子还带有点那种欧洲惯有的冷喜剧讽刺的感觉,这个看起来前段时间还是有一点点感觉的,后面整个片子沉下来之后,就没了。这个也挺厉害,片子的色彩从较欢乐到最后的沉思,转换的很好,感觉除了配乐确实又要说到镜头,里面有一个满屏哭泣的镜头还是很有冲击力的,丈夫和儿子车祸那段我也很喜欢,但是整体上视听没啥很特别的地方。
对这样的题材,总是抱有很大期待。然而对演员不喜欢,形象可以,气势很强,但神态实在不舒适,好在故事呈现得好。开场非常不喜欢,说眉来眼去算好,我只觉嬉皮笑脸。经纪人更是加倍讨厌,因为自身不专业令主持人经受更多却又没胆承认。“我的心生病了”,哭泣,失控,逃离,像极了ALEX,车祸也很《早间新闻》,但这部更多的呈现了新闻的假面性、演绎性、残忍性,以及给主人公带来的底层影响,她甚至自己都不知道缘由,“明明该有的都有了,但就是不快乐”,一面极致奢华,顶级生活,一面极度危险,底层体验,但仍感受不到生活。最后说“喜欢做这个,喜欢名气,那些进步、理想、对未来的憧憬都没有当下重要。”人不能什么都想要,最后只能决然选择一条路去走。另外,欧美新闻人,也是名人,是独特的人,是个体化,这一点,与我们的不同性,鲜明。
法国导演的后现代理论天赋刻在基因里…构思极富原创性,故事成为了最次要的,视觉语言建立起影片的意义架构,法兰西是演播厅镜头前的那个人,是在外景现场指挥镜头和排演台词的人,是观看者的自拍镜头里的人,是韩炳哲关于数字媒体时代的论述里由无数个破碎的自我在镜像里合成的一个“我”(i,她的电视台品牌名,logo上那个玫红色的 i 就是演播厅里穿着玫红套装、涂着玫红口红的她)。硝烟弥漫的异国远方看似是支撑起新闻节目和人设张力的counterpart,但法兰西用镜头和反复的口播,调度、剪碎、安插、拼贴、叙述了现实空间,使得这种远方无法等同于他者,就像法兰西在事实上走不出她的新闻演播厅(所以远景的阿尔卑斯山只是一张背景图片)。他者无法想象与她接吻,人们只想要合影图像,爱情只发生在自我投射中。
两条鲜明的故事线,事件,还有媒介的呈现。杜蒙用喜剧塑造现代性的荒诞,狙击新闻制作娱乐化,新闻人明星化,和社交媒体的闯入。新闻主体、新闻制作、新闻环境,通过在故事中的屡次失败被解构,证明媒介映照媒介,媒介杀死媒介的乱局。而蕾老师打破第四面墙的凝视,是在通过现代媒介与观者对话,完成导演对媒介主体的延伸。片子找不到一丝独立影片的影子,对场景、色彩、服道化的设计都非常商业化,让人不得不想到《别抬头看》,虽然法国和好莱坞气质有明显的不同,但导演都无一例外的拒绝将自己放在一个独立影人的艺术家视角审视媒体的乱象,而是通过浮华的商业电影图景,将自己也置于被批判的中央。从导演,到演员,到被打破墙壁,被动出演的观众,甚至构建国家符号的国名“法兰西”,都被纳入了当下媒介荒诞的演绎者中。
,或者说站在聚光灯下的上流社会人,对人间疾苦真的一无所知。随意就开出的万元支票,炸弹已经在头顶却还要继续拍摄工作,坐在游艇上拍摄逃命的难民……就算是有丧命危险的新闻最前线也都是演戏和摆拍,虽然也包含事实。丈夫和儿子像2个木头人一样对她所有的情绪无动于衷。一切都很荒谬,但又在描述现实。仅仅一场意外发生的电动车车祸,就能让原本光鲜亮丽的一切崩盘,甚至接连而起一系列天灾人祸,最后落得一场空。但人生是什么,就是生活已经是一个垃圾场,只能继续工作的“烂摊子”,唯一能靠一靠的是伤害过自己的男人肩膀。最后那段活在当下的独白放在发生疫情和飞机失事的今天再恰当不过,但她讲话时依旧满面愁容,尽管在惊吓后靠在男人肩膀上笑了一下,但依旧是……c‘est la vie!
“商女不知亡国恨 隔江犹唱后庭花”式厌女观,原来全球共享。我对在此片强调女性共情的人感到冷场,她们映证了女主被男人背刺辱骂,却依然向男人寻求拥抱的人的状态,映证她是如何走到抑郁状态——背刺无数依然深爱,喔。我强烈不建议你,如果不想变得更加抑郁,那就别看。我们来辨别导演的态度,女主遭遇明显的歧视时,男人们对着她的脸,将她贬低作电视ji,明显在羞辱,影片中没有给到任何对此现象的反击,甚至女主前后遭受歧视次数达六次之多,剧情要求她的忍受。你难受吗?你难受,怒不可遏,屏幕却正好无视你们,身而为女。他塑造你的悲遇,他又无视你的痛苦。显然,故作高深的剧情无法掩盖空洞乏味的对话。当男人想要批判这个男人掌握着的社会,他的做法是,把社会拟态出一个女人,然后骂女人。骂女人,才不怕得罪任何男人,多么讽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