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娜,我的爱(2017)

AnaUP:2023-03-04

《安娜,我的爱》(罗马尼亚语:Ana, mon amour)是一部2017年的罗马尼亚电影,由Călin Peter Netzer执导兼编剧。

安娜,我的爱

评分:6.6 导演:卡林·皮特·内策尔 编剧:卡林·皮特·内策尔 / 切扎尔-保罗·贝德斯库 / 尤利娅·卢梅阿勒
主演:米尔卡·波斯泰尔尼库 / 黛安娜·卡娃柳堤 / 卡门·塔纳斯 / 瓦西里·穆拉鲁 / 阿德里安·蒂蒂耶尼 / 塔妮娅·波帕 / 伊戈尔·卡拉斯-罗曼诺夫 / 罗努特·卡拉斯 / 伊万娜·弗洛拉 / 弗拉德·伊凡诺夫 / 伊琳娜·诺阿特斯 / 勒兹万·瓦西莱斯库 / 埃琳娜·佛尼耶格 / 梅达·安德列亚·维克托 / 安德列·胡托里克
类型:剧情
片长:125分钟地区:罗马尼亚 / 德国 / 法国
语言:罗马尼亚语 / 俄语
影片别名:对倒情深(港) / 我为爱做过的傻事(台)
上映:2017-02-17(柏林电影节)
IMDb:tt6125690

情节

 安娜(黛安娜·卡娃柳堤 Diana Cavallioti 饰)和托马(米尔卡·波斯泰尔尼库 Mircea Postelnicu 饰)相识于大学的校园之中,在一次关于尼采的哲学讨论之中,两人成为了知己。精神世界十分契合的两人很快就走到了一起,并且认定彼此就是他们想要携手共度一生的那个人。可是,安娜拥有非常复杂的过去,同时亦是一名MS综合症患者。   当托马的家人得知了安娜情况后,对这段感情自然强烈的反对,可是托马坚持了自己的深爱,即便孤立无援也坚定的握紧安娜的手,两人共同努力最终使得安娜的心里创伤得到了治愈。可是故事并没有就此结束,安娜康复了,托马的精神却来到了濒临崩溃的边缘。

演员表

米尔卡·波斯泰尔尼库 / 黛安娜·卡娃柳堤 / 卡门·塔纳斯 / 瓦西里·穆拉鲁 / 阿德里安·蒂蒂耶尼 / 塔妮娅·波帕 / 伊戈尔·卡拉斯-罗曼诺夫 / 罗努特·卡拉斯 / 伊万娜·弗洛拉 / 弗拉德·伊凡诺夫 / 伊琳娜·诺阿特斯 / 勒兹万·瓦西莱斯库 / 埃琳娜·佛尼耶格 / 梅达·安德列亚·维克托 / 安德烈·胡楚莱亚克

简评

很有意思的是,久受抑郁困扰的安娜多年后终于走出人生困顿,而男主则从恋爱走入婚姻的漫长陪伴中陷入泥潭,男主这条暗线终于浮出水面。现代人的很多心理问题,真不是那么简单的存在,原生家庭的影响也特别大。罗马尼亚的心理咨询发展得越来越专业,最后男主临别补问心理师的几个问题,能感到这方面知识的积累不错。

很多共鸣,原生家庭问题造就的性格在婚姻中继续恶化,无力修复,在家看孩子与外界越来越疏离,自信跟发量一样越来越少,这样看起来没有故事的琐碎才更接近生活本来的面目,由琐碎引起的思考比戏剧化的故事感悟的更具体,在电影就是讲故事的主流下,这样的电影很难得。

用2个小时围观2个人的100种花式吵架,看得出故事在用力呈现一段感情关系的变质,按图索骥却总能看到在阐释清楚情感矛盾与关系演进之前,导演太早进行了预设和站位,对于女方性格的塑造、女方内心转变的处理含糊不清,代入了太多男性思维。说到底,对于两性关系的认知与思考,导演还明显欠着火候,很多矛盾不仅没有解构清晰,甚至代入了个人向的被害人立场,对两性角色与转变的处理缺少交代,也不够立体。导演只是在堆砌一些问题,却看不出背后诱发这一系列悲剧的原因,最后让故事沦为“痴情男主陪作精女主战胜病魔,绝情女主却在事业有成后痛甩男友”。结局用男女主的撕扯、男主母亲出轨,点了一下代际间继承而来的情感模式的循环,灵光有余而阐释不足,殊不知在此之前浮于表面的情感认知,已经掏空了观众们的耐心。

遍体鳞伤的爱。在进行心灵漫游途中不断打乱思绪,随着男主发量判断前后顺序(笑),而剥离了大环境导致的拯救游戏因为过多的男性视点显得落寞而固执己见,两组无药可救的家庭,一对社会身份并不明晰的男女主人公,三个饶有趣味的谈话段落恰如其分地插入其中,见证相识相处相别,结尾诊疗出门之前的(自我)反问扣题,精神分析!

前段為了鋪成精神分析的敘事還覺得略顯刻意,沒想到一路的敘事方法讓人越來越驚艷,人物的心理精神分析也間接一直被帶出來。剪輯也真的很乾淨俐落,絲毫不拖沓,在既定的錯亂敘事下,點對點的剪法,又讓敘事和推進更加順暢。一直到結尾時,又將所有錯亂敘事打翻,回到人物的心理多層面來作結,最後這樣的開放式還真是一絕啊。

2018/6/25重新看字幕版大概是2年前看过先睹为快的无字幕版和后来的字幕版,当时这部电影几乎没有被提及现在应该也差不多属于冷门電影,看下面短评有过公映版,这样尺度的电影肯定被删减的七零八落(不看也罢)。我看电影很少看豆瓣的简介和先睹为快豆友的长评短评或者一些专门跑电影节的影评人的洋洋洒洒的显摆评论文字(剧透),我也很少以所谓的评分为标准,所以,庆幸自己看过很多意想不到的好看的电影,虽然,不是特别明白和看的比较专业。该片是比较明显了心理片,初看可能被突如其来的性爱音画干扰,以为是“真枪实弹的”电影,其实,留意它的几段场景会发现影片的些许倪端。人物外表的不一样,画面的改变,故事的展开,家人的介入等等,電影在男主多年后躺在心理咨询师的屋内与他的对话用回忆还是他的梦境,把他想象的安娜,与现实生

披着精神分析外衣的《安娜我的爱》最终只有通往虚无梦境这一条路可走。这段曲折而漫长的情感从自然主义风格的影像里慢慢发展成一个折磨彼此的心魔,内策尔试图以心理咨询的方式寻找爱情中造成这种依赖与操控关系的根源。然而他的镜头距离这份爱情太近以至于观众无法看清它的全貌,于是只能屈在某种局部的视野里看着它灰飞烟灭。

用现实流拍摄哲学生活与婚姻情境,太硬核了,纯粹靠思辨与对话甩开艺术致幻的束缚力,骨子里却依然是“物质现实的复原”。超越其他现实主义/哲学题材的影片十个段位,第一场戏的起点便是关于尼采的超人哲学的讨论,而身后传来隔壁女人求爱时的叫唤声,-“这大概也是尼采所倡导的生命力吧”-“但她应该是在假装”。紧随其后的便是主角的病痛疾患,肉体与精神的漫长征战令身体哲学的范畴向生活的题域中下沉。时空结构被不断裂解、重塑并重新排布,戏内课堂上所关涉的弗洛伊德精神分析也有机地参与了此桩婚恋情事,如谜一般的未解之梦,极大地丰富了故事的线索及层次。内策尔太高级了,打开了更加新锐的叙事可能,中国影迷应该尝试观看并学会欣赏类似这样的高阶文本,接受感性力量的偶尔悬置,拥抱一次枯燥而又愉悦的探寻索解。而后,再次读解爱恨如潮涌。

出于拯救欲而那么深地介入他人的痛苦本身就是一种系统性的谋杀。我们所相信的爱的神话对之是失效的,而任何一种被社会suggest的援助系统也是。我想知道假若不借助精神分析是否还能讲好这个故事。(假如17或18年看到这个片我一定会崩溃,但今天没有)

本片对心理的刻画还不错,剪辑是这部片的败笔,缺少连贯性,使得场景与场景碎片化,观众的情感走向有时会被生生掐断,令人不舒服。安娜将内心的痛苦,通过面部表情生动的展现出来,让观众看到一个压抑、克制、又拼命想好起来的她,表演的很到位。托马通过帮助、照顾安娜获得自我存在的价值,当安娜走出来后,托马感到了自我价值的缺失和迷茫。他知道安娜不应该回到从前,他应该为现在的安娜感到骄傲,但他做不到,因为他把自己固封在了原来的角色中。安娜最后的对白中有一句话很重要“我希望你能和我一起成长”,可是托马没有,面对羽翼丰满的安娜,他再也没有可付出的了,只能被抛下。

现实生活中最烦和最怕却又可怜的那类人,在这部电影中却终于难得一次让我同情,无私初心的爱的奉献,接踵而来的就是撕裂的婚姻故事,可见罗马尼亚新浪潮这批导演对人物故事拿捏得已经非常熟练,让现实中即便惧怕这类角色的观众,也愿意凝视和倾听他们。不过也因虚构的电影和现实题材之天然距离和张力,此片再去进行一个梦境的反转,就显得有些蛇足。

获得奖项

  • 第67届柏林国际电影节
    第67届柏林国际电影节
    获奖:银熊奖-杰出艺术贡献奖
    提名:金熊奖-最佳影片

相关影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