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柔女子(2017)
КроткаяUP:2023-03-03
《残酷的温柔》(乌克兰语:Лагідна)是一部2017年剧情片,由瑟盖·洛兹尼察执导的一部乌克兰剧情片 。入围第70届坎城影展官方竞赛片。电影改编自费奥多尔·米哈伊洛维奇·陀思妥耶夫斯基著作的1876年短篇小说《温顺的女性(英语:A Gentle Creature)》。
演员
- Vasilina Makovtseva
- Sergei Kolesov
- Dimitry Bykovsky
- Lia Akhedzhakova
- Vadim Dubovsky
- Roza Hajrullina
- Sergey Fedorov
- Marina Kleshcheva
- Alisa Kravtsova
- Alexander Zamuraev
- Valeriu Andriuta
- Svetlana Kolesova
- Konstantin Itunin
- Nikolay Kolyada
- Boris Kamorzin
- Anton Makushin
分级制度
国家/地区 | 级别 |
中国 | 禁映 |
台湾 | R18(限制级) |
香港 | III(HKIFF 42) |
新加坡 | R21 |
获得奖项
- 第70届戛纳电影节
提名:主竞赛单元
- 谢尔盖·洛兹尼察 Sergei Loznitsa导演
- 瓦列留·安德留察 Valeriu Andriuta饰 Blue face
- 利亚·阿赫贾科娃 Liya Akhedzhakova饰 Human Rights activist
- 瓦西利娜·马科夫采娃 Vasilina Makovtseva饰 A gentle creature
- 鲍里斯·卡莫尔津 Boris Kamorzin饰 Man with the arms in plaster
- 谢尔盖·科列索夫 Sergei Kolesov饰 Man with spread teeth
简评
女子是一个冷峻而空洞的视点,几乎没有愤懑没有绝望,只有不断的碰壁和被倾轧至没有的行动空间。前面大半部分的对话和群戏十分精准,窗口的办事人员在一转头之间变换着对同事和对排队者截然相反的情绪,狱卒温柔地与家人通话挂完电话则立刻玩弄他仅有的那一点权力,人权保护协会的女人纠结着有关阴道检查的文字,随后的抱怨也未尝不是真心…但是在一个极权主义的社会里,每一个人都被扭曲成为时间与空间中片段而没有中心的存在。最后的梦境太过于直白,而我门从未有过如此直白的权利。
想看布列松那部的,下载成同名这部。这部也是借鉴陀思妥耶夫斯基?但是并没有看到陀的影子。女主角的性格设定实在是离谱。另外结尾强暴戏份完全可以暗示带过。但是导演表现恶时,把镜头对准了被侵略的受害者,而不是曝光施恶的人。我厌恶这种给施恶者打码,放大展示受害者痛苦的拍摄方式。我想审问镜头背后的导演究竟以什么视角来凝视这段强暴戏。导演强迫观众被动地参与了这场无耻的围观,把观看者也变成了施恶的同流者。
对前苏联社会的一种反讽与批判,也对俄罗斯民族历史有反思。前半部分相当真实,虽然电影模糊或者错置了时代背景,给人一种前苏故事在现代延续的感觉。剧中主角亦即温柔女子,其实具有一种观察者或导游的角色,她本身沉默极少话语,借由她周边的人甚而是旁白,来陈述种种荒谬甚而令人震惊的事实。她的遭遇也令她陷入一种荒谬的非现实之中。电影后半部分则是进入一种非现实状态,导演生怕观众不明白,又以一种愚蠢的表现形式,直接让演员来点题,毁掉精心构建起来的真实感与现实感。结束时的南柯梦醒,还算将故事拉回到现实之中,并留下一个开放式结尾。
显而易见《温柔女子》的标题是一处反讽,观众无法从这个苦大仇深的女人身上看到一丝妩媚。然而当她走近探访的体制里时,那份挂在脸上凝重的神情似乎才真正“温柔”起来。这是因为观众跟着她冷静游离的眼睛去观察而非监视东欧社会那些形形色色的人,但导演仅让女主表现出缄默却不精炼他人的台词,导致最终的梦境力道全无。影片尤其需要在时长方面多做一些删减工作。
对焦人情世道的展映式公路电影,不曾停下步伐的温柔女子成为镜头的向导,捕捉到北欧大陆上的俗世片影。极缓的影片节奏,不急于讲述千里寻夫的苦情,反而像故事集一样为每段旅程和每个人物留有足够的空间,用语言和故事的温度弥补了内敛的人物情感。虽然政治意味十足,但结尾的集会桥段却散发着神秘奇情的别样魅力。
【7分】跟随着要去探监的女子走进这个“监狱中”的城市,镜头对准的不是极权本身,而是围绕它发展出的一套寄生其上的社会生态的风情画,那些腐败低效的官僚系统,高喊唾骂美帝亡我之心的过客,装点门面的人权部门,寻租权力的黑帮头子,都太熟悉了以至于我们并不认为这有什么了不起。超现实的部分直白如破口大骂,这是寄生在极权之下的蟑螂们的共谋,共同完成的对于民意的强奸,而这些蟑螂才是这个国家最宝贵的财富。
周边人物以及场景设计、台词,让我想起贾樟柯的乡土。苏维埃已经消失了,苏维埃却无处不在,而且导演还摆在你脸上看。但是熟悉的官僚风格与探视窗口,依稀浮现了以往的记忆的影子,只是不知道如今的我们,是不是也是这样。影片后期的魔幻主义场景是一亮点,象征意义也太强了些。前后场景的对比,最后的悬念,让我困惑,她的丈夫到底是犯了什么样的罪?
体系的腐朽是集体无意识协作完成的,导演大部分时间是将女主放在画面外并且让她多缄默不语,将观者的视线借助画外女主的目光去冷静观察,这种形式的抽离值得肯定,然而东欧导演标签化的政治艺术美学使影片给人以老气横秋之感,如果电影在女主在火车站候车室被女人叫醒,和她离开候车室就黑屏结束,应该比后面那个过于直白又冗长、怪诞的梦境要好很多,从这一点上影片和普优的《无医可靠》要相差一个段位。
关押在监狱里的丈夫下落不明,妻子就走上了一条尤利西斯式的追寻之旅,遭遇各种各样的冷眼、碰壁、刁难、凌辱,遇到稀奇古怪的人,感受人间百态。官僚主义的僵化和冷漠,民间社会的隔膜与疏离,都是我们似曾相识的,中国导演没有拍出来的体制化社会生活,白俄罗斯导演拍了。电影改编自陀思妥耶夫斯基小说,片中老演员也是苏联经典《办公室的故事》中的女配角,苏俄文学与电影传统从未断绝,兼具民族性世界性,就永远不会过时。
半部好戏。前半段的监狱之城就像巨大的利维坦,人们寄生于此,彼此共生,聊此余生。探监变成了卡夫卡的城堡一样可望不可即的死循环。填表、排队、等待、推诿扯皮、申诉无门。处处碰壁的处境下个体只能温顺、温柔。除了主线故事,那些过路人自己的故事也一并构成了荒凉的合唱--火车上为战争饮酒歌唱的男人,丈夫死了几年还在为丈夫洗衣服的疯女人,地头蛇讲述的回收尸体的士兵回收到爱人的手臂……后半段梦境超展开有些用力过猛反而圈出中心思想太直白了。
像是porn的思路,女主只消在取经路上走一走,八十一难就纷至沓来,你尽管观赏一个极权国家所滋养出的各种傻逼行为如何凌辱一位正常人就可以了。前3/4方方面面的社会面貌观察细致,但结尾这梦境emm…不觉得蠢蠢的吗?不喜欢归不喜欢,可是你看火车戏那场对话戏,声声入耳,多熟悉啊。这应该是我们现下亟需的那类电影吧,嗯,连比这部水平更低的都没能出现
洛兹尼察真的好厉害,前半段惟妙惟肖。后半段虽显得有些套路化,但讽刺力度更入木三分。最后那场梦境表彰会,活脱脱像是感动中国年度人物现场。最后,温柔女子从噩梦惊醒,转身离开一群沉浸梦中的民众。除此之外,影片给我印象最深的就是那个人权活动家的独白,暴民没有勇气向公权力发出抗争,只能抽刀向这些为他们伸张正义的“弱者”。福尔曼在捷克新浪潮里面不再简单地攻击政府和体制,把镜头审视地视角放置在“人民”之上。《温柔女子》讲的虽然是女子和体制的纠葛关系,但同样是展现出极权下的众生相。造成这样的局面,没有一个人是无辜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