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日下午(2015)

UP:2023-02-28

《那日下午》(英语:Afternoon)为台湾导演蔡明亮的作品,于2014年展览中巡回放映,并被选入2015年第72届威尼斯影展非竞赛单元。另外,报名第52届金马奖剧情片竞赛,但未入围。

剧照演员表影评
那日下午

评分:8.3 导演:蔡明亮 编剧:
主演:蔡明亮 / 李康生
类型:纪录片
片长:137分钟地区:中国台湾
语言:汉语普通话
影片别名:Afternoon
上映:2015-09(威尼斯电影节)
IMDb:tt4914552

那日下午简介

《那日下午》全片就是蔡明亮與李康生在一个废墟里的对谈收录,展现了两人二十多年的友谊。该片入围2015年72届威尼斯电影节非竞赛展映单元。

第72届威尼斯电影节酷儿狮奖(提名)蔡明亮

简评

蔡明亮很幸福,找到了他最理想化、观念上最适配的那个人,但同时李康生又不会回应这种超越友情亲情的爱意,抛出的问题和情意几乎完整回弹,蔡明亮又是可悲的那个人。李康生是面对眼前的带他斩获各大影奖的“大导演”,面对别人心目中最重要的那个人的定义,还是一贯的绕行与沉默(也许内心有千言而不善表达——也许是不想暴露给摄影机——但他的真实性应该能把这个猜想掐了),他的不敏感和自然随性,也许正是蔡明亮依求的感情,能够安然地、有可塑性地安放蔡明亮的内心,以及配合蔡明亮实现电影审美观。在这个意义上,蔡明亮在影像上的时间性和空间性也就有了答案——永恒、专注、自然、随性、安放,以及最重要的,依靠。我也许见证了最奇妙、最真挚、最特殊的情感连接之一。

“好像很多事不用做完啦,时间到就好了,不一定要做完。”这不像纪录片而像是花絮资料,看完想到要如何表述观感:其实说白了蔡明亮拍李康生,就类似卓别林拍夏洛尔,看完了两小时蔡李二人的对谈,就类似看两小时卓别林独角戏。在一起知足常乐的幸福,不在乎金钱的演员导演,有时只想去外面看一看,就像“玄奘”般一样慢下来,去生活去感受去快乐。废墟中的那日下午,一切或将化为废墟。“再等一等,等那个光慢慢散掉。”

老蔡:所有的东西都是暂时,我们的关系也是暂时的,但是它已经很长了,我真的很开心,可是我嫌它不够长,希望有来世。小康哥:来世我做导演,你做演员。老蔡:来世不要干这行了。……不知不觉他们聊了两个多小时,足够坦白,废弃窗框外的光线从明到暗。感觉这部电影是蔡送给小康的,他总有愧疚,总有依赖,总有太多丰沛的情感要表达,而小康总是沉默,淡淡的,也不看向他,但他全然了解蔡。

被谈话尺度惊到了,并不是说他们聊的话题多么禁忌,而是一种旁若无人的感觉,让我想起我和朋友们毫不设限的深夜聊天,没想到这种聊天是可以出现在镜头中的,有好长一段时间,可以说自从意识到深夜聊天的价值,到看过这部纪录片为止,都没想过这可以以电影或纪录片的形式表达出来。蔡说他们平时这样的对话少之又少,许多问题也是第一次有机会问,但他却是将这样的聊天表达出来的人。他对李的爱意表露无遗,连谈了恋爱都要天天和他打电话。这种关系不是不能想象,但做不做得到却是另一回事。蔡一直很努力地挑起话题,总是想听李的看法,也让李问他问题。反而是李一直很冷淡,和他现实的性格一样无欲无求。虽然李常常对蔡表现出浅浅的不耐烦,但有蔡这样一个热情有主见像父亲似的人爱他应该是很幸福的吧。蔡真是个单纯的人…想念陈珊妮的《那日下午》…

我非常喜欢聊天这件事,因为动动嘴就能交换想法和观点,有时候还能邂逅一些自己从来没考虑过的问题,随机得聊,随机的思考,又能增进感情,仔细想想,很少有能比聊天更有效率的事了。蔡和李这场对谈更是如此了,不带任何目的性,随口说着一些过往和感受,有说有笑甚至还有哭,一场对话可以自然的为观者完成一个更真实更原始的人物塑造,确实很吸引人。蔡明亮连车都没有啊?我着实吃了一惊。

@Harvard Film Archive | QA提问的大部分是中国人,最后有个波士顿当地的中年人,说他24岁的儿子从开罗给他打电话,叫他腾出时间务必今晚来哈佛看电影。他开始讲他儿子还是十六七岁的高中生的时候,就看遍了各种地下电影,在看了《青少年哪吒》后决定奔赴电影行业,现在在埃及做制片。虽然电影里蔡明亮和李康生讲了很多生与死,但是他想说蔡的电影也给普通人带来了更多生的可能性。然后他的问题是,蔡和李是怎么遇到的。我想这个故事一定被重复了无数遍,但还是觉得时间很好。

那日中午,我看到右侧的阳光从地面慢慢挪到了墙角。我第一次感受到蔡明亮强烈的孤独和爱,想象在每一个夜晚,透过半掩着的门缝窥见蔡半蜷缩在电话前,向听筒细细呢喃,孤独趴在他的背上。康生啊,你是蔡来生也想要再相遇的向生之私念。若没有遇见你,这样的想法怕不是萦绕了他半辈子,与你经历过的最美妙的日子,往往都是是离死亡最近的时候,而蔡在共同的“家”—废墟,在午后倾诉爱意,不害怕若有预兆的死亡,却害怕不给你留下遗言

在公交车上听完了两个多小时,前一个小时最大的感受是戏内人物—窗外和我—公交车外形成对称,特别是多层次的声音,人物说话声—沙沙叶子晃动声—耳机—轮子滚动的起伏声—灯光映射的无声。回到戏中,从郊游一书后我便喜欢上蔡明亮的文本与思考,互补的一对连经历和生活亦契合,这种亦师亦友令我羡慕。谈论的内容是什么不重要,时间流逝的体验是蔡明亮作品中沿续的价值,他很慢,慢得把植物的聆听也算计。(cue到郭台铭笑的不行)

两个小时十七分钟的片长,只有一个场景,一个固定画面,两个人坐着干聊。拿着遥控器,时时准备关机,却一直看了下去。直到一个半小时后,到聊表演的部分时,才有点想快进。有点奇妙,一开始像一个僧侣在跟他的俗家弟子交代后事,但聊着聊着,发现僧侣其实也是世俗之人,而他的弟子反而有大智若愚、已经悟道的意思。末了,则已经分不清孰僧孰俗、孰师孰徒。蔡明亮认为自己是一个长者、导师,却是个放不下的话痨;而李康生木讷话少,慢半拍,有明知世间多烦恼不如装痴扮傻的智慧。李是蔡带出来的,但谁成就了谁?一部极简到不能再精简的电影,却见心见性见天地。没有投影仪看不了这片子,在电脑上人太小了,只能听声音。

废墟不难,谈话不难,你我都可以拍,但像蔡明亮和李康生一样受到“尊重”却很难,这是时间积累的结果。不仅是二十年的友谊,也是二十年的持续创作。以这样的方式了解蔡,听到他生活幸福的瞬间,我们了解到蔡快60岁都没有归属感,所以不要对归属感有期待。也可以了解到蔡也会被骗,所以不要以为可以信任任何人。不被定义的关系也可以维持30年。李康生即是荧幕蔡明亮,也是蔡想观察的人,是蔡想成为的人。蔡以李为拍戏的理由。哪吒是蔡的obsession,李也是蔡的obsession。在开始会希望对方多说一点,但是渐渐沉默也很有内容。蔡花了30年一点点让生活成为电影。暂时的风,暂时的房子,暂时的人,看这个片子看到这两个人两小时的生活。蔡终究是一个很温情的人。挺有意思,给5星。

小康,也许蔡导是想让你也说句“和你在一起我也很幸福”。能和soulmate相伴在一片名为“我们的家”的废墟上,清风徐徐,绿植相伴,阳光渐渐从鼎盛滑落……我们以自我的方式相谈了两个多小时,这也太美了。蔡导也许也无憾了。ps:每次听小康的声音总会觉得一切都变得鲜活而有滋味,怯怯的,犹犹豫豫,简直太性感了。那是属于影像的界限之外的我想钻入的躯壳发出的讯号……在这样一个阴沉的下雨的夏日下午,躺在床上裹着毯子把它听完。

在导演、演员里应该再找不出这样一对搭档了,“我的幸福全都来自和他一起”“我每天都要给他打电话,我谈恋爱了还是要给他打电话”“如果我死了你会不会哭”“我的镜头没有办法离开他”“来世我当导演你当演员”很难用“爱情”来定义蔡明亮对李康生的感情,一个滔滔不绝,一个不动声色,短暂的沉默也有风、阳光、植物的声音来填充,“这些植物听得懂我们在说什么吗”,机位让我想到阿巴斯《24帧》里的某一帧,阳光,暗影分庭抗礼,树叶随风摇摆,万物静默聆听,一下午的时光流逝与沉淀,是这么多年的爱与温柔,是青少年哪吒,是爱情万岁,是洞与河流,是李康生的脸

获得奖项

  • 第72届威尼斯电影节
    第72届威尼斯电影节
    提名:酷儿狮奖

相关影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