玛丽·雪莱(2017)
Mary ShelleyUP:2023-02-17
《玛丽·雪莱》(英语:Mary Shelley,香港译《科学怪人之母:雪莱夫人》,台湾译《玛丽雪莱》)是一部2017年的爱情历史时代电影,由海法·曼苏尔执导,Emma Jensen编剧。故事讲述玛丽·雪莱的初恋以及与诗人珀西·比希·雪莱的浪漫关系,启发了她选写《科学怪人:另一个普罗米修斯》。本片由多个制片商联合制作,主演是艾丽·芬宁,她饰演玛丽·雪莱,其他配角有梅西·威廉斯、道格拉斯·布斯、蓓尔·宝利和本·哈迪。
演员
- 艾丽·芬宁 饰 玛丽·雪莱
- 道格拉斯·布斯 饰 珀西·比希·雪莱
- 汤姆·史特瑞吉(英语:Tom Sturridge) 饰 拜伦勋爵
- 蓓尔·宝利 饰 克莱尔·克莱尔蒙特
- 斯蒂芬·迪兰 饰 威廉·戈德温
- 本·哈迪 饰 约翰·威廉·波里道利
- 梅西·威廉斯 饰 Isabel Baxter
- 乔安·佛洛格 饰 Mary Jane Clairmont
- 德瑞克·里德尔(英语:Derek Riddell) 饰 William Baxter
- 修·欧康那(英语:Hugh O'Conor) 饰 塞缪尔·泰勒·柯勒律治
- 海法·曼苏尔 Haifaa Al-Mansour导演
- 艾丽·范宁 Elle Fanning饰 Mary Shelly
- 麦茜·威廉姆斯 Maisie Williams饰 Isabel Baxter
- 道格拉斯·布斯 Douglas Booth 饰 Percy Shelley
- 斯蒂芬·迪兰 Stephen Dillane饰 William Godwin
- 汤姆·斯图里奇 Tom Sturridge饰 Lord Byron
简评
无法衡量道德,抛子弃妻投向爱情以及甘愿做三。有时真的会想,是不是人只有跟着欲望跟着内心不管世俗道德的束缚才能精准捕捉那些意识、生命、痛苦、爱这样的强烈振动。那就不去判断什么评价什么,选择并承担后果,每个人都得如此,很喜欢最后玛丽对雪莱说的那句话,那一刻我相信雪莱看懂了《弗兰肯斯坦》这部书的,并理解了玛丽。这部作品一直久仰大名,我会去读的。
不理解为啥评分那么低我真的很喜欢这部电影耶,把脑中的想法意境化,就显得虚无缥缈却又是真实存在的那样…16岁的她为爱私奔,17岁生下孩子,为了生活颠沛流离,她对于生活做出了积极的回应,她一直都想给自己构建美好的回忆,可生活的残酷却给了她黑色的阴影,也正是如此,她的诗作基础会偏向激进性、悲伤性、科幻性……
写作之后玛丽和雪莱的那段对话很赞,上帝按照自己的样子试图创造完美生灵结果造出了怪物,人就是怪物,被抛弃,被孤独囚困,迷惘,愤怒,残忍,丑陋,但是,那又怎么样呢,还是要承认人本来的样子。还有玛丽与第一个出版商之间的对话,妹妹读完之后的那段对话。如果没有这些对话本片就太糟糕了。最后,想问,为什么要找个长得如此像爱伦坡的人来演拜伦?
拍得比较浮于表面,转场有些生硬,人物也比较脸谱化,MS的弗兰肯斯坦在某种程度上是她自我的一种投射,孤立无援而痛苦不堪,不被理解又心怀希望,只有有人伸出援手就能得救,但最终只是存活而非生活,剧里面的雪莱并不是一个好丈夫,但是最终他承认了这是妻子的作品,而没有据为己有,亦是一种对MS才华的认可,而最重要的可能是许多年后女人并不需要男人的认可而存在,这本身就是一种进步
因为心不定,分了好几次才看完的电影。在看之前好奇去了解了一下作者本人,因为科幻不在我的阅读方向里所以当我得知人类历史上第一本科幻小说是玛丽写的时候,整个人都很震惊。整部电影前期剧情略微冗长,后期高潮太多,分布在各个部分显得整个剧情有点碎片化。但无数个哥特式元素还有黑暗,死亡和爱实在是将我这个黑暗哥特浪漫主义爱好者迷的晕头转向。整个电影里,公爵府开始的现实与虚幻交织最为精彩,但最吸引我的还是玛丽伏案写作的样子;昏黄的油灯下,玛丽飞快地在粗糙的稿纸上书写着,她头发散乱,修长的脖颈和瘦削单薄的背部紧紧地崩成了一根线,整个画面是很安静的,但玛丽的文字是喧嚣的,炽热的。或许这部作品作为玛丽雪莱的传记不合格,但他确实能够清晰地让我们能够明白玛丽雪莱为何能将黑暗,死亡和爱完美地融合在一起创造出:科学怪人。
看到现在,觉得是艾丽范宁演技最好的一部作品了,明智女权,对爱忠诚,对文学执着,比其他傻白甜的角色好太多。弗兰肯斯坦作为一部里程碑式的作品,在这个电影里描写了其创作背景,被冠以科幻之母的玛丽雪莱其实在写这部作品的过程中与科幻并与多大联系,只是后人喜欢这么称呼。ps,不知道历史上的珀西雪莱是不是真的对玛丽雪莱说希望弗兰肯斯坦是被创造成天使的身份而不是怪物,如果是真的,哈哈,funny,诗人吃屎。
之前我对雪莱的了解就是一位英国诗人,更不晓得他的妻子有什么故事。一个为自己不幸的命运努力挣扎着幸福的女孩,16岁离开处处压抑自己的家追求遇到的浪漫爱情,几乎无依无靠,但是她承担责任,坚强勇敢,不断创作,在当时那种特别混乱又歧视女性的社会中,成为一个优秀的独立女性。虽然电影个人觉得拍的情节不够吸引人,不够精彩,但是电影主题是名家女性人物传记,不错。让大家不仅知道诗人雪莱,还知道小说家玛丽雪莱女士!
[视]外公酗酒家暴,重男轻女,生母年幼当家,照料不幸婚姻的小姨,作为女性政论家、哲学家、思想家、作家以及西方女权主义思想史上的先驱,爱过已婚画家、不婚的冒险家以及同样反对婚姻制度的生父,分娩自己数日后去世。爷爷是传教士,生父是政治学家、作家、无政府主义哲学家。爱人雪莱是著名作家、浪漫主义民主诗人、第一位社会主义诗人、哲学家、改革家、柏拉图主义者和理想主义者,因无神论被牛津大学开除。自己离开了父亲和继母,和爱人在欧洲颠沛流离,创作了<弗兰肯斯坦>,被誉为“科幻小说之母”
对那些相信小说元素总有其现实出处的人来说,这部电影是一个绝佳范例。《弗兰肯斯坦》的确被拆解打碎,缝塞到这部电影里的角角落落。有些地方独占了好几片,有些碎片则分散在了好几处。我不单指外部情节的借鉴,也不啻于主要角色的内在情感,更有作者笔下的犹豫、矛盾与纠结。总之,你对原作越熟悉越能从这部过分虚构的传记作品里找到你所希望得到的现实「呼应」。总体我挺喜欢这部电影。自然,对我来说结尾略显拖沓,那些成书后的细节并无必要。
这…还以为自己不小心点开了偶像剧…服化道很精致,整体氛围很棒,然而,当玛丽对雪莱吼出“我所有的责任就是太相信你了”(大意)时,真的一点也不女权…尴尬的是影片还一直在各种明示暗示自己很女权…嗯…行吧,反正艾丽小仙女好看就行了…
果然诗人都是借着不拘一格的名义出来放浪形骸,不知道是讽刺还是事实,本片把雪莱和拜伦描写成轻狂、滥情的角色。自从知道玛丽是科幻小说先锋的时候,对她刮目相看。在男权社会里,女性想发表文学作品都几乎不可能,更别说超越人们传统思想的科幻小说了,年纪轻轻就有超脱世俗的思想,实在不一般。但总感觉这部电影从故事情结到选角,都格局太小,让人喜欢不起来。
有时候很好奇没有苦痛是否就凝结不出伟大的著作?看起来就像现实磨难梦境化后的重新排列组合。达芬奇没实现的手稿,百年后还是造了出来。美好和平的生活是否一样能写出黑深残名著?这世界没有天才助力,一样会走到今天,可能也就是慢一点?作为传记片,电影很一般。每个人身上的特质都感受不到魅力,这导演应该不懂写作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