残缺影像(2013)
L'image manquanteUP:2023-02-04
《消失的影像》(法语:L'image manquante),又译作《残缺影像》 ,是一部2013年潘礼德执导、柬埔寨与法国合拍的、内容有关红色高棉的纪录片。影片的一半内容由新闻与纪实片段组成,剩下的由泥偶代替人物表演。
残缺影像简介
我们总是以为已经看到了、想到了世上所有的画面。几年来,我一直在寻找缺失的画面。这是一张由红色高棉在统治柬埔寨时期拍摄于1975年及1979年之间的照片。这一张照片并不能证明红色高棉的暴政,但它足以令人思考、反思及还原历史真相。我在祖国的档案、证件及宣传资料里寻找无果。现在我知道了,这张照片的缺失自有其理由,我停止了寻找。这张照片是否淫秽下流,毫无意义呢?我决定自行制作一张照片。今天我向大家展示的,并非一幅画面,而是用电影手法对调查过程加以记录。某些画面本应缺失,由其他画面来代替;这里有生命、斗争、痛苦、美丽、消失脸庞的悲伤、对历史事件的理解;有时甚至是优雅和勇气:但绝不是遗忘。
第86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外语片(提名)潘礼德 第66届戛纳电影节一种关注单元 一种关注大奖潘礼德 第26届欧洲电影奖最佳纪录片(提名)潘礼德
获得奖项
- 第86届奥斯卡金像奖
提名:最佳外语片 / 最佳国际影片 - 第65届戛纳电影节
获奖:一种关注大奖 - 第66届戛纳电影节
获奖:一种关注大奖 - 第18届美国在线影评人协会奖
提名:最佳纪录片 / 最佳非英语片 - 第26届欧洲电影奖
提名:最佳纪录片 - 第41届法国电影凯撒奖
提名:最佳纪录片 - 第57届伦敦电影节
提名:最佳纪录片
相关影片推荐
- 潘礼德 Rithy Panh导演
- 兰德尔·杜丝 Randal Douc配音
- 让-巴蒂斯特·普山 Jean-Baptiste Phou配音
- 克里斯托夫·巴塔耶 Christophe Bataille编剧
- 凯瑟琳·杜萨特 Catherine Dussart制片人
- 艾格妮丝·塞内莫 Agnès Sénémaud其它
简评
标题起得很贴切,确实是「残缺影像」。全片没有一个人是对着镜头陈述自己的故事,从头到尾都是导演「看图说话」,反正配上图像之后随便写字幕,也没人能反驳……这个形式实在是……你说这是真的吧,总觉得没有真实内容;你说这不是真的吧,里面有一半画面是当时影像资料,虽然和导演配的旁白没什么必然联系。与其说这是一部纪录片,不如说是一部PPT。想了解那段历史,靠这片肯定是没戏。
开始是带着大屠杀题材的影像的处理与表达究竟有何进步的预期去观影。配乐完全是恐怖类型片的方式。这种“造人”的互文表意取巧又生动。既不是理性哲思的探讨为何、如何发生与结束、自身的特殊与共同又在哪里,也不是个体的感性、剧情波折的处理,是复杂的展露,看,这片土地究竟发生过怎样的事情。初级阶段的表达,如果有前赴后继对于同题材的不断探讨或许能更进一步吧。结尾的部分有了些改变与不变的相关的思考。
很难想象潘礼德如果不一直致力于拍摄红色高棉,他将怎样生活下来。我相信每一个亲手刻的小木人,都已经在他的脑海中出现了千千万万遍,屈辱绝食的父亲,饿死的妹妹,绝望中离开的母亲,从彩色变成黑色,再被从画面中抹去。要通过净化来征服,一个模子复制出的领导们互相不对视。
同样是以纪录片为名拍摄偶像,但与《雕塑家刘焕章》中使用快速变焦镜头意图表现抒情性相对,潘赋予了几乎静置的仿制模型能动的叙事性(旁白实际上并不承担核心叙事功要,仅仅只是“说明”),摄影机的“扫视”运动在此阐发出目光的双重涵义:一是导演重塑自身记忆的渠道,二是伴随机械性的移动镜头/定格处理来展示泥塑人偶在极权主义下受奴役及迫害的非人态,并参杂真实的历史片段修复影像的残缺,以真实的虚构反对虚构的真实,凭记忆权重夺话语权,籍此为红高棉政权统治下一度失语的人民复语。
保有和忠于自己最切实的感受,就是重建历史在场的开始。而那些缺失模糊的影像就是我们继续讲述故事的原因,这并不是一场陈列证据的控诉审判,而是潘礼德对家庭、童年、血腥的一次私密回忆,只不过其中恰好蕴含了残酷浓烈的历史,并在回望过去的时候瞥见了旁人(国家)的痛楚,泥人是想象的产物,但它重建的生命力远甚于粗糙的纪录,它所承载的情感也远甚于黑白的面孔,这便是不完美记忆中的完美。世间所有对真相追寻的渴望,都来自于存在困惑的不解——“很长时间以来,我希望那些痛苦能够被减轻、遗忘,但是却总是事与愿违。我感觉我已经在红色高棉统治的那个时代中死过一次,然后又重生。我不得不带着那些痛苦与死亡,努力地活下去,直到我第二次生命的最后一天。”永远铭记和践行它:最终唯一可以向我们人类、向人性回归的办法就是说出真相。
很久以前其实我读苏联史,那时候我写,崇高和邪恶其实很多时候是一体两面。有的人越是认为自己的目标崇高,就越是无所顾忌地使用卑鄙的手段。或者说有些人为了能肆无忌惮地作恶,就要给自己找一个充分的理由。如果有一个人的志向是解放全人类,那么他一定也可以心安理得地犯下所有反人类的罪行。这部片依旧适用
童年是副歌,是高昂的、令人振奋的,是反复重复的回忆与梦,是在记忆里永远没有结尾的,是永远缠绕一生的。泥塑的人物,近似于一种安静的死亡,历史似乎迟滞在这一刻了,在这难以逃脱的噩梦中,每个人都是一个泥偶。在创作者的娓娓道来中,人在文化中的主体性被突出,人不再是为突出宏大叙事真实性的被挑选的陪衬。
共産主義是“一种与自由、繁荣和人类生命尊严不相容的政治理念”。“过去一个世纪以来,世界各地的共産党极权政权杀害了一亿多人,并让无数更多的人遭受剥削、暴力和无以言状的摧残。在假冒解放的名义下所展开的这些运动系统性地剥夺了神所赋予人民的自由敬拜和自由结社的权利以及无数其它我们珍视的神圣权利。国家使用强迫、暴力和恐惧,压制了渴望自由的公民。”
关于赤柬时期的纪录片,用当时残缺影像作背景,残缺部份用朴拙而真实的泥雕来补齐。想法颇有创意,所呈现场景让人触目惊心。这样的场景在世界很多国度都出现过,我们也并不陌生。左派的狂热理想,一直让世界深陷恐怖之中。导演是这场灾难亲历者,亲人都死于屠杀及饥荒,自然对他来说是刻骨铭心。只是以诗句来叙述,太过诗意的镜头,无法承载那种悲惨与痛苦。
人到中年,混杂着甜蜜和苦楚的记忆,恐惧和希望交杂。看到一个少年用想象逃亡的现实:“鲜血流满了城市和平原,有没有流到月球上去?”黏土人物深凹的双目和腹部,欢天喜劳作后消失的残忍影像在哪里?“巴黎,或世界上别的地方,那些喜欢喜欢我们口号的人,那些读书的人,他们见过这画面吗?”随时再来
不再拥有《S21红色高棉杀人机器》的勇气,不再实现创作形式的开拓。但当停滞于单调的影像组织时,影片便走向《我和吸铁石和一个死去的朋友》,清冷的官方语言朗读失落的情绪,并在乏善可陈的素材拼凑中推动情绪的升级,真诚饱满,由此难以给低4星。忘掉虚构与非虚构电影的分化,无论是触手可及的泥塑人偶还是拾来的真实影像都消失了纪录的纵深,筑成作者对私人记忆的剧情化回溯。
因为影像残缺,所以用泥偶像重塑记忆中真实的历史...但是!这拍得,不要影像只留声音也不影响,做成演讲、展览、小册子全都一样的,虽然个人回忆有其价值,那电影的点在哪里呢,真的只在弥补残缺影像吗,有点费力不讨好,戛纳只进到一种关注挺能说明问题的(有一段让过世的父母看着现在的自己说话还挺感人的,最后结尾也拔高了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