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玛(2013)

عمرUP:2023-02-04

《奥马尔》(阿拉伯语:عمر‎) 是一部2013年巴勒斯坦剧情片,导演为Hany Abu-Assad。本片入选第66届戛纳影展一种注目单元,并赢得评审团大奖。并在同年的多伦多电影节上亮相。赢得2013年亚太影展最佳电影。影片更获得第86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外语片提名。

奥玛

评分:7.4 导演:汉尼·阿布-阿萨德 编剧:汉尼·阿布-阿萨德
主演:亚当·巴克里 / 丽姆·卢巴尼 / 埃亚德·胡拉尼 / 萨米尔·比沙特 / 瓦利德·祖伊特
类型:剧情 / 惊悚
片长:97分钟地区:巴勒斯坦
语言:阿拉伯语
影片别名:奥玛的抉择(台) / 命运在翻墙(港) / 奥马尔 / 欧麦尔 / Omar
上映:2013-05-21(戛纳电影节)
IMDb:tt2852406

剧情

在巴勒斯坦被占领期间的动荡时代,三位从小玩到大的朋友没有携手并进,反而逐渐走上互相伤害、互相诋毁之路。

角色

  • Adam Bakri - Omar
  • Waleed Zuaiter - Agent Rami
  • Leem Lubany - Nadia
  • Baher Agbariya - 监狱卫兵 #1
  • Majd Bitar - Tarek的朋友
  • Walid Abed Elsalam - 葬礼上的领导
  • David Gerson - 监狱卫兵 #2
  • Anna Maria Hawa - Abeer Omar的姐妹
  • Laura Hawa - Nurse
  • Ihab Jadallah - 囚犯
  • Nael Kanj - Rami的代理人 #1
  • Tarik Kopty - Tarek的父亲
  • Adi Krayem - 士兵
  • Doraid Liddawi - 士兵
  • Eli Rezik - 监狱卫兵 #3
  • Yousef 'Joe' Sweid - 拷问者
  • Ziyad Jarjoura - Amer Omar的母亲

制作

导演 Hany Abu-Assad 表示一个晚上他有了拍摄本片的想法,写下故事大纲花费了四个小时,编写剧本耗时仅四天。之后用了一年时间筹集资金,并于2012年底开拍,取景地包括巴勒斯坦的拿撒勒、纳布卢斯和遥远的难民营。

奖项

 类别 — 获奖者
戛纳电影节一种关注单元评审团大奖 — Hany Abu-Assad, Waleed Zuaiter
亚太影展最佳电影 — Hany Abu-Assad, Waleed Zuaiter
迪拜国际电影节最佳导演 — Hany Abu-Assad 最佳电影 — Waleed Zuaiter
根特国际电影节青年评委会奖最佳电影 — Hany Abu-Assad[1]

提名

 类别 — 获提名者
奥斯卡奖最佳外语片
美国电影节评审团大奖— Hany Abu-Assad
纽约电影节最佳电影
棕榈泉国际电影节最佳外语片
亚太影展最佳男演员 — Adam Bakri

简评

转,很明显是一个讲给全世界听的故事,它尽力地回避了很多政治与宗教的东西,而追寻一种共通性的东西。不过,故事本身虽具有普适性,但故事的背景却是有着强烈的地域特征,这就是中东,这就是巴以之间。故事尽管可以在全世界各个地方发生,但在此情此景之中,只有发生在影片中的背景之下,才是最为合理,也是最为引人的。只有巴以之间的文化与宗教背景,才给给予这个故事以最为丰富的血肉。这个故事之所以深刻,也恰恰就在其对于现实的逼真描摩。

这就是一部虐剧啊,开头生活还挺富足的的,干净的小院子,美味的食品,到后面就虐了,监狱里的人骗Omar说知道Nadia的秘密,Amjad又说自己让Nadia实际并没有,最后面是Amjad向Nadia求婚,Nadia以为是Omar太失望了所以就答应了 Amjad。最后面发现 Nadia当时并没有怀孕,而是一年以后才生的小孩,爱的不得的两个人啊。。。

看书<邻居与敌人>找来的。三阿拉伯兄弟,兄弟喜欢上了兄弟的妹妹,兄弟要兄弟专心致力于为自由抗争,兄弟睡大了兄弟妹妹的肚子,兄弟反目成仇,兄弟陷害兄弟,兄弟知道后被兄弟杀,兄弟成全兄弟,兄弟多年后又见到了兄弟的妹妹,兄弟发现兄弟说的不对,兄弟杀了真正设计陷害兄弟的以色列人。(巴以冲突背景下的小平民故事,没有过于复杂的政治,战争,文化冲突的揉杂。而以直白到都没有BGM的方式讲述一个在我们看来其实不那么复杂的却在巴以世界中真正复杂的一个小故事,导演编剧功力深厚。对比才知我们如此幸福!)#我们总是过于相信扑朔迷离的事情!

精致且高效的剧本,开场迅速交待人物性格和关系,人物动机在大部分时间都是充分的,推动了戏剧矛盾的发展,相互交织推动的ab故事,紧紧围绕着信任与背叛这个主题,最后把不信任的根源归咎于以色列情报部门既正确又合理。缺点也很明显,比如以色列典狱长对主角的莫名信任,人家手下的小内也不只主角一个人啊,突然就变成拉家常养成系了这也是影片只从巴勒斯坦角度叙事的缺点。用翻墙表现人物被磨平棱角的人物弧光在中段也应该有所着墨。

[從河到海] 最後一齣戲可以說拯救全片,點出主旨:對侵略者的仇恨高過一切個人的恩怨情仇。看前面越看越憋悶,終於在最後爽到!此片前面關鍵情節狗血的最大問題在於男二顏值與男一之間的鴻溝,又缺少人格魅力的建設鋪陳。還爆出這麼大個料,觀眾真的不好接受nei…不過在這個點很生動地揭示了“以色列”是批著“文明”的皮來做惡,就像其利用LGBT話題/問題對巴勒斯坦酷兒無恥勒索一樣。此片可以加入[反法西斯作品片單]

本片获第86届奥斯卡最佳外语片提名。开头都挺好,结尾有点不理解?明明是被朋友坑了,干嘛报仇到人家以色列警察?合着以色列就是你阿拉伯人的冤大头?很惊叹这是巴勒斯坦的影片,基本没有提到人家以色列的侵略,除了那道墙和巡逻的士兵。可这是有因果的,谁让你翻墙了呢?

看的人好少,也确实是比较偏门的电影,在电脑里藏了许久的。其实故事像是无间道,导演对于狗血剧情的把握还是可以接受的,那堵墙的存在着实让人印象深刻,事关当地的政治问题,可能这才是导演想要表达的东西,很多的大特写镜头,但也不让人讨厌,是部总体看的过去的电影 20180710

大背景可以/不知道谁开的枪为什么不都抓了 情节无厘头且狗血/小矛盾一堆争来斗去怎么完成你们的大任务 好无语好愚蠢/无能力的爱情不值得歌颂无论看起来多么值得感动都是幻象 本质还是贪欲大于奋斗/打着爱的名义结果内容全是猜忌,承认自己只是短暂的上头很难吗,无法接受这种普遍存在的爱情/被感情支配成为软肋的脑子真浪费时间 敬而远之

当代最成熟的阿拉伯语电影,基本出自巴勒斯坦,幸或不幸?狭窄街巷的追逐戏拍的稳,隔离墙下的日常生日也有涉及,剧情编织紧密维持了可看度,但是编导的一些镜头确实比较幼稚。类似自发反抗的男主在犹太和巴解的夹缝中锚定伊斯兰式爱情的核心,中间还穿插了人际关系中的谎言与迷离,主线还兼顾解放运动

反反复复的翻墙,其实也象征着男主在正义与邪恶之间横跳。男主做面包的场景历历在目,映衬他最后的选择。他是有责任心的人,最后为了女主的幸福牺牲了自己的感受,到最后发现自己被骗了,感到愤怒但是尊重女主命运。最后杀了警察,自己也殒命了。影片最后的翻墙一幕意味深长,失去了翻墙的外在动力,这一次他是为自己翻墙。

获得奖项

  • 第66届戛纳电影节
    第66届戛纳电影节
    获奖:一种关注-评审团奖
    提名:一种关注大奖
  • 第65届戛纳电影节
    第65届戛纳电影节
    获奖:一种关注-评审团特别奖
    提名:一种关注大奖
  • 第7届亚太电影大奖
    第7届亚太电影大奖
    获奖:最佳影片
    提名:最佳男演员 / 最佳摄影
  • 第86届奥斯卡金像奖
    第86届奥斯卡金像奖
    提名:最佳外语片 / 最佳国际影片